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拟杆菌PSA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

2021-10-26 03:48甘伙烨彭铁立覃喜香杨荣娇周小俐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结肠体重肠道

甘伙烨 彭铁立 覃喜香 杨荣娇 周小俐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消化病研究所,广东清远 5115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血便,多呈反复发作。在国内外,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而在我国则更加明显[1-5]。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认为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触发点。临床研究表明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B.fragilis)有改善肠道炎症的作用,它表面多糖中的多糖A(PSA)是起益生作用的主要成分。目前对PSA在治疗UC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还知之甚少。本实验将采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慢性UC小鼠模型,初步探讨B. fragilis PSA对UC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B. fragilis尤其是其PSA成分治疗UC提供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SPF级雄性BALB/c小鼠24只,鼠龄6~8周龄,体重21~26 g,平均(23.2±1.0)g,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为SYXK(粤)2019-0206。

1.2 仪器与试剂

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SS)购自美国MP Biomedicals公司,批号为0216011080;粪便隐血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鸿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和干预方法 小鼠适应性喂养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DSS组、DSS+PSA组,每组各8只。各组干预情况如下:正常对照组,该组小鼠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处理。DSS组,参考Wirtz等[6]的造模方法,第一周期给予2%DSS溶液小鼠自由饮用7 d,然后给予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14 d;重复一周期后,再给予小鼠自由饮用2% DSS溶液7 d。DSS+PSA组,在给予DSS组处理基础上,每天给予浓度为100 µg/ml的PSA液0.5 ml灌胃,最后在第51天予二氧化碳处死小鼠。

1.3.2 疾病活动度 从造模之日起,每天监测小鼠体重,观察小鼠活动、精神、饮食、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并计算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以判断造模情况及观察疗效。DAI为体重下降、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评分的总和,评分标准如下[7]:体重下降≤1%、1%<体重下降≤5%、5%<体重下降≤10%、10%<体重下降≤20%和体重下降>20%分别计为0、1、2、3和4分;无便血、大便隐血(+)和肉眼血便分别计为0、2和4分;大便性状正常、松散(呈糊状或半成形大便,不黏附于肛门)和稀便(呈稀水样便)分别计为0、2和4分;每只小鼠的DAI评分为3项的平均值。

1.3.3 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 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将小鼠结肠组织以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并制备4 µm切片,行HE染色,以盲法观察,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采用Shah等[8]标准对结肠组织的HE染色切片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l damage index,CMDI)评估。

1.3.4 ELISA检测 小鼠摘除眼球采血,4℃低温高速离心机中25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血清核因子(NF)-κB水平,操作流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鼠DAI、CMDI评分比较

正常对照组小鼠大便正常、体重增加、毛发有光泽、饮食、活动均正常。DSS组小鼠从第6天开始出现毛发无光泽、活动减少、稀便,大便带血或血便等,造模成功。DSS+PSA组小鼠从第23天开始出现毛发无光泽、活动减少、稀便,大便带血或血便等,各组无小鼠死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组、DSS+PSA组小鼠DAI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02,P=0.0002);DSS+PSA 组小鼠DAI评分较DSS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77,P=0.03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组、DSS+PSA组小鼠CMDI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126,P=0.0000);DSS+PSA 组小鼠CMDI评分较DSS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11,P=0.0081)。见表 1。

表1 各组小鼠DAI、CMDI评分比较(,分)

表1 各组小鼠DAI、CMDI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DAI评分(51 d) CMDI评分正常对照组 8 0.00±0.00 2.08±0.83 DSS组 8 2.50±0.75 17.65±3.02 DSS+PSA组 8 1.75±0.46 8.07±1.35 F值 12.8602 28.8126 P值 0.0002 0.0000

2.2 小鼠结肠大体形态

正常对照组小鼠结肠长度正常,无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DSS+PSA组小鼠结肠长度稍缩短,局部充血,沿肠系膜剪开可见糜烂形成;DSS组小鼠结肠缩短、肠壁僵硬、充血,沿肠系膜剪开可见糜烂甚至溃疡,程度较DSS+PSA组更严重,见图1。

图1 三组小鼠结肠大体形态

2.3 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情况

HE染色结果显示DSS+PSA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减少,部分腺体结构紊乱、排列不规则伴炎症细胞浸润;DSS组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破坏更严重,可见隐窝结构消失、溃疡形成,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和黏膜下层,见图2。

图2 各组小鼠结肠组织HE染色 (×200)

2.4 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NF-κB浓度

正常对照组、DSS组、DSS+PSA组小鼠血清NF-κB浓度分别为(76.5±9.6)ng/L、(142.0±17.6)ng/L、(107.0±15.6)ng/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DSS+PSA组小鼠血清NF-κB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43,P=0.0000);DSS+PSA组小鼠血清NF-κB浓度较DSS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2,P=0.0012)。

3 讨论

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炎性疾病,以肠道炎症及黏膜损伤为主要病理表现[9-11],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的相互作用有关[12-14]。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微生态平衡系统,对人体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则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

人类肠道内有超过1000种,约10万亿个细菌,占总数约1/4的拟杆菌是其中的优势菌群,B. fragilis作为拟杆菌的代表菌株,寄居于人结肠黏膜,B. fragilis则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有研究报道称,B. fragilis的表面多糖是发挥益生特性的主要成分,B. fragilis可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其益生特性,它可通过淀粉利用系统去分解食物多糖和机体黏蛋白多糖,占据不同的代谢位而定植于肠道[15],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共生菌定植因子影响其他菌群的定植,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而在给予自闭症模型B. fragilis处理后发现其肠道内的未分类拟杆菌和毛螺旋菌科的丰度显著增多[16]。

NF-κB是一种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NF-κB在核内与κB序列结合促进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2、IL-10、IL-1β等基因转录,在免疫和炎症反应及一些疾病急性期反应方面起重要作用,参与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在UC中,NF-κB被诱导激活,调节炎症递质的产量,进而导致UC炎症黏膜损伤[17-18]。

本研究显示,利用2% DSS诱导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小鼠自由饮用2% DSS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毛发无光泽、活动减少、稀便,大便带血或血便等现象,小鼠结肠出现明显短缩,肠壁僵硬、充血,可形成糜烂甚至溃疡,显微镜下可见其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减少,部分腺体结构紊乱,隐窝结构消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黏膜和黏膜下层,给予小鼠B. fragilis PSA可使其推迟出现毛发无光泽、活动减少、稀便,大便带血或血便等现象,且前述结肠损伤可获得明显缓解。小鼠自由饮用2% DSS一段时间后血清NF-κB浓度可明显升高,而给予小鼠B. fragilis PSA可明显减轻其血清NF-κB浓度的升高。因此,B. fragilis PSA能明显改善UC小鼠的精神状态、DAI评分、CMDI评分、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损伤,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发挥治疗UC 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结肠体重肠道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你的体重超标吗
要从“肠”计划 肠道SPA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