王文婷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脑梗死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护理管理。方法:在我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筛选174例作为探究对象,全部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整保存,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组别命名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均纳入87例。护理过程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评价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管理质量以及护理情况。结果:统计研究数据显示,试验组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参照组低,P<0.05;试验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后的NHISS、Rankin评分明显较参照组低,FMA评分明显較参照组高,P<0.05。结论:给予脑梗死住院患者风险护理管理,可显著预防和降低跌倒、坠床风险,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同时还可改善认知与运动功能,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脑梗死住院;跌倒;坠床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2.036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因脑部急性缺氧、缺血造成弥漫性脑功能丧失,患者多伴随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致残与致死风险较高。在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坠床的发生风险较高,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可造成医患间的矛盾,引起医疗纠纷[1]。因此,对于脑梗死住院患者而言,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注重预防跌倒、坠床风险,对保证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分析预防脑梗死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护理管理情况,将我院住院治疗的174例患者为探究主体,分组后分别实施不同模式的护理管理,主要评价了风险护理管理的价值,详细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住院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共有174例,研究起始与终止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组名称分别是参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纳入87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为45例,女性患者为42例;年龄上限值76岁,下限值52岁,均龄(64.09±3.18)岁;发病时间为2-15h,平均)(8.56±1.26)h。试验组中,男性患者为46例,女性患者为41例;年龄上限值78岁,下限值50岁,均龄(64.03±3.12)岁;发病时间为2-15h,平均)(8.58±1.31)h。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于两组基线资料实施分析后,确定组间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具体管理措施为:给予患者积极的治疗,加强基础护理,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对于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和监测,必要时给予患者约束,拉起病床拉栏杆,告知家属绝对24h陪护,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增加巡访次数,准确评估和记录患者情况,控制不良风险事件。
试验组实施风险护理管理,主要内容是:(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以跌倒、坠床为中心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制成,同时具有处理风险事件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护理小组采取层级管理法进行管理,一级护士主要是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二级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三级护士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治疗,护士长负责督导各级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各项护理工作,统计上报数据资料,确定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改进[2]。(2)风险评估。对于护理跌倒、坠床风险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入院初期,若结果显示为高风险,需要实施一对一的陪护,加强患者基本护理[3]。(3)风险告知书。对于跌倒、坠床风险告知书进行修订,在患者入院时由当班护士完成评估后记录护理病历。对于评分在6分以上的患者,需要给予患者跌倒、坠床风险告知书,明确患者存在的风险以及危害,指导家属签字后保存护理记录单。期间耐心回答患者疑问,同时是给予必要的指导,保证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4]。(4)风险控制。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在床尾悬挂黄色标牌,标准预防坠床、预防跌倒,全部患者均统一佩戴黄色手腕带。告知患者和家属黄色的意义,保证全员皆知,起到警示效果,防止危险发生[5]。
1.3 观察指标
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和护理期间是否发生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对比发生率。
护理管理质量:全面评价护理管理质量,主要内容是风险评估、护患沟通、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无菌操作、护理态度,各项目内容分值为100分,评分和护理质量存在正相关。
护理情况: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缺损功能、运动功能、预后情况,神经缺损功能以NHISS量表评估,运动功能以FMA量表评估,预后情况以Rankin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应用SPSS24.0软件实施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且与正态分布相符合,独立样本采用“t”进行检验;以百分率“[n/(%)]”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独立样本采用“x2”进行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情况
试验组发生1例跌倒,1例坠床,发生率是2.30%,参照组发生5例跌倒,4例坠床,发生率是10.34%,两组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x2=4.755,x±s=0.029),x±s<0.05。
2.2 护理质量分析
表1中护理质量数据显示,试验组和参照组间风险评估、护患沟通、护理安全、环境管理、无菌操作、护理态度评分均有显著差异,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
2.3 护理情况评价
试验组与参照组间护理前的NHISS、FMA、MOCA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组间出现明显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2分析。
3 讨论
近年来,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不断提高,对于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存在较大威胁。脑梗死病情较为严重,早期症状并不显著,极易被患者忽视,且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治疗时间较长。此外,由于脑梗死可造成患者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一旦發生跌倒与坠床事件,可造成医疗纠纷,因而需要加强护理管理[6]。
在临床护理管理过程中,常规护理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风险管理为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将该种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管理中,可有效地降低跌倒、坠床等风险,同时还可强化护理质量[7]。针对患者特点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可规范相关操作,促进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有利于给予患者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具有理想的护理价值[8]。
综上所述,给予脑梗死住院患者风险护理管理,可显著预防和降低跌倒、坠床风险,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神经缺损程度,同时还可改善认知与运动功能,是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红,银红梅,赵珺等.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干预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04):534-537.
[2]徐慧敏,孙瑾,文娇.团队资源管理模式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语言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09):227-230.
[3]李志梅,周小玲,李圣凤.4R危机理论的风险管理在预防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1):27-30.
[4]周晓庆,葛云霞,蒋小娟.护理管理模式在脑梗死后经口进食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1):119-121.
[5]张立娟,孙钢,黄冬梅等.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2):5+25.
[6]董彦.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1):135-136.
[7]秦桂华,宁蓉,刘加菊.强化细节管理在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5):28-30.
[8]陈永萍.护理风险管理机制在脑梗塞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1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