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琦
(江苏盛泽医院消化内科,江苏 苏州 215228)
消化性溃疡是指食管下段、胃及十二指肠部位发生的慢性溃疡,出血为该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含黑便、呕血及腹痛等,病情严重者可能存在胃穿孔甚至休克,若出血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控制,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内镜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势,但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经内镜止血后存在较大的复发出血倾向,仍需联合用药[1]。生长抑素可抑制胃泌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调节胃肠道消化功能,还可促进血小板凝集和血块收缩,进而发挥止血作用,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常用药物[2],但目前关于其最佳应用剂量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探讨内镜下止血联合不同剂量生长抑素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现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苏盛泽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5、14例;年龄33~77岁,平均(68.92±1.74)岁;消化性溃疡病程1~5年,平均(2.95±0.20)年;出血时间 7~16 h,平均(12.88±2.49) h。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9、10例;年龄30~75岁,平均(68.85±1.67)岁;消化性溃疡病程2~4年,平均(2.91±0.12)年;出血时间 9~18 h,平均(12.92±2.51) h。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消化溃疡病程、出血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可进行对比分析。纳入标准:符合《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2013年,深圳)》[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过内镜检查确诊者;存在呕血、黑便、腹痛及嗳气、反酸等症状者等。排除标准:合并溃疡癌变、溃疡穿孔等情况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确诊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等。本研究在江苏盛泽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下实施,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补液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内镜下止血联合注射用生长抑素(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101,规格:0.25 mg/支)治疗,置入内镜,随后取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经内镜喷洒至出血点位置,或者为患者实施电凝止血治疗。完成内镜下止血治疗操作以后,对照组取3 mg生长抑素,观察组取6 mg生长抑制素,分别溶入至浓度为0.9%的100 mL氯化钠溶液中,经微量输液泵注入,泵入速度为0.25 mg/h。两组患者均接受1周的治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加强大便隐血检验,预防大出血。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再出血情况(胃排空延迟、上腹部有胀满不适感,用餐后疼痛症状加剧且有呕血、呕吐及便血等症状)。②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情况,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设置转速为3 000 r/min,设置离心时间为10 min)后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水平。③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样采集与血清制备方法同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血清TGF-α、IL-6、CRP水平用(±s)表示,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指标 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胃肠激素水平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及观察组患者P物质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
组别 例数胃泌素(μmol/L) 胃动素(pg/mL) P物质(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 142.97±19.18 85.57±10.43* 346.69±21.73 210.42±16.77* 75.58±8.36 73.06±5.17观察组 39 142.99±19.24 73.54±7.61* 346.82±21.91 155.63±12.27* 75.61±8.42 71.19±2.06*t值 0.005 5.819 0.026 16.466 0.016 2.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血清TGF-α、IL-6、CRP水平 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G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6、CR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GF-α、IL-6、CRP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TGF-α、IL-6、CRP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 < 0.05。TGF-α:转化生长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CRP:C-反应蛋白。
组别 例数TGF-α(pg/mL) IL-6(n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 2.09±0.14 2.51±0.43* 29.08±4.96 17.95±2.61* 12.29±0.96 9.15±0.24*观察组 39 2.11±0.12 2.95±0.61* 29.15±4.84 14.28±1.73* 12.33±0.89 5.87±0.36*t值 0.677 3.682 0.063 7.319 0.191 47.3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主要是由于胃酸与胃蛋白酶对黏膜组织进行自身消化所至,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若病情加重会造成患者死亡。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内镜可以准确定位出血部位,通过局部用药、钳夹等方式止血,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生长抑素属于一种多肽类激素,可选择性作用于血管壁上的受体,从而促进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进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时该药物对胃酸的分泌、胃蛋白酶,以及胃泌素等生成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胃黏膜的恢复提供良好条件,使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增加,起到较好的止血作用,但是临床上关于用药剂量的使用尚无明确结论[5-6]。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止血、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提示内镜下止血联合大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可以提升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止血效果,促进患者机体康复。分析原因可能为:大剂量生长抑素的使用药物浓度更高,药效发挥相对小剂量生长抑素更快;同时大剂量的生长抑素可收缩血管,减少血流量,快速起到止血效果[7]。
TGF-α对成纤维细胞在创面聚集具有诱导作用,有利于肉芽组织与表皮组织的生成,对溃疡创面恢复有利;IL-6和CRP均是评估炎症状态的指标,两者水平异常升高表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机体炎症反应较严重,影响病情康复。此外胃泌素、胃动素及P物质作为胃肠激素指标,当患者发生溃疡反应时,会增加肝脏血流与内外分泌,增强酶活性,使胃肠激素指标迅速升高,使病情加重。上述数据结果得出,观察组患者TG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IL-6、CRP水平及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实施内镜下止血治疗的同时开展大剂量生长抑素治疗,对胃肠功能恢复与创面修复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利于改善机体炎性症状。分析其原因为,相对于小剂量生长抑素,大剂量生长抑素更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力,减少胃液分泌,从而有效降低酶活性;同时大剂量药物应用会对胃肠蠕动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在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方面,大剂量生长抑素效果亦较小剂量生长抑素更为显著[8]。
综上,内镜下止血联合大剂量生长抑素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可观,止血效果更好,有助于缩短病程,并能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与机体炎症状态,促进患者康复;但仍建议临床开展大样本量及多剂量检测,深入探讨生长抑素的最佳使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