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珠 杨波
[摘要]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诞生于党的百年艰辛探索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概括总结,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与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育人的精神武器、强党强国的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诞生的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不懈探索中生根发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茁壮成长。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机理;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10-0010-06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概括、提炼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顽强意志的精准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艰辛探索与不懈奋斗中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建党精神。新时代赓续红色基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关键在于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建党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立足中国大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百年奋斗中形成的,有着科学的理论来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现实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建党精神的灵魂旗帜,是其形成的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指引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2]196。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走上了民族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既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又造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补足了共产党人身上的精神之钙,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强敌和艰险面前始终保持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以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奋斗姿态挺立于时代的潮头,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党的百年历史中才涌现出一大批为国奉献、为民请愿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是他们用鲜血与生命筑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
建党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中华儿女“心怀天下”的文化基因,同时也为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华的传统文化沉淀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3]。作为植根中华大地、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价值必然会成为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推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并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化解重大危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始终绵延不绝、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同中华儿女爱国之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每当中华民族陷入危亡之际时,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激发起全民族救国报国的热情,推动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走向复兴。《左传·昭公元年》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以及清末革命家徐锡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呐喊等,无不体现了数千年来中华儿女忧国忧民的民族特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
伟大建党精神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禀赋和优良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生动诠释了保国为民、敢于牺牲、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等精神特性,丰富了时代精神的内涵。
(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建党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更离不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孕育与滋养。
20世纪初,面对中国“内无民主、外无主权”的危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在党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仅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还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大地,创造性地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造就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在巩固人民政权、开展工业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绩的过程中,诞生了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铸就了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
在兴国、富国和强国的艰辛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壮美诗歌,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这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水”涌流,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不同历史任务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二、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标识的提炼与概括,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之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回顾党的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排除万險、不断发展壮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坚持真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它指明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2]198。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选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理论武器,始终高举这面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党和人民在新时代取得了重大历史成就,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坚守理想,就是要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4]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始终追求真理、坚守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无坚不摧、勇往直前,才会历经磨难而奋发向上。广大共产党员也正是树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才会在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受得住各种考验。回首过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新的伟大胜利的精神密钥;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将继续指引中国人民大步迈向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
践行初心,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担当使命,就是要主动作为,挺起责任之肩,敢于迎难而上,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1],是激励全体党员毅然前行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这个初心使命放在心中、融入血脉、扛在肩上,并将其一以贯之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之中。党的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一百年来,党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共产主义信念滋养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从而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与爱戴。一百年来,党始终牢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善做善成,以实际行动践行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使命。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党迎难而上,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党积极进取,带领人民奋起直追,赶上了世界发展大势,实现了富国的目标;进入新时代,党敢于斗争,敢于挑战,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勇挑“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朝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方向坚定前行。
党的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懈奋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一百年来,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谋求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也正是因为如此,党才能浴火重生、突出重围、走向强大,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向前。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顽强的意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彻底的革命精神为支撑,在绝境中重生,在逆境中奋起,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英雄赞歌。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和顽强意志的高度概括与凝练。“白色恐怖”笼罩下的生存环境和艰巨的历史使命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过程中,必须要具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7],在兴国、富国和强国的艰辛探索中,以李大钊、方志敏、左权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使命,他们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以“砍头不要紧,还有后来人”的大无畏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火把,激发了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斗志;以黄继光、雷锋、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不畏牺牲、迎难而上,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魄激起了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以李向群、罗阳、黄文秀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一往无前,鼓舞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激情。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人民,鼓舞了人民。
在革命性锻造中,中国共产党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不怕牺牲是广大共产党员立下的庄重誓言,英勇斗争是他们身上始终具有的攻坚克难、披荆斩棘的勇气。这八个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继续引领中国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6]。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的品质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艰难险阻、建立今日之不朽伟业,靠的就是无数共产党员的忠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融入共产党人灵魂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的品质。
对党忠诚,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忠诚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7]505对党忠诚,是纯粹的、具体的、无条件的。作为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毁宁死不屈的气节、不改永不叛党的忠贞,始终信党爱党为党,把“永不叛党”四个字深深镌刻在血液之中。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核心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有着极为严密的、高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这种组织体系有着强大的组织力量,保证了全党在困难面前可以团结一致、攻克难关,保证了全体党员能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这种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转,靠的就是党员对党忠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的阶级本色。“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7]137。中国共产党植根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百年来,党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所做的所有工作都为了给中国人民谋幸福,说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始终与人民紧紧站在一起,党才聚集起了磅礴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个的伟大奇迹。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坐江山,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没有变。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将继续推动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三、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实现路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建党精神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凝练于无数共产党人苦干实干的百年漫长奋斗之中。民族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挺立潮头、屹立不倒;国家拥有了这样的精神,必将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无往而不胜。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建党精神应从强化顶层设计、丰富传播方式和用好红色资源三方面入手,不断增强广大党员与人民群众对建党精神的情感认同,确保弘扬建党精神取得良好效果。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切实把弘扬建党精神融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真正落实好为人民谋幸福,这是弘扬建党精神的重中之重。
首先,建立具体的实施制度。党的宣传部门要成立工作小组,担起主体责任,以党中央的精神为指导、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主动作为,加大对各级党政部门开展弘扬建党精神工作的指导力度,把弘扬建党精神与推进思想宣传工作有机衔接起来,加强资源整合,系统化、精细化推进,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其次,要建立激励制度,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导他们主动担负起弘扬建党精神的重大责任,协同打造再现历史事实、传承革命精神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营造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建党精神的传播与弘扬。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活动,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生成原理、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把建党精神的价值、力量阐释好,创造一批理论价值深厚的学术成果,为弘扬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最后,要建立严格的督查制度,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弘扬建党精神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力度,对歪曲历史、诋毁英雄等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
只有建立严密的保障机制,对弘扬建党精神的工作进行约束和规范,才能使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积极作为,自觉把弘扬建党精神融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
(二)丰富传播方式,打造“入心”工程
建党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承担着培养人们政治认同、强化政治立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弘扬建党精神应丰富其传播方式,既要发挥好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又要深入基础开展宣讲活动。
首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经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互联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上網人数达到9.89亿人,短视频用户有8.73亿人,网民数量全球第一,中国已然成为网络大国。互联网也成为宣传建党精神的新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7]318各级党政部门应利用网络,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影响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大力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加大对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的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用无数的英雄事迹感动群众,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其次,开展建党精神进学校、进基层的宣传活动。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建党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中,融入课堂、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融合育人途径中,丰富学生的党史知识储备,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其传承建党精神的情感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和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基层宣传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把弘扬建党精神作为重要工作,切实抓好、落实好。要以红色主题宣讲、党史故事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强化群众的政治情感,提升他们弘扬建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要以弘扬建党精神为主题,不断拓展传播途径,积极推进建党精神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构建起线上线下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
(三)深挖精神底蕴,用好红色资源
红色资源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记载着党的百年奋斗史,见证着党的初心使命,蕴藏着深厚的育人价值,是弘扬建党精神、强化政治认同的生动教材。深挖、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有助于弘扬建党精神取得更大实效。
一是要摸清红色家底,深挖红色资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红色足迹,谱写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以甘肃省为例,这里是红军三大主力征战、会师的地方,拥有众多的红色资源,如腊子口战役遗址、会师纪念馆、哈达铺会议遗址等,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党政部门应进一步摸清红色家底,进行科学保护,按照分布区域、资源特色优势,整合红色资源,深挖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打造特色旅游基地,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史教育资源,让广大群众在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中感悟党的伟大,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洗礼,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二是要依托现代科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2]111,是弘扬建党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这些场馆承载着辉煌党史,是最好的红色课堂。各级党政部门要妥善筹划红色研学精品路线,依托现代化科技,如人工智能、5G、VR等新技术打造线上数字展馆,着力提升红色场馆的立体宣传效应,推动红色教育方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增强其感染力,更加生动地讲好党的故事,让广大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走进展馆,重温历史,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中铸牢爱党信党的信念,自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革命历史是弘扬建党精神的最好营养剂,只有不忘过往,才能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政部门应加强红色教育,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在重温党史中牢记党的光辉历史与精神血脉,在工作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传下去。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新挑战、新风险、新要求,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至关重要。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之中,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的精神支撑。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奋进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恰逢其时,要将建党精神转化为铸牢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不竭动力,转化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以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和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3]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98.
[5]毛澤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