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寻根意识与上海文化

2021-10-26 09:22李洪喜
今古文创 2021年40期
关键词:长恨歌城市文化日常生活

李洪喜

【摘要】 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和寻根文学思潮颇有渊源,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鲍庄》到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作品,它们都渗透着王安憶的寻根意识。本文通过对《长恨歌》具体文本的分析来阐释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所要寻找的城市之根的内涵——上海的“日常生活”文化,并论述这样的城市文化之根对当代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根;寻根意识;《长恨歌》;城市文化;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0-0009-02

《长恨歌》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是王安忆“寻根”上海文化的极致之作。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有意回避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只是让笔下的人物置身于自己的小世界。因为王安忆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观:“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演变。” ①作品通过王琦瑶以及其身边的小人物来诠释市民的日常生活历史,借以表现上海民间的文化风貌,揭示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的内涵。

一、日常生活中的住所:弄堂

在《长恨歌》的开篇部分,弄堂作为上海的一个独特景象,被王安忆大加描绘。弄堂是普通上海市民的住所,但王安忆称其为上海“壮观的景象”,是“东方巴黎的璀璨”。弄堂作为上海的市民日常居所,可以说是一种象征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独特的风情韵味诠释着上海的城市文化。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用了颇多笔墨来描绘上海的弄堂。一种是石库门弄堂。这里居住着上海最普通的市民阶层,王琦瑶的家便坐落在这样的弄堂里:“堂屋里的光线总是有点暗沉,太阳在窗台上画圈圈就是进不来,三扇镜的梳妆桌上,粉缸里的粉总像是受了潮”“楼梯三角间里只够放老妈子一个人的床”、父亲“多半是有些惧内,被收服得很服帖”、母亲则是精明的上海女人,在家里的地位比较高。王安忆认为这样的弄堂有着王琦瑶式的小儿女情态,是知进退,懂分寸,优雅可爱,充满情趣的。因此在《长恨歌》中,这样的弄堂不再是冰冰冷冷的,而是亲切的,它穿插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了这个城市特有的风景。另一种弄堂是新式里弄,它的条件要好得多,吴佩珍的家便是这新式弄堂的代表。吴佩珍从小生活在这样的里弄里,因为“家境不错,有人疼爱,养成了开朗单纯的性格”,她有着一腔热诚,不需要和谁争什么,这样的性格使王琦瑶能够自在放心地和她交往。花园洋房则更为高级,它是“严加防范的”,“但这防范又是民主的,保护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实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拦不住的”。蒋丽莉的家便是代表。棚户区则是上海最为杂乱、最为穷困的居住区,“油毛毡的屋顶是漏雨的,板壁墙是不遮风的,门窗是关不严的”,故事中的小人物长脚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

对于上海人而言,居住的地方显示着你的身份,同时你也被居住地的一切影响着,这是上海弄堂的独特文化现象。而这些里弄里居住着的广大市民,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传达着上海的城市文化。在《长恨歌》中石库门里弄是描写最多的住宅类型,所以它“恰当地传达出上海文化的特征:融合中西,在追求经济合理性、功用合理性的同时,为传统生活方式和感情留有余地。” ②

二、日常生活中的衣食

《长恨歌》中对上海市民王琦瑶以及周围的人的衣食住行着墨也颇多,尤其是吃的方面,可以说是做人的“里子”。在严家师母的家里,两人煮莲心汤,待它一煮好,便差人去买蟹粉小笼包,并且还要坐三轮车,偶尔还会留王琦瑶吃自家拿手好菜八珍鸭。而王琦瑶的家里则更是热闹,下午茶十分丰富,糕饼点心汤圆,就着茶、咖啡或者桂花赤豆粥。就连在1957年那样动乱的时期,他们却因添暖炉,而在吃的方面有了更多的花样。烘山芋、烤鱼片、下面条、烤年糕片、涮肉片……就连俄罗斯混血儿萨沙都体味到一种别样的人生快乐,他不禁想:“这真是一个吃的世界啊,每天忙着做忙着吃就不够的。”。就如萨沙所说这种人生“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虽看似目光短浅,没有志向,可却如此充实,这也正是上海日常生活的文化特色。

吃在《长恨歌》中还仅仅是做人的一半的乐趣,另一半就是人们身上穿的衣服。穿衣就像面子一样重要,是做人的必需品。

王琦瑶在参选上海小姐的时候,她的衣服也是经过慎重考虑,从颜色、做工、布料各个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在平安里,王琦瑶和严家师母有着不动声色地在穿衣打扮上的较量,王琦瑶在穿衣打扮上的品位最终让严家师母折服;严家师母在初见程先生的时候,也表现出她根据一个人的穿着来判断这个人的地位的出色技能。在严家师母看来,程先生身上的西服旧虽旧了,料子却仍看得出是上好的,而且他的行为举止也让严加师母看出他是旧时代的摩登。文中那“针针线线、丝丝缕缕织成的世界”真是让人感慨。“吃和穿,作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随着历史的日积月累,它便逐渐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群体内部经由传承而形成了程式化、规范化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认同意义。” ③《长恨歌》中记录的上海人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细节就这样透露出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文化内涵。

三、日常生活中的精明务实

都市生活自有它的处世之道,而上海作为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这里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对上海人的心理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上海人以“精明”传世,它是一种利益算计的聪明。“它要求每一个人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调动各种手段,发挥各种技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个人的智力资源,以取得个人的最大利益。” ④这是上海人为适应经济发展的商业社会中逐渐形成的。王安忆《长恨歌》中,更多地写了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精明务实的处世之道。

王琦瑶作为一名精明务实的上海人,可以说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她19岁时,就知道自己生活的目标。程先生喜欢她,她和程先生的相处中,她并不为之所动,而想的是:“程先生是个垫底的。”在知道蒋丽莉喜欢程先生,她便拿着她的不承诺来维持三人的关系,“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冷静也是第一。”这是她在婚姻感情上的精明。当她遇见李主任,王琦瑶非常果决地决定了自己日后的归属,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她的女儿薇薇的男朋友小林原是张永红的男朋友,王琦瑶为了不让张永红反悔,她将张永红请到家里说了许多暗示张永红要完全死心的话。她精打细算,步步为营,终于让薇薇嫁入了好人家。王安忆曾说:“这种人生观是谈不上有什么理想的,所以它不是高尚的人生观。可它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虚无。它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事情做,没有目标,却有计划。眼睛只看那些看得见的,握不着的不去想,握得着的便是盈盈一把。” ⑤

四、日常生活的“芯子”

“芯子”在《长恨歌》中反复出现。王琦瑶被评为“沪上淑媛”时的一张照片中的情态“可说是上海生活的芯子穿衣吃飯,细水长流。”当王琦瑶住进爱丽丝公寓,便对来访的蒋丽莉说:“你母亲是面子上做人,做给人家看的,所谓‘体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重庆的那位却是在芯子里做人,见不得人的,却是实惠。”小说中还提到,与身为国家干部的蒋丽莉相比,王琦瑶和程先生才是“生活在芯子里的人”。

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就是透过像王琦瑶这样的女儿家表现出来的。“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长恨歌》将王琦瑶的浪漫风情,居家日子,为生活全心付出,老老实实地过这细碎的日常人生,她的一生将这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既然王琦瑶的一生是这上海日常生活的“芯子”的化身,那么分析她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就可以窥见这“芯子”的具体内容。王琦瑶作为上海人,她在对服装的时尚以及风格上的把握则是十分在行。不管是年轻还是人到中年,王琦瑶的穿衣打扮永远不会落伍。她用尽一生都在经营时尚,对时尚的追逐成了她的日常生活的习惯。王琦瑶还有这一颗骄傲自尊的心,它向往繁华,追逐功利,这可说代表了很多上海的女儿家们。“上海的小姐们就是与众不同,她们和她们的父兄一样,渴望出人头地,有着名利心,而且行动积极,不是光说不做的。”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竞选以及她放弃程先生而选择李主任就可以看出她的这颗向往功利和繁华的心。王琦瑶一生跌宕起伏,但岁月并没有磨灭王琦瑶用力生活的心,她用着她的坚强和随遇而安来抵抗岁月的无情,她的一生同时也隐现出了这座城市的坚强不屈的特点,这是上海市民们在几百年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上海精神,是这城市最重要的“芯子”,它是上海日常生活之根的最突出的内涵,同样代表了上海的市民文化。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通过描绘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寻找到的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的根就是:它注重物质,尤其是吃穿,是甚至将它们视为生活的艺术来看待的;它中西结合,既追求功用性,又不排斥传统生活方式;它在柴米油盐中有着精明务实的智慧;它的“芯子”充满着烟火气息的女儿风采。这一切都是王安忆试图通过《长恨歌》的书写寻找的上海城市日常生活的根。

注释:

①王安忆:《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与王安忆谈〈长恨歌〉》,《文学报》2000第5期,第9页。

②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③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文化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④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页。

⑤王安忆:《寻找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猜你喜欢
长恨歌城市文化日常生活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