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随着高职院校的普及和发展,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但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力不足,毕业对口就业率较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境,阐明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影响因素,指出了高职就业教育的突破点。
關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就业力; 工作探讨 ;就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较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就学还可以得到国家的奖励。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升学时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为了学习到一技之长,毕业后找到工作。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力低的影响因素
2.1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新增专业逐年增加,有些学校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没有很好地结合市场需求论证新增专业的可行性,也有些高职院校存在过时的老旧专业,没有及时进行专业创新或淘汰。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实践、实训类课程比重小,这不仅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离,而且与用人单位招聘的标准不符。
2.2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薄弱
大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就业辅导人员专业力度不够,且对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开展,无论是从教师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都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这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3 学生自我管控能力弱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缺乏自我培养意识,加之一些家庭因素,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差,甚至出现逃课、考试挂科等现象,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最有不自信、懒惰、贪玩、无目标等特点。
2.4 用人单位制度不完善
当前,一些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标准逐步提高,存在非理性人才高消费现象,且在用人标准提高的同时,工资待遇上涨不明显,这在一些私营企业尤为明显。招聘标准的提高,无疑问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间接影响到就业能力的形成。
2.5 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较低
相较于普通教育学校,高职院校一般会被称为低层次的学校,不仅是因为高职院校比普通院校的出现晚,更是因为高职院校不成熟的教育理念,和较弱的办学能力,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和口碑都较差。
2.6 社会岗位需要高水平人才
在当今社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学历普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业门槛越来越高。不再是随意接收毕业生,而是有更高的考核标准,学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相比高学历的学府,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很多求职岗位的第一关就是看学历,所以即便高职院校的一些优秀生,也极其容易被忽略,人才浪费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2.7 高职教育与岗位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基本上也在延续和遵循着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上,没有把就业更好地融入其中,未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设置特色课程,相反在课程教学体系上,相对不够严格,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更好地保证。与专业对口的岗位并不多,就业瓶颈依然存在,形势较为严峻。
2.8 高职院校师资较弱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专项较强的优秀教师资源较少,教师规模不够强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学生关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较为模糊,统一式的教工作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存在,导致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择业期望值的偏差,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理性的分析,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了就业。
三.提升高职院校就业力的措施
3.1 学校实施精细化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计划
在保持原有的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各二级学院可以尝试组成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展开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3.2 突出学校特色,改观社会认知
尽管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好评度较低,但是高职院校也有自身优势。社会普遍关注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关注就业趋势,及时了解市场,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就业心态。在学校办学上,突出学校的特色重点课程,研发新型课程体系,开通就业创业模块,重视学生就业,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变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认知,从而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竞争力。
3.3 关注社会需求,培养多元人才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固化的课堂模式,成立学院就业网站,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对学生想从事的岗位进行调查,学生可以通过定期的信息公布,来丈量自己与实际岗位之间的差距,及时发现自我身上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弥补自己在学历上的不足,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时刻为就业做好准备。做好职业规划设计,树立与自身条件相符合的就业目标,提升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素养,朝着全面型的方向发展。
3.4 完善教学体制,顺应就业形势
要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就业规划”的观念,时刻关注就业形成势和动态,开通第二课堂,模拟岗位实训,让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关测评打分,确定自己想要从事的岗位以后,学校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支持和指导。在课堂开始之前,要有就业形势的分享环节,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自主自觉地关注。
3.4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
在高职院校教师选择上,塑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准入门有槛,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培训,发挥教师团队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上以及专业技能上,都能给予及时性的指导能够采取学生真正愿意接受的方式去灌输就业思想,同时能够架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哲.高职院校就业管理模式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1):51-53.
[2] 樊平均,王炳富. 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视角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 (05):27-30.
[3] 白淑珍. 对进一步强化高职就业教育的几点思索[J]. 中国职工教育, 2014914):157.
[4] 朱玉红. 关于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50-52.
作者简介:
李玲,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职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