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夸张与比喻是汉代赋家描绘事物常用的修辞手法,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心雕龙·夸饰》篇所举汉代例子皆为赋家赋作,足以说明汉赋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上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不管是用数字的直接夸张,还是用天以及天上的日月星斗、云霞虹霓为参照物的间接夸张,汉赋都影响到了唐诗的创作。比喻主要体现在较早将比体与喻体巧妙结合在一起。枚乘《七发》“观涛”一段描写连用十四个比喻,很多在唐诗中依然在使用,其他赋家赋做比喻对唐诗的影响可见一斑。夸张和比喻都是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的艺术手段,汉赋夸张、比喻在对具体修辞手法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唐诗的描写方式。
【关键词】 汉赋;唐诗;夸张;比喻;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36-04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胡汉文化交流与唐诗关系研究”(YB005)的阶段成果。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言赋“极声貌以穷文”,“品物毕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体物是汉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为了更好地描摹事物,汉代赋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许结《赋学讲演录》认为:“汉赋的艺术鉴赏一定要注意两个特征,一个是描绘性,一个是修辞”。[1]描绘和修辞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描摹事物,汉代赋家发展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并进而影响了后世文学。夸张和比喻是汉代赋家为了更好描绘事物常用的修辞手法,都是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的艺术手段。唐诗是在前代各种文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汉赋是其重要的文学渊源,夸张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样不例外。汉赋使用的一些巧妙的夸张、比喻对唐诗中具体的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学界分别研究汉赋、唐诗修辞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深入考察汉赋比喻与夸张对唐诗影响的成果较少,故本文不辞浅陋,结合具体汉赋、唐诗文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汉赋夸张的艺术成就
夸张指“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的修辞手法[2],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言“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3],充分肯定了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作用,并认为自有文辞以来就存在这种手法。之后刘勰举了《诗经》《尚书》中一些运用夸张手法的例子,“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其他先秦典籍如《庄子》《孟子》《战国策》等均不乏夸张手法的运用。
汉代赋家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夸张,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分析夸张手法在两汉的运用时所举的都是汉代赋家的例子: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明俱获。及扬雄《甘泉》,酌其馀波;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至《西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验理则理无可验,穷饰则饰犹未穷矣。又子云《羽猎》,鞭宓妃以饷屈原;张衡《羽猎》,困玄冥于朔野。娈彼洛神,既非魍魉,惟此水师,亦非魑魅:而虚用滥形,不其疏乎?此欲夸其威而饰其事,义睽剌也。至如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熠耀焜煌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矣。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也。于是后进之才,奖气挟声,轩翥而欲奋飞,腾掷而羞跼步,辞入炜烨,春藻不能程其艳;言在萎绝,寒谷未足成其凋;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信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矣。
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羽猎赋》这些汉赋名篇都较好地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刘勰虽然认为赋家夸饰有“诡滥”“义睽剌”之弊,但“莫不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充分肯定了夸张描写的艺术效果。《文心雕龙·夸饰》篇所举汉代例子皆为赋家赋作,足以说明汉赋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上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二、从描写高来看汉赋夸张对唐诗的影响
汉赋对夸张技巧的运用和丰富对唐诗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描写高进行个案分析,可以对这一影响有一更好的认识。
汉赋描写高包括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直接夸张指用数字直接夸大高度,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形容树高为“长千仞”,这是比较常见的夸张方式,张衡《西京赋》“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神明崛其特起,井幹叠而百增”、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王逸《機妇赋》“结灵根于盘石,托九层于岩傍”都是运用这一方法。到了唐代,诗人们依然喜欢夸大数字来描写各种事物的高:
描写树木如卢照邻《行路难》“千尺长条百尺枝”、司马逸客《雅琴篇》“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错落千丈松”、杜甫《古柏行》“黛色参天二千尺”等;描写悬崖峭壁如张九龄《浈阳峡》“对壁耸千寻”、杨炯《西陵峡》“绝壁耸万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等;描写建筑如李治《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张九龄《登荆州城楼》“城楼百余尺”、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宝塔过千仞”、刘禹锡《登陕州北楼却忆京师亲友》“独上百尺楼”等。
直接夸大事实是最常用的夸张方式,“万仞山”“千丈松”“百尺楼”等早已成为历代文人沿用的熟语。汉代赋家并不满足于夸大事实的直接夸张,而是在创作中竞相使用间接夸张。间接夸张“是通过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来实现”[4],在汉赋中主要体现为与衬托相结合。
首先是以天为参照物,在人的意识里,天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所描写的事物离天很近,与天一样,甚至比天还高,那么其高度则会不言而喻。这种夸张方式《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骏极于天”已肇其始,汉代赋家沿此思维而继续发展。司马相如《上林赋》言处于宫室中“仰攀橑而扪天”,则其高度自然可见。扬雄《甘泉赋》用“隐天”来形容圜丘与山峰之高;班固形容阿房宫之高为“造天”,山高为“隐天”,旌旗之高为“拂天”;张衡形容建章宫前的圜阙之高为“造天”、山高为“隐天”、树高为“刺天”,与直接夸张事实相比更为生动形象。唐诗描写高时袭承了这一方法。
描写山如卢照邻《登玉清》“孤峰半倚天”、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赤甲白盐俱刺天”、刘长卿《关门望华山》“三峰高际天”等;描写树木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杜甫《杜鹃》“乔木上参天”、柳宗元《种柳戏题》“耸干会参天”、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森耸上参天”等;描写建筑如沈佺期《七夕曝衣篇》“披香画阁与天连”、张说《安乐郡主花烛行》“仰望高楼在天半”、李白《拟古十二首》“高楼入青天”、王建《华岳庙二首》之二“上庙参天今见在”等;描写旌旗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翠华拂天来向东”、鲍溶《倚瑟行》“龙旗参天行殿巍”等。
由此引申,天上的日月星斗、云霞虹霓也成为汉代赋家经常借助的景象。如邹阳以“凌云”形容树之高,司马相如以“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来形容上林宫观之高,甚是新颖,之后赋家们沿着这一思路纷纷争奇斗巧。傅毅以“骋流星”形容宫殿之高,班固以“扫霓”形容羽旄之高,张衡以俯身可以听见下面轰隆隆的雷声来形容通天台之高、以“干云雾”形容建章宫别风阙之高、以“拂霓”形容旌旗之高、以“俯而观乎云霓”形容山之高,王逸以“贯云表”形容树之高,王延寿以高耸入云、“頫视流星”形容鲁灵光殿之高。唐诗中借助日月星斗、云霞虹霓依然是描写高时常用的夸张方式。
描写山峰如卢照邻《登玉清》“绝顶横临日”、王勃《泥溪》“峰磴入云危”、 李峤《奉和骊山高顶寓目应制》“山高入紫烟”、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登太白峰》“举手可近月”等;描写树木如宋之问《下桂江龙目滩》“峰攒入云树”、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桑柘连青云”、杜甫《海椶行》“海椶一株高入云”、岑参《感遇》“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描写建筑如宋之问《浣纱篇赠陆上人》“高阁凌飞霞”、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日月近雕梁”、李商隐《九成宫》“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等。
三、枚乘《七发》“观涛”比喻对唐诗的影响
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同样在先秦文学中早已出现,汉赋大量使用,并有许多丰富和发展,对后世产生影响。汉赋将其从喻理明情扩展至广泛描绘事物形态,同时丰富了比喻技巧[5]。比喻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联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本体比较抽象,而喻体则比较具体,通过巧妙的比喻就可以将本体形象地刻画出来,给人以深刻印象。在“体物浏亮”的赋体文学中,比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枚乘《七发》“观涛”那一段描写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疾雷闻百里……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壁垒重坚,沓杂似军行。……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诚奋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
连用十四个比喻,从声音形貌多个层面对曲江水势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言“物有胡越,合则肝胆”,本来相距很远的东西通过比喻可以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巧妙的比喻,而这样的比喻在后世会得到效仿,甚至有些成为熟语。上文所引枚乘对水的那些比喻,有一些依然出现在唐诗中。
枚乘用雷声来形容波浪滔滔滚滚的声音,司马相如《子虚赋》“礧石相击,琅琅礚礚,若雷霆之声,闻乎数百里外”继之用雷声形容水石相击之声,这成为唐诗中形容水声常见的比喻,如王维《白鼋涡》“激石滈瀑似雷惊”、岑参《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波涛未足畏,三峡徒雷吼”、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雷吼涛惊白石山”等。唐人在袭承枚乘、司马相如用法之外,有了些新变化,一是波涛声、水石相击声之外瀑布声也比作雷声,二是与拟人化的词“吼”组合成“雷吼”,更为生动。
枚乘同时还将波涛声比作鼓声,元稹《使东川·江楼月》“江声如鼓复如风”、《使东川·夜深行》“震地江声似鼓声”、韦庄《洪州送僧游福建》“八月风波似鼓鼙”沿用。由于爱好夸张符合人的普遍心理,雷声与鼓声相比更具声势,所以将波涛声比作雷声得更为常见。
枚乘将江涛刚开始兴起时的白浪滔天、飞泻而下比作从高空纷纷向下飞翔的白鹭,唐诗中这一比喻演变成固定用语“鹭涛”“白鹭涛”,如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贈高四》“鹭涛开碧海”、杨巨源《供奉定法师归安南》“鹭涛清梵彻”、陈昌言《白日丽江皋》“宜看白鹭涛”、皎然《送禀上人游越》“临流笑鹭涛”等。此外, 骆宾王《蓬莱镇》“白鹭似江涛”,反过来用江涛来比喻白鹭,同样可以看出《七发》的影响。
《七发》继而将江涛向前推进时的茫茫浩淼比作“素车白马帷盖之张”,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袭用;将奔腾之水比作马,唐诗中有骆宾王《渡瓜步江》“惊涛疑跃马”、《久戍边城有怀京邑》“秋涛飞喻马”、白居易《自江州至忠州》“滟堆正如马”、温庭筠《懊恼曲》“悠悠楚水流如马”等。
枚乘《七发》寥寥数百字对唐诗已有如此多的影响,整个汉赋的情形当可以想见。
四、汉赋比喻对唐诗的影响
汉代赋家较早发现本来漠不相关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巧妙地将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形成了很多精妙的比喻,对唐诗产生了较大影响。
枚乘《柳赋》“於嗟细柳,流乱轻丝”将细柳比作轻丝,唐代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梅花如雪柳如丝”、耿湋《晚春青门林亭燕集》“东野柳如丝”、刘商《夜闻邻管》“杨柳如丝在管中”、温庭筠《太子西池二首》“莺啭柳如丝”等袭用。唐诗中这一比喻演变成固定用语“柳丝”,如李端《暮春寻终南柳处士》“青菰映柳丝”、元稹《忆杨十二》“风牵卧柳丝”、白居易《天津桥》“柳丝袅袅风缲出”、许浑《奉命和后池十韵》“惊蝉出柳丝”等。变成熟语的“柳丝”已逐渐丧失比喻带给人的惊奇效果,这是大多数比喻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过程。
公孙乘《月赋》“隐员岩而似钩,蔽修堞而分镜”分别将月比作钩和镜,唐代宋之问《望月有怀》“台前似挂镜,帘外如悬钩”、骆宾王《玩初月》“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韦处厚《盛山十二诗·隐月岫》“初映钩如线,终衔镜似钩”等沿用。月比作钩和镜成了唐代诗人习用的比喻。
司马相如《子虚赋》“星流电击”以流星来比喻弓箭,扬雄《长杨赋》“疾如奔星”、杜笃《论都赋》“军如流星”以流星来比喻军队,皆是以快取譬。扬雄《羽猎赋》“涣若天星之罗”以布满天空的繁星比喻射猎士卒,刘歆《甘泉宫赋》“离宫特观,楼比相连。云起波骇,星布弥山”比喻宫殿,傅毅《洛都赋》“万骑星铺”比喻随从帝王的骑兵,皆以多取譬。唐诗中以快取譬的较多,以多取譬的较少。以快取譬的如董思恭《咏弓》“激箭流星远”、李世民《秋日即目》“落野飞星箭”、独孤及《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彤弓金镞当者谁,鸣鞭飞控流星驰”皆为以星喻箭。唐诗中较少以流星比喻军队,而多比喻马和羽书,如王昌龄《少年行二首》之一“白马如流星”、李白《少年子》“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元稹《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李端《赠故将军》“鞍马若星流”等。以多取譬如王昌龄《放歌行》“冠冕如星罗”、于季子《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万骑星陈集颍川”等。
刘广世《七兴》“翚若游鹰,飙骇风逝,电发波腾”将马比作飞鹰、狂风、闪电、波涛。唐诗中将马比作风的有李白《塞下曲六首》“骏马似风飙”、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猎马既如风”、李端《送黎少府赴阳翟》“白马如风疾”、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号令铁马如风驰”等。将马比作鹰的有鲍溶《塞下》“驿马如饥鹰”,比作鸟的有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看君马去疾如鸟”、马乂《蜀中经蛮后寄雍陶》“酋马渡泸水,北来如鸟轻”等。将马比作闪电的有李世民《帝京篇》“骏马疑流电”、汪遵《函谷关》“马如飞电毂如雷”等。
崔骃《大将军西征赋》“武鼓铿而雷震”、繁钦《征天山赋》“钲鼓雷鸣”以雷声比喻鼓声,李山甫《兵后寻边三首》“鼓势争强怒若雷”、李绅《东武亭》“鼍鼓若雷争胜负”、曹唐《送康祭酒赴轮台》“野营轩地鼓如雷”等沿用。
张衡《西京赋》“亘雄虹之长梁”,将梁比作虹,唐诗中演变成固定用语“虹梁”,如王铤《登越王楼见乔公诗偶题》“虹梁雅韵仲宣情”、柳宗元《行路难三首》之三“奄忽双燕栖虹梁”等。
张衡《舞赋》“裾似飞燕,袖如回雪”,以飞燕和回雪比喻跳舞时摆动的衣裾衣袖,前一比喻褚遂良沿用并缩写作“燕裾”,后一比喻李白《白纻辞》“吴刀翦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辉,扬眉转袖若雪飞”、岑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回裾转袖若飞雪”、韦应物《长安道》“低鬟曳袖回春雪”、温庭筠《夜宴谣》“眉敛湘烟袖回雪”等袭用。
繁钦《征天山赋》“威弧雨发”以雨的密集来形容箭,刘希夷《将军行》“飞箭如雨集”、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虏箭雨宫阙”、 李正封《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雨矢逐天狼”等沿用。
另外汉赋对博喻的发展也成为唐诗借鉴的来源之一。博喻即连续用多个比喻,先秦文学中已出现,如《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用六个比喻,由于赋体文学铺排排比的特征,汉赋运用博喻的现象更是突出。如刘胜《文木赋》连续用二十一个比喻来描写木材的花纹,张纮《瑰材枕赋》连用十五个比喻形容瑰材枕卓异超群。
唐代运用博喻的诗歌也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韩愈的《南山诗》连用五十一个比喻,另外如李白《幽州胡马客歌》“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李贺《苏小小歌》“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翦。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温庭筠《江南曲》“连娟眉绕山,依约腰如杵。凤管悲若咽,鸾弦娇欲语。不学杨白花,朝朝泪如雨”、皮日休《太湖石》“或拳若虺蜴,或蹲如虎貙。连络若钩锁,重叠如萼跗。或若巨人骼,或如太帝符”等都运用了博喻。
综上,夸张与比喻是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汉赋对先秦文学中的夸张和比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对唐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夸张主要体现在与衬托相结合的夸张方式,比喻主要体现在较早将比体与喻体巧妙结合在一起。夸张和比喻都是状难写之物如在目前的艺术手段,汉赋使用的一些巧妙的夸张、比喻对唐诗中具体的描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诗人在继承汉赋夸张与比喻修辞手法的同时,又有许多新变,这种新变同样值得以后去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许结.赋学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6.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130.
[3]周勋初.文心雕龙解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588-589.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0.
[5]章沧授.汉赋美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35-144.
作者简介:杨梦玫,甘肃甘南人,兰州文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编辑出版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