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
很多人认为去个性化会增加人们的消极行为,但只是如此吗?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教授认为,去个性化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对团体规范的服从。研究发现,当团体成员在一起并产生去个性化效应时,他们可能会更遵守团体的规范而不顾其他社会规范。去个性化固然减少了人们独立承担责任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让人们更服从特定团体规则。
由此可见,去个性化并不总是导致攻击性或反社会行为——这取决于团体的规范如何。如果整个团体处于愤怒之中,而团体倾向是暴力行为,那么去个性化就会使得团体中的个人表现得很有攻击性。如果团體倾向是积极的行为呢?去个性化就会使得团体中的个人华丽转身,做出更多的积极行为。
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去个性化的氛围,引导学生遵守积极的团体规范,让他们融入团体,在集体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统一服饰——增强集体认同
人们参军后,要第一时间脱掉旧衣服,换上统一的军装。军装一穿、军帽一戴、腰带一束,整个人焕然一新。新兵不仅仅是外在的服饰变了,同时,内心认同也变了。新兵告别了旧的服饰的同时,也告别了旧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他们穿上了新的服装,也就同时接受了新的形象、新的行为和新的思想。统一的服装又代表了解放军的整体形象,他们在不自觉间也深深认同了解放军这一光荣称号,并从里到外按照解放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对学校的教育启发可谓大矣!比如,很多学校要求学生穿上统一的校服,佩戴统一的校徽,这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校服、校徽都可以视为学校的象征,学校的校园文化、教育理念也蕴含其中。学生统一着装,参加大型会议或者参与大型活动时,便会潜意识地认同学校文化,增强集体荣誉感,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会尽最大努力为学校争取荣誉,尽量避免给学校丢脸。
军训时,学生也要穿上统一的军装。学生穿上军装的那一刹那,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去掉了学生的角色,一下子认同了军人的角色。他们站得比平时更直了,口号变得雄壮,动作如军人般整齐标准。
再如,学校组织研学旅行,可以考虑让学生佩戴统一的小红帽,不仅便于辨认,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融入集体,便于管理和统一行动。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同步口令——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时不能很好地遵守规范。这时,班主任对学生说要遵守行为规范,他们可能听不进去,即便听懂了可能一会儿又忘了。于是,有经验的老师会使用口令教学。比如,有人不听讲时,老师喊“小眼睛”,学生便会接“看黑板”,一双双眼睛立马唰唰地望着老师了;有人上课做小动作,老师说出口令“两只手”,学生一齐回应“放背后”,于是,个个坐得笔直笔直的;上课有人窃窃私语,老师说“小嘴巴”,学生接“不说话”,教室里顿时静悄悄的……
其实,学生统一喊口令就是“去个性化”的表现。口令的内容带有行为引导性质,可以让学生遵守积极的行为规范。这样的“带节奏”效果立竿见影,小学低年级老师可以多多尝试。通过口令引导,学生可以适应正确的行为规范。
再比如,学校集会时,总有些学生东倒西歪,这时,老师就会大声喊“立正”“稍息”“向前看齐”,效果也不错。学生跑操时,有的班级跑得并不整齐,这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统一高喊“一、二、三、四”,在口号声中,他们步调变得一致了。
其他种种,老师可以在工作中“见机行事”,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同步行动,效果显著,何乐而不为呢?
凝聚“灵魂”——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去个性化”,从外表及行为层面引导学生适应良好的团体规范,这些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从内在激发学生,让积极的理想信念入心入魂。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我让全班学生集体朗诵《黄河大合唱》。在雄壮的音乐声里,学生同时发声。整场朗诵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听众仿佛身临黄河岸边,耳畔传来黄河的怒吼声。在朗诵声中,学生仿佛经历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爱国之情在心中翻涌。
另外,四年级上学期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时,我要求学生集体大声朗读,在朗读中寻“延河叮咚的流水”,感受“枣园梨花的清香”,找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和“杨家岭讲话的会场”……在读书声中,延安精神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中,“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成为青春的主旋律。
此外,我还利用唱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走访红色革命老区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理想信念教育直达学生心中,让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嵌入到学生的灵魂中。
当然,班主任利用去个性化效应管理班级,是为了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等,这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不矛盾。当班集体中人人都积极努力,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自然也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佘营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