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10-25 10:23周婷婷周艳霞包永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依帕司氧化应激视网膜

周婷婷,周艳霞,白 莹,包永乐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眼科,甘肃 张掖 73409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病情进行性发展,最终形成不可逆性的视力损害。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其可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糖尿病所致血管内皮损害,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用药,但单一用药效果有限[1]。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普遍生化基础是多元醇代谢途径,而依帕司他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其可有效中断多元醇代谢途径,预防、改善及治疗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且治疗效果良好[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对其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57例(112眼),女性43例(80眼);年龄51~79岁,平均(63.26±5.05)岁;病程1~8年,平均(5.06±1.01)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3]:Ⅱ期30例,Ⅲ期45例,Ⅳ期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55例(108眼),女性45例(86眼);年龄50~79岁,平均(63.28±5.06)岁;病程1~9年,平均(5.12±1.04)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Ⅱ期33例,Ⅲ期47例,Ⅳ期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符合《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眼底检查和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者。排除标准:合并白内障、青光眼者;其他病因导致视网膜病变者;对本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药物过敏史者等。本研究经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且患者自愿签署关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79,规格:2 mL∶10 μg)进行治疗,将 10 μg 前列地尔注射液加入至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混合均匀后进行静脉注滴,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依帕司他片(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893,规格:50 mg/片),50 mg/次,3次/d。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参照《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年)》[4]中的相关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眼底荧光造影微血管瘤数量减少或出血点面积缩少≥10%,视力提高4行及以上,且未出现新生血管及其他增殖性改变;有效:治疗后眼底荧光造影微血管瘤数量减少或出血点面积缩少 < 10%,视力提高2~3行,且未出现新生血管及其他增殖性改变;无效:治疗后眼底荧光造影微血管瘤数量未见减少甚至增多或出血点面积未见缩小甚至扩大,视力提高小于2行,或未提高,或出现其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血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时、进食2 h后静脉血3 mL,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③氧化应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状态下的静脉血3 mL,离心设置(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血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使用(±s)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使用[例(%)]表示,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0%,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9.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血糖指标 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3项指标(血清2 h PG、FBG、HbA1c)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2 h PG:餐后2 h血糖;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

组别 例数 2 h PG(mmol/L) FBG(mmol/L) HbA1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00 13.64±1.37 9.88±1.03* 9.98±1.43 5.82±0.62* 9.39±1.15 7.92±0.41*观察组 100 13.39±1.15 8.07±1.09* 9.96±1.31 5.01±0.65* 9.64±1.37 5.81±0.46*t值 1.398 12.069 0.103 9.017 1.398 34.2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应激指标 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而治疗后血清SOD、T-AO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MDA:丙二醛;SOD:超氧化物歧化酶;T-AOC:总抗氧化能力。

组别 例数 MDA(μmol/L) SOD(U/mL) T-AOC(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100 14.80±1.28 11.39±1.33* 78.03±7.64 85.13±7.62* 14.99±1.51 17.22±3.53*观察组 100 14.72±1.39 9.11±1.46* 78.94±7.05 94.89±7.37* 15.05±1.38 21.55±3.77*t值 0.423 11.544 0.875 9.207 0.293 8.38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高血糖导致的外周血管损伤性疾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灌注不足,可导致组织结构发生出血、增生、渗出等病理性改变。前列地尔对受损血管部位具有靶向性,可聚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织周围,发挥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而改善组织血流灌注,但难以彻底纠正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损伤[5]。

依帕司他具有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可改善晶状体、视网膜物质代谢,减轻组织损伤,且可维持并稳定细胞渗透压,从而减轻眼底视网膜出血、渗出、血肿、微血管瘤、荧光造影渗漏点等病变的出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6]。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2 h PG、FBG、HbA1c水平均降低,提示将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血糖水平,且疗效良好。

MDA是细胞膜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之一,其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SOD、T-AOC则具有促进视网膜胶原酶形成的作用,其水平降低,可加重患者病情[7]。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水平降低,血清SOD、T-AOC水平均升高,提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可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分析可能原因为:依帕司他具有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释放、舒张血管内皮的作用,可提高视网膜血氧供应,进而降低机体内氧化应激损伤[8]。

综上,将依帕司他联合前列地尔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且具有降低血糖水平、减轻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治疗效果甚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依帕司氧化应激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