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兴旺,石 玉,于振文,张永丽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 271018)
黄淮海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该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1]。不合理的灌溉不仅无益于小麦高产,还会影响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土壤氮素的淋失[2-3]。氮素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元素,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有机氮通过矿化过程形成主要以硝态氮形式存在的无机氮,土壤硝态氮能被小麦直接吸收利用[4],同时土壤硝态氮积累和运移亦受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硝态氮淋溶损失[5]。因此,合理利用灌溉水,提高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6-7],对作物高产及水土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研究表明,适当增加灌溉量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8-9],与不灌水处理比较,灌水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增加,其中籽粒产量提高了27.03%[10]。与全生育期不灌水相比,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溉处理的开花前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增加了43.02%,茎鞘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分别提高了70.45%和72.34%[11]。亦有研究指出,开花期补灌达到一定范围时,籽粒产量不再增加[12]。小麦开花后渍水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降低[13],开花期适量灌溉有利于提高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14]。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土壤水分对硝态氮积累和运移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环境因素[15]。土壤水分含量与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16],如雒文鹤等[17]研究表明,越冬期灌600 m2/hm2处理硝态氮含量主要积累在160 cm土层处,而越冬期和拔节期各灌溉600 m2/hm2的处理硝态氮迁移至200 cm土层以下,说明灌水量越多,硝态氮越向深层淋溶。不同水分调控下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存在显著差异[18],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能提高小麦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19],同等施肥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微喷定量灌溉37.5 mm,比同期均传统畦灌75 mm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6.75%和27.32%[20]。
前人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麦主要生育时期的灌溉方式、灌溉频次等方面,围绕小麦开花期土壤含水量对植株氮素积累与转移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黄淮海麦区高产栽培条件下,依据小麦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不同测墒补灌处理,探究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氮素积累与转移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小麦高产、水氮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史家王子村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田土壤质地为壤土,试验田地力均匀。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3.6℃,年均降雨量621.2 mm。两个小麦生长季播前试验田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和0—40 cm土层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如表1和表2所示,小麦生育期各月降雨量如图1所示。
表1 播前试验田0—20 cm土层土壤养分Table 1 Soil nutrient contents in 0-20 cm soil layer in the experimental field before sowing
表2 播前试验田0—40 cm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容重Table 2 Field capacity and soil bulk density in 0-40 cm soil layer in the experimental field before sowing
图1 小麦生育期各月降水量Fig. 1 Monthly precipitation during wheat growing season
小麦供试品种为‘济麦22’。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本田间试验设置3个开花期水分处理:不灌水 (W0)、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 和85% (W2),3次重复。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前测土壤含水量,依据0—40 cm土层目标土壤含水量利用公式计算灌水量[12]:
式中:M为灌水量 (mm);γ为土壤平均容重 (g/cm3);H为土层深度 (cm);βi为土壤补灌目标含水量 (%);βj为土壤灌前平均含水量 (%)。各处理拔节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两个生长季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处理灌水量如表3所示,利用微喷带均匀灌溉,并用水表控制计量。
表3 2018-2019和2019-2020年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量 (mm)Table 3 Irrigation quantity at jointing and anthesis stage of wheat in 2018-2019 and 2019-2020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小区面积为40 m2(20 m ×2 m),不同小区间设置2 m隔离区,以防水分渗漏。小麦全生育期施N 240 kg/hm2、P2O5150 kg/hm2和K2O 150 kg/hm2,N 105 kg/hm2及全部磷、钾肥播种前底施,N 135 kg/hm2于拔节期追施,所用肥料为尿素、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分别于2018年10月9日和2019年10月18日播种,2019年6月14日和2020年6月15日收获。在三叶期定苗,留苗密度为180株/m2,其他管理措施同高产田。
1.3.1 土壤含水量的计算 于小麦播种前和成熟期,采用烘干法测定并计算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用于计算耗水量;于拔节期和开花期灌水前,采用烘干法测定并计算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用于计算灌溉量。用土钻取土,每20 cm分为一层,取后立即装入铝盒,称鲜土质量,105℃烘干至恒重并称干土质量,计算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土壤相对含水量[21]。
土壤质量含水量 = (鲜土质量 - 干土质量)/干土质量 × 100%
土壤相对含水量 = 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 × 100%
1.3.2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于小麦开花期、开花后每隔7天至成熟期取植株样品。开花期植株分为茎+叶鞘、叶和穗;开花后至成熟期,植株分为茎+叶鞘、叶、穗轴+颖壳和籽粒。每个处理取40个单茎,3次重复,烘干并称取干物质重量。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植株各器官的含氮量[22]。
1.3.3 植株氮素积累转移相关计算[23]各器官氮素积累量 (kg/hm2) = 氮素含量 × 干物质质量
各器官的氮素分配 = 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单茎氮素积累量 × 100%
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 (kg/hm2) = 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
营养器官氮素转移率 = 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 × 100%
营养器官氮素对籽粒贡献率 = 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 × 100%
1.3.4 氮素吸收利用相关计算[24]氮素吸收效率 =植株氮素积累量/施氮量 × 100%
氮素利用效率 = 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 ×100%
氮素收获指数 = 籽粒氮素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
氮肥生产效率 = 施氮区产量/施氮量 × 100%
1.3.5 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 于小麦成熟期,取0—200 cm土层土壤样品,每20 cm为一层。称取5 g土壤样品,加入25 mL KCl溶液 (0.01 mol/L) 浸提,振荡30 min过滤,取待测液5 mL,使用AA3型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5]。
1.3.6 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的计算[26]氮素表观盈亏量 (kg/hm2) = 播前0—2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积累量 (kg/hm2) + 施氮量 (kg/hm2) - 成熟期0—20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残留量 (kg/hm2) - 植株氮素吸收量(kg/hm2)
1.3.7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27]于小麦成熟期取样并收获,每个处理取样60穗,3次重复,测定穗粒数和千粒重;收获前每个处理选定3 m2,调查并计算单位面积穗数,3次重复;收获后籽粒自然风干后,测定籽粒产量。
1.3.8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27]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 = 籽粒产量/农田耗水量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igmaPlot 12.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图表制作,采用SPSS 13.0软件利用LSD法进行数据差异显著性分析。
2.1.1 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动态和籽粒氮素积累动态 由图2可知,两个小麦生长季,各水分处理营养器官氮素转移动态和籽粒的氮素积累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开花后0~7天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以W0处理最高,7~14天表现为W0和W2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籽粒氮素积累量在开花后0~14天均以W0处理最高;14~35天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图2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动态和籽粒氮素积累动态的影响Fig. 2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the dynamics of N transfer in vegetative organs and accumulation of grains during anthesis
2.1.2 成熟期各器官中氮素的分配 由表4可知,两个小麦生长季,处理间成熟期各器官中氮素的分配规律一致。籽粒氮素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以W1处理最高,籽粒氮素分配量W1比W0和W2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2.5%和12.9%。茎鞘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为W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和穗轴+颖壳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均为W2处理显著高于W0处理,W1处理最低。开花期适量灌溉有利于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氮素向籽粒中转移,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
表4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成熟期各器官中氮素分配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N distribution in various organs of wheat at maturity
2.1.3 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 由表5可知,在两个生长季,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均以W0处理最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和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量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高于W2处理,以W0处理最低,氮素转移量W1比W0和W2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1.63%和7.27%;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率亦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高于W0、W2处理,氮素转移率W1比W0和W2处理分别平均增加9.49%和6.11%;各处理间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量对籽粒氮素积累量的贡献率无显著差异。W1处理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较高,从而获得较高的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而增加灌水量的W2处理不利于氮素向籽粒的转移。
表5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the N transfer from vegetative organs to grains at anthesis stage in wheat
由图3可知,2018—2019年小麦生长季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W1和W2处理;4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和W2处理显著高于W1处理;60—120 cm土层表现为W2处理最高,W1次之,W0最低;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各处理无显著差异。2019—2020年小麦生长季成熟期,0—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处理最高,W2次之,W1最低;2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各处理无显著差异;40—60 cm土层W2处理显著高于W0和W1处理;60—120 cm土层表现为W2处理最高,W1次之,W0最低;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成熟期,W1处理60—1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低于W2,开花期适量灌溉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的风险,有利于小麦根系的吸收。
图3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Fig. 3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the nitrate-nitrogen content in the soil at maturity
由表6可知,在两个小麦生长季中,小麦整个生育期氮素均表观为盈余,W0处理显著高于W2处理,W1处理最低。开花期不灌水的W0处理植株吸收氮素量最少,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最高。适量灌溉的W1处理提高了小麦植株对氮素的吸收,W1比W0和W2处理氮素吸收量分别平均提高11.4%和6.5%,降低了0—200 cm土层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最低,W1比W0和W2处理土壤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51.0%和40.9%。而灌水较多的W2处理促进了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造成土壤深层硝态氮的积累,增加了淋溶的风险。
表6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Table 6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apparent N surplus and deficiency in soil
于W2处理,二者均显著高于W0处理,W1比W0和W2处理小麦千粒重分别平均增加11.0%和5.4%;籽粒产量以W1处理最高,W2次之,W0最低,W1比W0和W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平均提高25.9%和11.8%。W1处理较高的千粒重是其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且W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1比W0和W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提高17.0%和12.7%。两个生长季处理间各指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W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由表7可知,在两个小麦生长季中,处理间单位面积穗数无显著差异;W1、W2处理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W0;W1处理千粒重显著高
表7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Table 7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wheat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由表8可知,两个小麦生长季,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均表现为W1处理显著高于W2处理,二者均显著高于W0处理。W1比W0和W2处理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均平提高11.4%和6.5%,氮素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提高了13.0%和4.9%;W1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W0和W2无显著差异。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处理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因此该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灌溉措施。
表8 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Table 8 Effect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during anthesis on N use efficiencies of wheat
水分不仅影响土壤氮素的有效性,而且能够调控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28]。有研究表明,与不灌水相比,灌水显著增加了植株氮素积累量和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14],而随灌水量的减少,茎鞘和穗的氮素积累量逐渐降低,氮素转运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9]。在小麦营养生长阶段水分正常供应的前提下,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和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移的影响较大[30]。Si等[31]研究认为,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小麦开花后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降低,可见开花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能够加快小麦植株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利于提高氮素转移比例[32]。本研究发现,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的W1处理在籽粒灌浆中后期加速了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灌浆中后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亦显著增加,且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氮素向籽粒转移比例高,从而提高了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成熟期获得了最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85%的W2处理,籽粒灌浆中后期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显著低于W1处理,不利于籽粒氮素的积累,可见开花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可通过提高籽粒灌浆中后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来提高籽粒氮素的积累量。
有研究表明,适宜的灌溉可以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的风险,有利于小麦对土壤硝态氮的吸收利用[2]。同时,耕层水分适度胁迫亦促进小麦中下层根系发育,提高小麦对土壤深层硝态氮的利用[33]。开花期灌溉降低耕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土壤中的硝态氮由耕层向深层移动[34]。可见,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可以达到节水节氮的效果[35]。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开花期补灌水较多的W2处理相比,W1处理成熟期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且降低了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和表观盈余量。说明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的W1处理能够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保持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稳定,维持了土壤氮素的平衡,降低了淋溶的风险。
适宜的补充灌溉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36],拔节+开花灌2水处理的籽粒产量较全生育期不灌水高26.0%,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高14.6%和9.1%[37]。但有研究表明,与定量灌溉相比,减少15%灌溉量的喷灌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分别提升了11.24%和6.23%[38]。可见,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39],而且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分的流失[40]。本试验表明,相较于开花期补灌较多的W2处理,节水灌溉的W1处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W1处理是获得高产的节水灌溉量。适量灌溉提高籽粒灌浆中后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且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贮存氮素向籽粒中转移的比例较高,从而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综上可知,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的W1处理不仅达到高产节水的目的,还能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
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成熟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促进了小麦籽粒氮素积累;提高了小麦成熟期籽粒氮素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降低了叶片和穗轴+颖壳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同时降低了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提高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亦最高。灌溉过多导致硝态氮过多向下移动,影响根系吸收,水分不足则降低氮素向籽粒的运转。因此,开花期补灌0—40 cm土壤水分含量至70%可显著提高小麦氮素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淋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