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摘要】工程机械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其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商务结算方式通常采用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 同时票据类结算方式也因其固有的流通性、兑付性等特征为发展供应链金融提供了天然的场景。 以S公司为例, 首先分析传统票据类结算方式给S公司及其上游供应商带来的财务及管理困境; 然后提出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综合解决方案, 并对该方案与其供应链现有问题进行匹配性分析; 最后总结其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实战经验, 剖析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潜在问题以及后续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平台;应收账款;自金融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9-0149-5
一、案例背景
S公司创立于1989年, 是中南地区较早成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 目前旗下有多家子公司, 经营范围涵盖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军工、消防、环保等版块。 工程机械产业上游主要为原材料及零部件生产商(如钢材、齿轮、轴承、底盘), 普遍以赊销作为贸易结算手段。 因此, 在S公司的主要贸易结算方式中, 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等票据类结算方式占比很高。 票据类结算方式虽然能有效缓解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 但也带来了财务成本上升、管理难度加大, 以及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从财务角度而言,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在S公司采购结算总额中占比较高, 导致其每年需向银行支付高额的手续费和保证金, 直接增加了公司的财务成本。 从管理角度而言, 各事业部、子公司还需设置专门的资金结算岗位, 负责管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的开立、兑付等日常事项, 这种分散化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人员冗杂, 直接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降低财务组织的运营效率。 此外, 传统票据类付款流程复杂且无法与企业核心系统直连, 容易造成付款不及时, 从而影响供应商的贸易结算体验, 线下化的管理模式也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相违背。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通常采用“现款现货”的结算方式向大型钢材企业采购原材料, 而依据行业惯例, 与下游企业结算时通常存在一定的账期。 这种资金期限不匹配的采购销售模式导致上游供应商经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S公司的上游供应商大多为中小型零部件生产企业, 由于内部管理和外部金融监管等原因, 其融资渠道匮乏, 融资成本较高, 依托S公司的商业信用, 票据贴现成为其主要融资手段。 在供应链场景下, S公司使用票据向其上游供应商支付货款, 供应商在收取票据后, 需要线下主动联系具备S公司票据保贴额度的商业银行, 并前往柜台开户, 然后通过网银或柜台的方式提交贴现申请, 经过银行内部复杂的审批流程后才能将票据变现。 实际上, 商业银行通常对票据贴现额度设置了最低门槛, 供应商无法直接通过银行将小额的票据进行贴现。 而且, 如果供应商所在地没有与S公司合作的商业银行, 供应商将很难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甚至出现甘愿承担高额利息将票据转让给第三方票据中介机构的情况。 供应商承受的融资成本最终也将通过采购价格反噬核心企业, 影响供应链协同发展。 此外, 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价格不透明也增加了供应商财务预算的难度。
在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 S公司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结算方式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并为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供应商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融资渠道, 帮助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资金痛点, 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因此, 构建协同、融合的产业数字供应链平台便成为S公司革新其供应链结算方式, 加速产业资金周转, 实现产融结合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理论分析
1. 平台型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技术的结合。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分为核心企业主导模式、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和第三方主导模式, 平台型供应链金融属于第三方主导模式。 不同于物流企业等传统的第三方主导机构, 平台型供应链金融由独立于产业链上下游贸易主体的第三方“轻资产”科技公司主导。 其主要表现为平台公司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平台, 将供应链融资业务由传统的离线模式转变为在线模式, 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整合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信息流、现金流, 进而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供应商提供全新的贸易结算场景以及融资渠道。 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互联网”“产业链”及“金融”紧密结合, 构成了跨企业、跨区域和跨资金的金融生态系统[1] 。
区块链又可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 其主要特点包括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开放性、智能合约。 供应链运营过程包含订货、进货、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环节, 流畅的供应链体系必须依赖于上游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外协厂、核心企业、下游经销商等各方参与者的协同运作、高效沟通和顺利传导。 然而, 繁杂的参与者和运营节点容易导致供应链中庞大的数据量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偏差甚至消失。 因此, 基于稳定性、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特征的区块链技术无疑有利于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整合, 形成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范忠宝等[2] 认为, 区块链技术能有效解决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防范数据被篡改, 保障数据安全。 Korpela等[3] 认为, 区块链技术可以整合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创造全新的数字供应链业务模式, 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平台型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将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 改善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交易信息真实性存疑, 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性和操作风险等难题。 Templar等[4] 指出, 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提高供应链数据的透明度, 建立信息对称的业务流程, 增加融资交易功能, 改善监管, 实现供应链数据资产的价值。 宋华和卢强[5] 认为, 借助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是供应链金融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能有效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 杜军等[6] 认为, 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是核心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必经之路。 Wuttke等[7] 认为, 供应链金融平台能实现企业对现金流的实时监控和资源优化, 有效降低供应链管理成本, 并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评估风险, 将核心企业信用向供应链下游延伸,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目前, 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场景, 特别是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场景, 已有多家企业成功搭建基于“区块链+互联网”的应收账款融资平台。 这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依托区块链、互联网等技术, 将应收账款标准化、电子化, 然后借助供应链数据金融平台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多级供应商之间的传递和拆分, 亦可通过电子应收账款直接保理或再保理, 实现中小企业融资[8] 。 可见, 其不仅可以帮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获得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 还可通过核心企业信用穿透以及无纸化、线上化的結算方式, 提高供应链资金清分结算的效率。
2. 供应链自金融模式及其意义。 自金融是指非金融企业依托信息技术, 以服务自身主业及关联产业为目的, 向其自身或业务关联企业、个人提供投资、融资、支付结算等综合金融信息服务。 相对于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模式, 自金融模式的资金运转效率更高, 因为它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完全陌生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直接联系起来, 在特定的保护机制下开展金融业务。 在自金融模式下, 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提供者可以摆脱传统第三方金融机构的束缚, 获得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 进而以低于间接金融模式的融资成本完成金融交易[9] 。
供应链自金融是指在金融服务过程中, 部分或全部金融职能在供应链主体内完成, 包括提供资金、结算、增信等。 在供应链自金融体系中, 由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或科技能力不足, 核心企业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在构建供应链自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核心企业应具有改进供应链生态的动力机制, 且愿意主动提升供应链整体融资服务水平, 不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 核心企业通过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 可以将自金融模式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 有效解决核心企业及供应商在现有供应链金融场景中面临的困境。 对于核心企业, 可以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数据集成到统一的系统进行管理, 并及时掌握最新市场信息, 进行针对性的业务优化和创新。 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 依托去中介化的线上融资平台, 可以实现金融交易的平民化、自主化及普遍化, 将传统间接融资模式中归属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节省下来, 从而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三、S公司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实践探索
1. 供应链自金融模式与S公司现有供应链问题匹配性分析。 S公司希望通过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简称“J平台”)创造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融资的电子付款承诺函”(简称“J票”), 作为S公司与其供应商之间贸易清算的新方式, 借助S公司的优质信用盘活闲置银行授信, 大范围、低成本清偿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帮助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 J票的本质是代表真实贸易背景的债权债务合同, J票的流转实质上是S公司信用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流转, 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通过S公司的信用进行结算, 从而降低供应链实际融资需求, 减少供应链整体交易成本。 J票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是全程透明且可追溯的, 可以由供应链上的交易数据还原完整的债权债务关系。 通过J平台, S公司可以实现在线向供应商签署J票, 供应商可以在线对电子付款承诺函确权并申请融资, 极大地简化贸易结算和融资流程。 供应链自金融平台能够帮助S公司及其供应商解决如下问题:
(1)降低S公司的财务成本。 开立银行承兑汇票需要支付手续费并缴存保证金, 导致S公司的财务成本增加。 而S公司及其子公司注册为J平台的合格会员单位后, 即可通过J平台向供应商签署J票替代银行承兑汇票, 无需向平台支付手续费或缴存保证金, 从而极大地降低S公司的财务费用, 有效提高企业利润率。
(2)优化S公司的管理。 目前S公司的付款方式过于分散, 不利于集中化管理。 而依托J平台可以在集团内建立统一的贸易结算方式, 实现资金结算共享, 付款业务流程标准化、简洁化, 大幅提升付款效率, 并通过线上化、系统直连等手段减少资金结算中简单、重复的工作, 释放基层财务人员的工作时间, 有利于基层财务人员的升级转型, 为S公司财务人员结构调整提供条件。
(3)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在“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线上确权、凭证拆解、追溯等操作, 使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沿着真实的贸易链条传递, 将核心企业的信用逐级释放,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可使用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 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支持[10] 。 而且, 无纸化、线上化的操作模式可以有效简化供应商繁琐的线下融资流程, 降低应收账款融资的操作难度。
2. 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 构建关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关键在于主体信用凭证化、数字凭证链上化、价值拆分共识化、流转信息透明化。 首先需要从S公司系统获取经营数据信息, 然后通过数字化手段生成标准化电子票据, 实现S公司采购业务的确权, 再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上链”处理, 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递、不可篡改、业务透明, 所有参与方都通过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去中心化记账系统分享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并依托J票实现交易、融资或价值转移。 通过J平台建立的S公司供应链金融生态, 其参与者包括J平台、S公司及其子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商。 每个参与者都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 平等参与基于S公司信用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S公司供应链自金融方案场景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将S公司、S公司的子公司、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各主要交易主体分别作为J平台中的区块链独立节点, 按照联盟链共识机制平等参与交易行为的认证, 确保链上数据的真实性、不可篡改性, 保障交易主体身份的真实性和交易凭据的法律效力。 通过系统串联将多个认证节点组成整体的区块链认证体系, 便于各参与方共同掌握供应链业务信息, 保障供应链交易信息的高度透明性、一致性和真实性。 通过该系统方案, 可实现应付账款标准化、电子化、线上化, S公司签署的J票可在J平台系统内流通、兑付或融资。 然而, 从整个J票的生命周期来看, 其签发、融资、兑付等环节依托不同的操作系统, 核心企业或供应商需要通过J平台客户端手动输入基础贸易信息才能实现交易结算, 各业务流程相互割裂, 极易出现操作风险。 为简化J票开立流程, 降低操作风险, 同时改善供应商的融资体验, S公司将其核心ERP系统的财务模块(财务付款数据)和商务模块(贸易背景材料)与J平台建成系统直连, 各系统之间可在线完成数据或文件传输, 实现电子付款凭证从开立到流转、融资再到兑付的全生命周期线上化操作。
结合S公司财务管理及供应链融资模式现状, 构建“M(S公司核心ERP系统)+1(自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N(资金方放款业务系统)”模式的系统体系, 可满足S公司数字化转型、降低财务及管理成本, 以及解决供应商融资难融资贵等多方面诉求。
3. 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风险防控措施。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由实体经济衍生而成的新型中小微企业贸易融资方式, 其风险主要取决于参与实际贸易结算的各主体信用。 当供应链上预期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行情况与实际发生偏差时, 會提高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发生损失的可能性[11] 。 J平台主要向供应商提供全线上化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其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应收账款转让难确权、融资企业交易真实性难确认以及债务人履约风险上。 对此, S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充分运用数字化的手段遏制潜在的风险。
(1)以“区块链+电子签名”保障交易客户的真实性。 J平台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深度合作, 实现线上申请CA证书的全新模式。 在交易环节中, 使用CA证书对合同等电子贸易凭证进行加密、签章, 从而解决企业身份认证、应收账款债权变更等法律文件的法律效应问题, 避免伪造签名、签章无效、合同抵赖等法律纠纷和风险事件。
(2)加强平台用户准入控制, 从源头防范因用户资信原因导致的信用风险。 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机制,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脸识别等现代化手段对用户的身份及资信情况进行甄别, 并定期更新平台存量用户的贸易数据和资信情况, 及时清理失信用户, 确保入驻J平台的企业均是合法合规经营企业。
(3)建立应收账款权属确认机制。 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J票全生命周期贸易信息数据, 在J票权属发生变更后, 以站内信的方式及时通知各交易主体债权债务变更情况, 并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中登网进行公示登记, 确保各参与方债权债务关系归属明确。
(4)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规避因虚假贸易背景导致的债务人违约风险。 J平台严禁开立不具备真实采购背景的J票。 在开立阶段, 通过发票验真、OCR、生物识别等技术手段高效验证数据的真实性, 并在融资审核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中登网校验发票信息, 避免出现发票重复融资的情况。
四、展望
供应链自金融平台上线后, S公司的商务采购付款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J票替代了原60%的票据付款, 每年节省的财务费用在5000万元以上。 同时, 凭借供应链平台全线上化的高效管理, S公司的票据付款审批流程由原来的六级审核简化为“付款会计—资金会计—资金主管”三级审核, 50多家子公司的J票签发仅由2人即可完成, 集团基础会计人员大幅减少, 付款效率提升90%, 付款出错率降低80%, 企业提质增效效果明显。 此外, 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与供应商的真实贸易背景, 金融机构更敢于向产业链投放资金, 将普惠政策的金融支持落实到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 缓解了其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虽然S公司通过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在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受信息技术及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目前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构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在业务类型、组织模式、资本运营、信息建设及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S公司构建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实战经验, 总结出以下问题和发展策略:
1. 平台产品类型单一, 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辐射范围有限, 建议丰富平台产品类型, 积极发展多元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由于应收账款融资本身依托于既定的债权, 风险可控, 交易流程简单, 目前绝大多数供应链自金融平台都是围绕应收账款融资设计产品并开展业务。 事实上, 还有许多其他业务场景有待开发, 如针对供应链上游的电子订单融资、电子结算单融资、发票融资, 以及针对供应链下游的未来期货权下的商品融资和保兑仓融资等场景。 各供应链自金融平台应该立足于全产业链, 发掘更多供应链金融与信息化技术的契合点, 通过“科技+金融”的方式, 创造出更多线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全面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 使供应链金融更好地服务供应链实体经济。
2. 不同供应链自金融平台之间相对独立, 需跨链整合带动行业层面的提质增效。 从行业视角来看, 每个供应链自金融平台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孤岛, 在各自的供应链系统内进行闭环运作, 链与链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机制, 不能实现跨系统的身份认证、交易、融资等业务场景。 不同核心企业构建的供应链自金融平台间的贸易信息、用户资信以及风险评估等信息无法实现交叉验证和互通互用, 核心企业信用无法跨平台流通, 没有形成行业统一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 金融机构无法通过接入单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整个行业的供应链体系。 同一供应商同时服务多个供应链金融平台时, 需要在不同平台重复办理准入认证, 并维护其在互联网上的多个身份, 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也降低了其办理金融业务的效率。 因此, 打通不同供应链自金融平台闭环应用场景中的身份认证、交易、融资等数据壁垒, 实现不同供应链体系的交叉融合, 成为供应链金融平台发展过程中新的风向标。 目前, 上海票据交易所已正式上线供应链票据平台, 旨在整合全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 实现信用的互通互用。 通过接入供应链票据平台, 可实现各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跨链整合, 从而有效带动行业层面的提质增效。
3. 拓宽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的资金渠道, 加强核心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 传统的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通常以银行资金作为其业务开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而由核心企业主导构建的供应链自金融平台则更倾向于使用供应链上的自有资金。 因此, 核心企业的资金管理和运作能力就变得格外重要。 优秀的资本运作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资金沉淀, 提升供应链系统内的资金流动效率, 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源最优配置。 然而, 我国供应链系统内的核心企业普遍缺乏供应链方面的资本运作经验, 该模式下的实践鲜有获益。 于是, 积极引入多元化的资金方, 拓宽资金渠道成为现阶段供应链自金融平台稳固资金来源的最优选项。 比如, S公司就通过引入多家银行资金, 有效增加了供应链上的流动资金总量, 提升了其供应链资金活力, 并创造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积极引入外部资金还能将部分供应链上的信用风险转移至供应链外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 有效分散供应链的系统风险。 此外, 核心企业还可通过保理或信托等方式间接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 并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创新业务以拓展资金来源。 依靠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 核心企业可将其持有的因供应链融资业务所产生的保理或信托资产提前变现, 加速利润回收, 提高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J].中国流通经济, 2019(3):3 ~ 9.
[2] 范忠宝,王小燕,阮坚.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应用——基于文献视角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J].管理世界,2018(12):177 ~ 178.
[3] Korpela K., Hallikas J., Dahlberg T.. Digital Supply Chain Transformation toward Blockchain Integration[R].Hawaii: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7.
[4] Templar S., Findlay C., Hofmann E.. Financing the End-to-End Supply Chain:A Reference Guide to Supply Chain Finance[ M].London:Kogan Page,2016:1 ~ 420.
[5] 宋华,卢强.什么样的中小企业能够从供应链金融中获益?——基于网络和能力的视角[ J].管理世界,2017(6):104 ~ 121.
[6] 杜军,韩子惠,焦媛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盈利模式演化及实现路径研究——以京东供应链金融为例[ J].管理评论,2019(8): 277 ~ 294.
[7] Wuttke D. A., Blome C., Foerstl K., et al.. Managing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x European Case Stud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13(2):148 ~ 166.
[8] 宋华.数字平台赋能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 J].中国流通经济,2020(7):17 ~ 24.
[9] 常晶.从区块链技术视角探究供应链自金融模式[ J].财会月刊,2020(11):136 ~ 141.
[10] 谢泗薪,胡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J].金融与经济,2020(1):85 ~ 90.
[11] 鄭昱,张凯夕.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 J].金融发展研究,2020(10):45 ~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