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农村小学语文随堂听课发现的问题,论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通过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制订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对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044-02
笔者深入本区域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堂随堂听课后发现,阅读教学大体上有三个倾向:第一,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多属“内容分析式”教学;第二,过度解读文本思想内涵,凸显课文的人文性,却忽略学生的语言运用实践;第三,碎片化教学语文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在梳理、整合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维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怎么教”(教学方式方法)把握不准。本文试着谈谈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教师在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准确制订教学目标、开展“对标”教学。
一、“三解读”制订教学目标
(一)解读课程标准,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这么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可见,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定论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师制订教学目标,首先要解读课标,站在课程性质的高度,以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整体考虑“教什么”。以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两位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如表1。
从表1可见,A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三个目标中有两个更倾向于文章的人文内涵,致力于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一个目标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且仅限于学习,忽视了语言的习得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较之于A教师,B教师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要求,不但关注课文的人文内涵,也关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其中字词目标的制订,体现了从音、形、义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并且,B教师抓住课文运用了大量四字词语这一突出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四字词语写话,体现了“语言构建与运用”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解读语文教材,整合教材各板块资源制订教学目标
备课环节除了解读课标,解读教材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前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阅读单元的编排中,以“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等板块呈现。其中单元导读即单元教学核心目标,列举了单元课文学习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之一就是与单元的语文要素呼应,并细化成若干个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知识点的习得、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来源于课文的学习;语文园地分几个小板块综合呈现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及语言训练点。因此,解读教材,要统筹考虑单元导读(语文要素)、课文特点、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的知识点与能力训练点,科学全面地制订教学目标。
以《陶罐和铁罐》一文教学目标的制订为例,此课文是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以“寓言”为人文主题的第二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阐明深刻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分三步解读教材,逐一制订教学目标。
步驟一,解读课文后的“条子”里、“田字格”中两类生字以及课本最后词语表中与本课有关的词语,以此为依据可制订第一个教学目标,即字词学习目标:
步骤二,解读课后练习1“默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和课后练习2“结合课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可制订第二、第三个教学目标,即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朗读目标:
步骤三,解读单元导读中点明的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再解读课后练习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以及综合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栏目的要求,制订第四个教学目标:
(三)解读学生,因生所需制订教学目标
解读学生,准确地了解学情,是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那么,备课时要如何解读学生呢?首先,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如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其次,了解学生未知的,需要学习哪些新的知识与技能;再次,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点,即在学习本篇课文时难点在哪。
如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文导读部分提出的问题是:“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再结合资料和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笔者在执教本课前,先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概括小标题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只知道小标题要简短,要高度概括该部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笔者把“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定为教学难点。
二、“对标”实施教学,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什么”,教学过程是“怎么教,怎么学”,因此,是否能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衡量的标准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展开,即是否体现“对标”教学。
以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围绕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此环节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提出难写易错的字,教师引导学生用“一看结构、二看部件的宽窄长短、三看关键笔画的书写”的提示法写好汉字,从而达成目标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此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摘句法”,即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结合课后练习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了解每一段写什么,形成“先总后分”的构段概念,也是文章的篇章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3“能抓住中心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得意”又“得法”,培养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抓住描写声音的段落,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鸟儿——叽叽喳喳”“虫鸣——唧哩哩唧哩哩”等引导学生了解拟声词的表达形式,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感受这种表达的生动性。接着,设计小练笔:
此环节的设计,通过读、找、品、练四步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实践中逐步习得拟声词的表达方法,达成了教学目标4“体会课文中拟声词的生动性,联系生活经验仿照课文运用拟声词写一段话”,可谓“得言”又“得法”,培养了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学科核心素养。
可见,要使小学阅读教学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就要“脑中有课标,眼中有课本,心中有学生”,科学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还要注意教学环节都围绕达成教学目标而定,使其一一“对标”教学,从而体现“生为本、文为例、悟为主、用为上”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芸.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6).
[2]杨云彬.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语文优质课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2).
[3]王慧曼.新课程三维目标教学操作丛书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9B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姜树英(1979—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贵港市港北区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