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夏界 胡晓英
摘 要:目的 在社区产后访视中推行乳房保健、子宫按摩及产后康复操等中医适宜技术,观察其对产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龙华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访视(母婴生命体征监测,伤口处理,饮食、心理、运动、原有疾病的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访视基础上给予乳房保健、子宫按摩和产后康复操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两组乳房健康问题、子宫复旧情况及恶露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1周后,干预组乳房健康问题明显改善,新增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干预组子宫复旧不良人数少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社区产后访视中推行中医适宜技术能有效防治乳房健康问题,促进子宫复旧,缩短恶露排出时间,有效促进产后康复。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产后访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0-0186-03
深圳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20年,妇女保健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包之一,通过访谈龙华片区各产后访视工作人员,初步了解到近2年产妇产后2周内发生产后缺乳、乳腺管堵塞、乳腺炎等乳房健康问题以及产后子宫复旧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二孩政策放开后,此现象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现代医学均无规范有效的防治方法[1]。传统的中医药对产后的调理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已越来越受到居民的认可。近几年,社康中心中医师在接诊过程中遇到不少因产后健康问题就诊的患者,对产后康复做过积极的探索和治疗,发现中医综合疗法对产后康复有着确切的疗效。社康中心率先将中医适宜技术与产后访视工作相融合,在产后访视的过程中,推行乳房保健、子宫按摩和产后康复操,同时增强产妇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提升自我保健技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龙华人民医院收治的60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0例。该研究已通过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1.52±4.27)岁;生产方式:剖宫产104例,顺产196例。干预组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1.27±4.04)岁;生产方式:剖宫产115例,顺产18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和生产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18~49岁产妇;产妇本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有出血性疾病;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受损者;有精神问题不能配合者。
1.3 方法
对照组从产后1周开始给予常规产后访视内容,具体为:母婴生命体征监测,伤口处理,饮食、心理、运动、原有疾病的健康指导,1次/周,到产褥期结束(产后42 d)。
干预组从产后1周开始在对照组基础上推行乳房保健、子宫按摩、产后康复操等中医适宜技术,并培训产妇及陪护人员1名,操作2次/d,直到产褥期结束(产后42 d)。具体操作方法为:(1)乳房保健:局部按摩+穴位点穴。局部按摩具体方法为。揉法:用食指、中指的指腹按揉乳房(如有硬结重点按揉,直到硬结变软或消散),方向为从外上象限到内上象限,由乳根向乳头的方向。推法:用食指、中指指腹从乳根往乳头方向缓慢推进。穴位点穴法:用拇指或食、中指指腹点按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期门、少泽穴各200次。(2)子宫按摩:手搓热后双手叠加放置在下腹部(能触摸到宫底更佳),以适当的压力按压腹部进行腹部打圈按摩,以15次/min左右的频率进行操作5 min,然后点按子宫、关元、中极、三阴交穴各200次。(3)产后康复操:产后第10天开始腿部运动:平躺,将右脚尽量抬高,脚尖用力伸直,膝盖伸直不可弯曲,然后将腿慢慢放下,完全靠腹肌力量,双手不要用力。同样地抬高左脚,两腿并举,慢慢增加高度,依身体状况,增加次数。产后15 d可行产道收缩运动:微微张开双腿,脚跟缩后,膝盖面直角,臀部离地,全身只以脚跟与肩部支持,再由此姿势将两膝盖靠拢,同时紧缩腹部肌肉,如同制止大便排泄之操作。膝胸卧式:俯卧地上,双膝弯曲,臀部高起,胸部贴地面,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此姿势2~5 min,早晚各1次。仰卧起坐:不用枕头仰卧,双手放于胸前,举起头部和肩部,仅仅高于床面,依身体状况增加次数。 1.4 观察指标
(1)在产后1周(第1次产后访视时)统计乳房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在产后2周(第2次产后访视时)比较两组乳房原有健康问题的改善率、乳房健康问题的新增发病率(干预前未出现乳房健康问题,干预1周后新发病的产妇占比)。(2)子宫复旧不良的发生率(产后2周,腹部触诊可在下腹部触及子宫底即为复旧不良)。(3)恶露持续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两组乳房健康问题比较
产后1周,对照组(发生乳房健康问题84例,发病率28.00%,干預组发生乳房健康问题76例,发病率25.30%,干预前,两组乳房健康问题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5,P>0.05)。
2.2 干预后两组乳房健康问题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1周后,干预组原有乳房健康问题76例,72例明显改善,改善率94.74%;对照组84例,42例明显改善,改善率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80,P<0.05)。见表1。
2.3 干预后两组乳房健康问题新增发病率比较
干预1周后,干预组乳房健康问题新发病例5例,新增发病率为2.23%;对照组新发病例28例,新增发病率为12.9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0,P<0.05)。见表2。
2.4 产后2周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产后2周干预组子宫复旧不良为3例,发病率1.00%;对照组为25例,发病率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恶露持续时间为(20.75±3.23)d,短于对照组的(22.75±3.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发现,产后缺乳、乳汁淤积等乳房健康问题多发生在产后2周内,此时期是产妇建立泌乳机制的关键时期,所以早期干预,降低乳房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有不少研究者对产后乳房健康问题的处理做过积极的探索,发现中医综合疗法有确切的疗效。有研究表明,在相关经络上选取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缺乳产妇乳汁分泌,减轻其涨奶的程度[2]。另有研究发现乳房按摩能促进产后泌乳量,提高喂养成功率,减少乳头皲裂、乳房胀痛和产后出血的发生[3]。王菊华[4]发现对住院产妇进行中医疏松式乳房按摩能降低哺乳期乳腺疾病,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传统中医认为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冲任脉,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我们选取了相关经络穴位进行按摩,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的作用。本研究发现,乳房按摩能明显改善乳房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乳房胀痛、乳腺淤积及乳腺炎的发病率,母乳喂养质量明显提高。
子宫按摩通过均匀、有节律地按摩产妇的子宫可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循经按压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恶露排出。产后康复操通过有针对性的会阴收缩运动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修复肌肉及筋膜损伤,使产妇尽快恢复到孕前状态。研究发现,通过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可增大泌乳量,同时能有效预防子宫产后出血[5]。时惠霞等人[6]通过对产妇进行产后康复操的训练,发现产后康复操有助于子宫复旧、盆底肌肉恢复以及促进恶露排出。本研究发现,实行子宫按摩及产后康复操能明显促进子宫复旧,缩短恶露排出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情绪、睡眠和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改善,产妇有较好的获得感。
提高产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对产后康复至关重要。本项目对纳入干预组的产妇及陪人进行健康宣教,并培训产妇及陪护人员1名,既提升了产妇的健康管理能力,又确保操作规范性和连续性,实现医患双赢。
综上所述,中医适宜技术能防治产后乳房健康问题,促进子宫复旧,缩短恶露排出时间,有效促进产后康复。本研究同时也是将中医适宜技术与产后访视工作相融合工作方法的尝试,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红.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9,6(13):20-21.
[2]朱云飞,刘玉玲,全小明.穴位按摩在产后缺乳产妇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针灸,2018,38(1):33-37.
[3]刘新荣.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7):102-103.
[4]王菊华.哺乳期中医乳房按摩对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3):582-583.
[5]张红梅.产后子宫按摩对产妇泌乳和预防子宫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5):114-116.
[6]時惠霞,丁亚艳,李晓敏.产后康复操对产妇子宫复旧、肌肉恢复及恶露排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