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构建实践

2021-10-25 03:43:16刘琳辉
信息记录材料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架构信息化医院

刘琳辉,李 玲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广东 广州 510800)

1 引言

随着医院加大信息化投入,各大医院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科室的信息化需求,逐步建立繁多的信息系统。事实上,供应商不同、数据库标准不一和系统间连接方式各异,导致系统集成度低和共享性差,限制了资源整合程度,增大了统一管理难度,进而限制了医院运营质量和效率。为了解决该问题,医院开始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多而复杂的特点,逐步建设相应的信息集成平台[1]。建设过程中,医院面临标准问题、安全问题和可扩展性问题[2]。其中,标准问题主要体现于医疗服务编码、医疗术语、医疗诊断、医疗文书、人员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标准化问题。医院各自独立构建标准体系,一方面比较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共享范围受限,无法实现医疗行业最终数据共享目的。鉴于此种现状,相关部门逐步出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医院信息平台基本交互规范(立项号:20160115)》等规范指导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工作[3]。同时,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推进系统整合和互联互通,并于2020年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4]。为了能够在有限投入下构建符合政策的实用型信息平台,本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集成平台建设方案。

2 平台架构

我院2003年实现门诊和住院简单业务信息化,2006年上线门诊医生工作站实现门诊就诊流程电子化改造,2012年完成LIS、HIS、EMR等主流业务信息化改造,之后逐步完善主流业务信息化的同时引入院感、病理等专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资产耗费我院大量人财物,已逐步走向稳定,并已经产生提升医院运营效率的效应。从成本和运营角度考虑,医院一方面想保护现有信息化资产,另一方面想节省建设成本。因此,架构选型方面,医院选择采用可保护医院现有信息化资产,方便系统升级改造,最大化实现业务发展的灵活架构,即基于SOA和J2EE的集成框架,如图1所示。该架构是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可实现异构系统集成和支持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开发。这种架构不仅可以提供一种构建IT组织的标准和方法,还可以通过建立可组合、可重用的服务体系来减少IT业务冗余并加快项目开发的进程。

图1 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架构

3 主要建设内容

3.1 概述

为了达到医院评测互联互通评测四级要求,医院需要重视数据集标准化、共享文档规范化、技术架构设计、互联互通服务、运行性能、基础设施等工作。其中,技术架构设计,各个医院可以有所不同,评测并不强制医院架构相同。但是,依据四级甲等评测要求,平台需要达到“应用层面的信息整合,采用ESB总线技术,以及具有独立的电子病历文档库和基于信息平台的独立的临床信息数据库”[3]这一要求。应用层面整合作为一种信息整合方式,其主要是指业务系统与平台通过消息方式整合数据,实时或异步交换信息和相互调用[3]。ESB总线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整合技术,是在“服务总线”模式下管理和简化应用程序之间的集成拓扑,其支持消息级、事件级和服务级的不同应用程序的互连和互操作性,并具有广泛接受的开放标准[5]。

依据上述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医院平台建设分为系统层和应用层。其中,系统层作为基础平台,主要包括ESB/ETL/MQ集成交换门户、MDM主数据管理、DW/ODS数据仓库、EMPI患者主索引管理。应用层功能是基于基础系统层建设后,在标准化、集成化的基础平台上层进行数据利用。如BI决策支持应用、消息中心、数据上报,以及互联网应用个人健康管理等。有良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支撑应用,而且各医院应用有所差异。

3.2 系统级系统

3.2.1 总线中间件、主数据管理和患者主索引

互联互通的核心就是数据层面和应用层面的整合,即重点解决系统异构、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传输标准等关键性技术问题[1]。医院信息集成平台通过主数据和患者主索引的建设,解决数据的标准化和一致性问题,利用数据总线ESB改变医院接口模式为松耦合,最终实现医院系统的互联互通。其中,数据总线ESB采用业务集成引擎架构,其将各应用以服务的形式,通过共享和服务调用,实现各个部门系统数据基于统一标准的集成共享要求;主数据管理技术通过定义某个核心实体数据,并在主数据数据库中实现统一存储,最终实现全系统数据同步;患者主索引能够根据各种不同的业务系统所提供的患者标识信息重新进行组织并生成同一患者的唯一标识编码,根据此编码能找到分布在各业务系统中的患者的所有医疗信息,同时消除重复的患者数据,其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患者主索引功能图示

3.2.2 集成平台监控系统

集成平台的监控系统是对平台所有服务数据、消息路由情况、性能数据、数据交互运行情况等进行监控,包含平台监控中心、集成引擎交互监控、数据交换监控、服务器监控、用户监控和平台日志监控,其主要为系统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依据。

3.3 应用级系统

3.3.1 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一方面,不同系统有各自独立的操作员身份和密码体系,不便于医院统一管理维护;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将分级诊疗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医师多点执业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措施[6]。同时,《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实行)》指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可以使用电子签名进行身份认证,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法律效力”[7]。为了落实分级诊疗,强化身份认证,实现机构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建设集成平台过程中我院同步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

3.3.2 院内数据应用类系统

临床数据中心是以患者信息(比如身份证号)为主索引,实时采集和共享HIS、EMR、PACS等信息系统数据[8],并按照相关标准构建的临床数据仓库[1]。基于这个数据仓库,医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基础级、必要级和扩展级应用。基础级应用是指方便临床业务的应用,即可以辅助一线工作者医疗工作的应用,比如患者统一视图,即以患者为核心的诊断信息集成展示视图,包含患者的既往史、临床检验、检查、病历、手术等[1]。必要级应用是指方便医院管理业务的应用,比如决策支持系统。扩展级应用是指方便医院业务提升的应用,比如科研管理平台。信息集成建设过程中注意区分应用级别,可以提高医院人财物等资源利用效率。

3.3.3 上下级数据服务类系统

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多医护人员意识到患者健康档案连续性对治病救人的价值。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也更加需要注重实现,以人的健康生命为周期的信息共享功能,以便进一步实现上下级业务协调。三级医院信息平台与上下级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显得尤为重要[9]。因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与多级卫生机构(比如社区医院、乡镇医院)集成化建设,为实现机构诊疗服务协助提供必要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集成建设,为实现多级医疗机构基本业务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必要技术支持。

4 结语

建设医院信息平台,不仅是为构建现代医院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也是国外内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建设完成后,不仅可以整合卫生信息数据,还可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数据处理的质量和效率。然而,信息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医院需要有总体规划,分步建设思路,区分建设先后顺序。目前,医院已完成系统级建设,临床数据中心搭建完成,患者统一视图已投入使用,并完成部分上下级数据服务工作。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下一步将构建决策支持系统,科研管理平台等应用级系统,进一步发挥临床数据中心的作用。

猜你喜欢
架构信息化医院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月“睹”教育信息化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汽车工程(2021年12期)2021-03-08 02:34:30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我不想去医院
儿童绘本(2018年10期)2018-07-04 16:39:12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5:17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0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