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防返贫研究
——以广西南宁为例

2021-10-25 08:07蔡福宁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壮族

□秦 晶,蔡福宁

(1.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广西 南宁530005;2.南宁市邕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西 南宁530023)

1 研究背景

2020年,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5 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步入了小康社会,实现了全国人民的小康梦[1]。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战性胜利后,相对贫困问题依旧存在。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与新奋斗的起点[2]。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要巩固广西南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2 南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部地区,总人口数为5 5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全自治区有59个民族乡,包括47个瑶族乡、8个苗族乡、1个回族乡、1个瑶族苗族乡、1个仫佬族乡、1个侗族乡。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城市,是广西首府,又称绿城,居住着壮、汉、瑶、苗、回、仫佬、侗、满、毛南、彝等51个民族,有3个特色民族乡,分别是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和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南宁市5县7城区少数民族人数占比情况见表1。2020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乐业县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表1 南宁市5县7城区少数民族人数占比

广西南宁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地理位置较偏,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水平较低。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南宁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返贫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南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户具有不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存在潜在的返贫风险。要深入研究其返贫的潜在原因,防患于未然,构建相应的防止返贫预警机制,消除返贫风险,降低返贫发生率,逐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3 南宁少数民族地区潜在的返贫原因

3.1 精神贫困,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人口内生动力中的精神贫困是南宁少数民族脱贫户返贫的一个最根本原因。贫困户脱贫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扶持,现阶段的脱贫只是在物质和经济上的脱贫,但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观念没有改变,精神上没有脱贫。精神贫困是导致返贫最大的潜在因素。一部分脱贫户存在严重的“惰性”思想,自身能动性不足,太过依赖政府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帮扶。一旦这些帮扶力量撤除,就会再次返贫。更有一部分脱贫户有自主返贫的想法,其认为不脱贫还有众多补助和政策扶持,因此不愿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由原来的“我不想脱贫”演变成“我想返贫”,这种思想严重导致了贫困户的精神贫困,这也是造成再次返贫的最本质原因。

3.2 教育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

根据2020年广西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19年广西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如下:小学水平比重为30.26%,初中为40.88%,高中为15.75%,大专及以上为9.26%。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南宁市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4年。整体来说,南宁市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脱贫户的教育平均水平处于初中水平,还有少部分脱贫户处于文盲水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在外只能出卖体力赚苦力钱,在家只能务农谋生,一旦出现洪涝、干旱等天灾,农作物减产或者绝收,就会直接阻断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脱贫户会再次陷入返贫的风险。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低下,缺乏相应的技能,农作物产量不高。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限制了脱贫户外出打工,脱贫户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滞销,提高了其再次返贫的风险。

3.3 乡村振兴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是南宁少数民族地区返贫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脱贫户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受阻,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脱贫户的返贫风险。

首先,由于南宁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阻,有学历和技能的年轻人都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城市工作。留守在贫困地区的大多是缺乏文化和技术的脱贫户,很难利用自身实力发展和壮大产业。

其次,南宁市政府在精准扶贫阶段投入了大量资金和项目,但是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导致投资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跟进项目,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3]。

再次,农产品的种植与开发缺乏农业技术人才指导和扶持。南宁市的“黄金百香果”和“红心火龙果”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但由于农户缺乏技术,产品品种不全、产量不高,特别是当农产品遭遇病虫害时,会给缺乏技术的农户带来经济损失,存在再次返贫的风险。

3.4 “非遗”文化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不足

“非遗”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是阻碍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衔接的一个重大因素。南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壮族歌圩、壮族三声部民歌、邕剧等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国内外音乐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更有“广西民歌全国之冠,马山民歌广西之冠”之称。南宁壮族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传统节日,期间还有特色民俗活动,如做五色糯米饭、抢彩蛋、抛绣球、唱山歌、跳竹竿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少数民族民俗活动是广西的文化优势资源,也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青年一代对民俗活动一知半解,更没有以主人翁的立场去宣传和发展民族特色资源。另一方面,南宁市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够,开发广度和深度不足,没有把特色优势资源与当地旅游结合起来,不能给当地民众创造出经济效益,没有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3.5 农产品品牌有待提升

广西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较偏,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南宁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生物资源、绿色产业资源,但该地区农产品特色资源开发不足,农产品品牌有待提升,存在捧着“金饭碗讨饭”的现象。南宁市盛产芒果、龙眼、荔枝、木菠萝、火龙果和百香果等,但由于没有品牌优势,供过于求,创造的经济效益较少。甚至当季节性水果大丰收时,果价低,果农只能贱卖。如若采摘不及时,水果很容易掉落腐败,果农收入非常不稳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当地畜牧养殖业没有培育自身的品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农户养的猪、鸭、鸡等销售不出去,很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发生[4]。

4 南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防范返贫的对策

4.1 注重精神脱贫,增强内生动力

增强南宁少数民族人口的内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防返贫措施,注重脱贫户的精神脱贫,提高脱贫户“不愿返贫”与“力争不返贫”的意识和能力,让其主动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除了依靠政府的外力,更要激发其内在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从上到下制定精神脱贫的相关政策,如建立“防返贫乡村振兴”文化基地,通过横幅、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宣传。应及时了解脱贫户的思想和精神动态,对存在“惰性”思想和“我想返贫”的脱贫户进行思想工作,调动其内生积极性;对思想顽固的脱贫户要进行通报批评教育;对于积极主动谋求发展的脱贫户,表彰并给予相应的帮扶和支持。让思想先进的脱贫户作为精神传送带,以“一带一”或“一带多”的形式带动思想落后的脱贫户,增强其内生动力,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4.2 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教育扶贫以提高相对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为出发点,是阻断南宁少数民族地区返贫与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策略。

首先,给予受教育水平低的脱贫户继续教育的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贫困户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将为其在家务农、创业及外出打工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其次,加大对脱贫户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不能让学生因贫辍学,不能让脱贫户因学返贫。优化南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建立使非九年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向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倾斜的教育机制,扩大学费减免力度,增加奖、助学金名额的数量及额度。扩大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范围,降低申请的门槛,减轻脱贫户家庭的经济压力,降低脱贫户因学返贫的风险。

4.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三农”专业人才建设

首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活血”和“造血”的基本制度,也是解决南宁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技术人员的最根本对策。南宁市政府应为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开设田间实践课堂和“云课堂”,开展“三农”线上教学和培训,培育新型懂技术、会销售的职业农民。大力推动“人才下沉,科技特派员下乡”政策的实施,做到“一员一村”。邀请专家开展“三农”与“互联网+”的专题讲座,形成“农民+专家+市场”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带动农业农村快速发展,降低返贫率,推进乡村振兴。

其次,加大涉农院校和学科职业教育力度。大力实施对南宁少数民族革命老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三农”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按照推行“行业+基地+人才”“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基地+专业合作社+人才”等新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大力推进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的实施。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推进乡村专业人才建设,让大学生愿意回乡奉献自己的技术和力量,在家乡各施所能,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4.4 开创“非遗+旅游+电商”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

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这是该地区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结合南宁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特色,开创“非遗+旅游+电商”产业新模式,激发南宁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能力,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南宁有青秀山5A级景区、大明山4A级风景区等旅游景区17处。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将壮族歌圩、壮族三声部民歌、邕剧等项目纳入景区民族风情表演,开展做五色糯米饭、抢彩蛋、抛绣球、唱山歌、跳竹竿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举办旅游美食节,如马山县黑山羊文化旅游美食节、百济镇红“百济芝麻鸭”旅游美食节活动等,让游客体验一场少数民族文化视觉及味蕾盛宴。这种产业模式在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借助“互联网+”新媒体,通过直播及短视频形式宣传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手工工艺产品、农产品电商展销会,例如将壮族传统天琴、壮锦、铜鼓、壮绣、银饰、糍粑、油茶、生榨米粉、芝麻鸭、五色糯米饭等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同时,可以结合“非遗+旅游+电商”,开展“三月三直播节”,例如2021年在南宁青秀山景区举办的广西壮族三月三直播电商节,现场搭建了4个直播间,设立了“桂果”“桂酒”“桂茶”“桂艺”及“广西米粉”5个特色展区。“非遗+旅游+电商”乡村振兴产业新模式,为南宁少数民族地区防返贫、振兴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4.5 培育农产品品牌

南宁市成功注册了8件地理标志商标,包括“南宁香蕉”(2件)“横县茉莉花茶”“上林大米”“上林八角”“武鸣沃柑”“马山黑山羊”“隆安香蕉”。地理标志商标的获得,可以助力打造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特色品牌,占据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改造和提升老品牌的同时,要注意塑造农产品新品牌,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自有特色品牌。举办农产品博览会,借助“互联网+”平台,扩大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南宁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也是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提升南宁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Cat’s book》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壮族山歌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第四届“享受阅读 快乐成长”阅读表演秀邀请赛在南宁举行
浅析南宁市农民增收的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