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陇其心性论简说

2021-10-26 05:41王佳
今古文创 2021年38期
关键词:理学

【摘要】 陆陇其是我国清代著名理学大臣,是清代第一个陪祀孔庙的儒者。在清朝“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下,陆陇其高举“尊朱黜王”的旗帜,立场鲜明地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在此前提下,陆陇其将心性之辨作为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重要的分界线,从理气论出发,认为人心为人之本,是气之精英,理之所在;人心是知觉与天理的结合,有善有恶;认为有道心人心之分,且人心应听命于道心,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 陆陇其;心性论;理学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27-03

陆陇其(1630-1693),字稼书,浙江当湖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死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世居浙江当湖。明代当湖又析出平湖县,陆陇其所居之地即归平湖,因此,后来学者称他为“平湖先生”或“当湖先生”。

陆陇其为官清廉,有“情操饮冰,爱民如子”之誉,被康熙称赞“本朝如这样人,不可多得”。雍正二年(1724),从祀于文庙,为清代从祀文庙的第一人。乾隆元年(1735)又赐谥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二年(1736)再御赐祭文,三年复御制碑文,称扬他“研清圣学,作洙泗之干城;辞辟异端,守程朱之嫡派”,是“蔚然一代醇儒”。

陆陇其的著作主要有《三鱼堂文集》《三鱼堂外集》《四书讲义困勉录》《读朱随笔》 《读礼志疑》 《三鱼堂剩言》《松阳钞存》《松阳讲义》等,后人将其各种著作汇编成书,为《陆子全书》。

一、尊朱黜王

陆陇其在学术上极守朱熹“居敬穷理”之旨,尊朱黜王是其一生学术的根本宗旨。

清朝,为了进一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从顺治帝开始正式制定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在官方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的背景下,理学内部也掀起了一股反思理学、反对空谈心性的风潮,这一风潮在康熙中期逐渐转变为朱学与王学的门户之争。

陆陇其是朱子之学的坚定拥护者。他认为:“朱子之学,孔孟之门户也。学孔孟而不由朱子,是入室而不由户也。” ①又说:“继孔子而明六艺者,朱子也。非孔子之道者皆当绝,则非朱子之道者皆当绝。” ②他将朱子看作孔孟之学的正统传承人,在朱子之外的其他学说都应当被禁绝,可以说,陆陇其旗帜鲜明地将自己与康熙前期主张兼采朱王的哲学家们区分了开来。萧一山評价说:“陆陇其攻击王学不遗余力,卫道精神极炽,清代言程朱之学者宗焉。” ③可谓是十分贴切。

陆陇其将阳明心学看作明朝灭亡的根源,“周宋之衰,孔孟程朱之道不行,明之衰,阳明之道行也。” ④“明之中叶,自阳明氏倡为良知之说……故愚认为明之天下不亡于盗寇,不亡于朋党,而亡于学术。学术之坏,所以酿成寇盗,朋党之祸也。” ⑤

诚然,明朝末年,外有倭寇流窜、异族崛起,内有经济崩溃、朋党纷争,学术思想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固然会对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但这样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有限的,陆陇其将寇盗之乱、朋党之争都归结为阳明心学之过,虽有溺于门户、贬低心学之嫌,但也基本顺应了当时的思想潮流,清初学者中有不少人都将明亡原因归结为阳明心学,如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陆陇其作为宋明理学的坚定捍卫者,曾多次在与友人的书信中论辩,在确立了尊朱黜王的学术立场后,陆陇其曾与汤斌在书信中展开关于朱王之学的讨论。

届时,汤斌因受师门影响,尚未完全接受程朱理学的正统传承。在给汤斌的书信中,陆陇其细数了阳明心学的两大罪状,一为以伪乱真,二为诋毁先儒。他说:“自阳明王氏目为影响支离倡立新说,尽变其成法,知其不可则又为《晩年定论之书》援儒入墨,以伪乱真,天下靡然响应,皆放弃规矩而师心自用,学术坏而风俗气运随之,比之清谈之祸晋,非刻论也。今之君子往往因其功业显赫,欲为回防此诚尊崇往哲之盛心。然尝闻之前辈所记载其功业,亦不无遗议。此姑无论即功业诚高不过泽被一时,学术之僻则祸及万世,岂得以此而寛彼哉?且阳明之功孰与管敬仲之九合一匡?孟子犹羞称之,而况阳明乎?故尝窃谓今之学者,必尊朱子而黜阳明,然后是非明而学术一,人心可正风俗可淳。阳明之学不熄,则朱子之学不尊,若以诋毁先儒为嫌,则阳明固尝比朱子于杨墨洪水猛兽矣,是以古之诋毁先儒者,莫若阳明也。今夫黜阳明,正黜夫诋毁先儒者也,何嫌何疑乎?” ⑥

王阳明在《朱子晚年定论》中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及《朱子语类》等说成是朱子的“中年未定之说”,认为朱熹晚年悟前说之非,转向了心学。陆陇其将朱子《四书集注》《或问小学》《近思录》等看作是朱子对后世的“示要”之方,进学之路,不可以有丝毫加减。阳明不仅自辟门户,破坏朱子家法,又做《朱子晚年定论》一书,混淆了心学与理学的学术分泾,大大增强了心学在众多学者心中的说服力,进一步推动了心学在学者中的传播,因而也招致众多理学家的批评。

除此之外,他又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将朱子比作杨墨,认为孟子论辩为抵御杨墨之流毒,而自己立说是为消解程朱学说的流弊。他说:“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拿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之说。” ⑦故后世程朱学者多批评于此,谓阳明诋毁先贤,愈发加剧了朱王的门户之争。

二、心性论

陆陇其作为清初理学名臣,一生在继承、发扬程朱学派思想上颇有建树,他的《三鱼塘四书大全》《四书讲义困缅录》《学术辨》与《读朱随笔》等理学著作对程朱理学的理气观、心性论、工夫论、四书学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研究。陆陇其曾表示:“明乎心性之辨,则知禅矣,知禅则知阳明矣” ⑧,他将心性之辩作为阳明心学近禅的重要依据,以此区分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因而,若想全面理解陆陇其的理学思想,必定不能忽略其学说中的心性关系。

在程朱理学的系统构架下,心性论往往是理气观的映射或反应,陆陇其的心性论也是如此。

在理气观上,陆陇其主张理气相离但不可分的观点,他说:“天下一气而已,天下之气一理而已。气不能离理,而理亦不能离气。天得之而为天者,人得之而为心,古今圣贤之所以发明者,不越此理气,不越此理气之在天地与理气之在人心者耳。” ⑨

在程朱理学中,理为宇宙本体,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理为形而上,为末本,气为形而下,为末。但二者也不可分离,理须通过气得以展现,气化生万物亦必须以理为根据。陆陇其的理气观继承了朱子的理气二元论,这也在他的人性论中得以体现。他说:“理气之辨不难乎明万殊之理气,而难乎明一本之理气。一本之在人心者易已,一本之在天地者难知。自昔辨理气者多在于分合先后之间,其言合则以分者为支离,其言分则以合者为混淆。言有先后则不见其合一之妙,言无先后则又不见其本末之序,此理气之所以纷纷而不一也。” ⑩在他看来,古今学者难以明了理气在天地间之根本,正是因为理气有分有合、有先有后,有本有末,理气在天地间形态的万殊导致学者难以把握其本质的“一”。但是当理气展现为万物之灵的人时,其“一本”就十分明了了,即人心。也就是说,在陆陇其看来,人从天处得理聚气而为人,人心不仅是气之精英亦是天地之理所在处,是理气在人之根本。

陆陇其主张理气有浑沦散殊之分别,这一状态变化体现在人性论上,便是人心之已发未发,他说:“子思之言未发,孔孟之言心,张子所谓合虚与气,合性与知觉,邵子所谓心为太极,此就人心而言其理气者也。其无思无为而卷之退减于密者,人心之理氣之浑沦;其随感而应,而放之则弥六合者,人之理气之散殊。” ⑪在他看来,心之未发即是理气之浑沦,心之已发即是理气之散殊。同时,在理气二元论下,天地万物得理便为性,性无不善,又因有气的存在,气异而万物殊,因而又有善恶的区分。

陆陇其说:“天命之性皆同而气质之性有异。”即是承认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客观存在与差别,天命之性人皆有皆同,但又因气质之性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个体的特点来,这也就是程朱理学常说的“理一分殊”。他也承认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善恶差别,他将将仁义礼智信等全理作为天命之性的内涵,但同时也十分强调气质之性的客观存在,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不离亦不杂。

陆陇其将恶归结于气质之性,认为“恶根即气质之性”,而天命之性即是包含“诚”“仁义礼智信”的全善之理。

在心性关系上,陆陇其十分强调心性之分。他说:“今夫人之生也,气聚而成形,而气之精英又聚而为心。是心也,神明不测,变化无方,要之亦气也。其中所具之理则性也。” ⑫气聚而有人之形体,虽然心变化不居,最为灵明,但其本质还是形而下的气。因而,在陆陇其看来,心只是性的寓所,二者从本源上即已分别开来。佛家以知觉为性,以知觉之发动者为心,以不知性枉顾人伦,将儒家伦理纲常抛诸脑后,阳明亦以知觉为性,强调“致良知”“性无善无恶”,将宇宙万物笼罩在心学范畴之内,所以陆陇其批评他 :“是故以理为外,而欲以心笼罩之者,阳明之学也。以理为内,而欲以心笼罩之者,髙顾之学也。阳明之病,在认心为性,髙顾之病在恶动求静。” ⑬

陆陇其十分注重知觉与心的差别,与阳明以知觉为性不同,陆陇其坚持 “是知觉与天理合方可叫做人心” ⑭,此处的“人心”应当与“天地之心”相对。在他看来,知觉是气之虚灵的表现,更多地表现为心灵对万物的感知及反应能力,独有知觉,没有天理或仁的指导,人心就不能成为人心,人也不能称作人。

在广义的“人心”之外,陆陇其也强调狭义的“人心”,与“道心”相对,他说“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即人心道心之谓,以心之体言。” ⑮他将广义的人心分为“人心”与“道心”,并将其和“知觉”与“性”相对应。陆陇其基本继承了朱熹人心道心的划分,同时进一步强调了道心人心的主次问题,他说:“知人心道心之辨矣,则必实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知理义之性、气质之性有殊矣,则必实以理义变化其气质,勿徒曰吾姑辨之姑言之发为议论,可以悦人耳目而已。” ⑯即虽然道心人心只是一个心,但是在这一个心中,当使道心听命于人心,这就如同理义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学者可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同理亦可通过道心控制人心,使得人心中的私欲符合道心中天理的规范。

陆陇其将道心人心的紧密联系归结为“附”与“所”的关系。他说:“非人心则恻隐羞恶之心亦何所附丽?” 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为仁义礼智四端,当为道心的内涵,但若只讲道心,摈弃人心,那这道心也将无所依存,空空悬一个理在上面。他反对完全将道心人心相对立的观点,他赞同蔡清在《四书蒙引》中所说:“不可谓人心全与道心相反,盖人心之得其正者,亦即是道心耳。” ⑱道心人心虽有区别,但相互依存、有主有次,只有在尊重二者皆为客观存在的前提下,以道心规范人心,方能守得人心中正。

三、小结

综上所述, 陆陇其作为清初“博学鸿儒”科代表的理学大臣,在学术立场上,顺应时代潮流,坚定地站在了尊朱黜王的立场上。他反对王学,认为王学不仅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且以伪乱真,诋毁先儒,对后世的学术造成了巨大的阻碍。陆陇其将心性之辨看作区分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的重要分泾,形成了其以理气论为基础的、具有明显朱学特色的心性论。

注释:

①陆陇其:《答嘉善李子乔书》,《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页。

②陆陇其:《四书集义序》,《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页。

③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94页。

④陆陇其:《学术辨下》,《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⑤陆陇其:《学术辨上》,《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⑥陆陇其:《上汤潜庵先生书》,《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18页。

⑦王阳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96页。

⑧陆陇其:《学术辨中》,《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⑨陆陇其:《策·理气》,《三鱼堂外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208页。

⑩陆陇其:《策·理气》,《三鱼堂文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4页。

⑪陆陇其:《策·理气》,《三鱼堂外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208-209页。

⑫陆陇其:《学术辨中》,《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⑬陆陇其:《学术辨中》,《陆稼书先生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页。

⑭陆陇其:《松阳讲义》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9册,第1030页。

⑮陆陇其:《读正蒙太虚条》,《三鱼堂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40页。

⑯陆陇其:《书四书惜阴录后》,《三鱼堂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5册,第57页。

⑰陆陇其:《中庸章句序》,《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9册,第55页。

⑱薛清:《四书蒙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6册,第74页。

参考文献:

[1]唐鉴.国朝学案小识[M].据原刻本校勘本.上海:中华书局,1936.

[2]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蕭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M].北京:三联书店,2009.

[6]陆陇其.陆稼书先生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1.

[8]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汤斌.汤斌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0]秦跃宇,黄睿.陆陇其“工夫论”思想研究——以《问学录》和《三鱼堂剩言》为中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63-67,72.

作者简介:王佳,女,四川绵竹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理学
礼学与理学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百年来朱熹理学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试论宋代“理学”与“院体画”的隐性关系
天理与法律的交汇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孙奇逢与清初社会伦理秩序重建
是反动还是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