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互联网视频用户的互动仪式

2021-10-23 20:07华文欣衡旋旋陈哲一
商业文化 2021年26期
关键词:柯林斯弹幕个体

华文欣 衡旋旋 陈哲一

互联网UGC背景下,弹幕互动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表达形式,成为互联网用户参与视频内容的重要方式。弹幕传播机制将视频与文字结合进行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碎片性的特点。本文将以bilibili弹幕视频为平台,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构建现代互联网下的弹幕互动仪式链,同时探讨分析弹幕的传播特性,其特性在互动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弹幕视频用户的互动动机以及互动仪式。

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参与的互动平台,其迄今为止的发展,完全证明了网络的传媒特性。而互联网开启的传播结构变革也对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不仅重塑了社交环境和日常生活空间,还引发了社会交往方式、表达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重构。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的门槛,形成了不同类别的表达方式。弹幕正是这一时期的特殊产物。

“弹幕”作为一种强开放性的动态交流媒介,在使用上出现了大众化和常态化趋势。弹幕语言在内容上与网络文化、吐槽文化、饭圈文化以及鬼畜文化具有密切联系,实际上已脱离普通语言体系,其对于视频内容的解构以及重新解读、应用被看作是对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由此也衍生出具有弹幕使用用户特有的语言文字体系。这正是弹幕语言所具有的风格化符号,是弹幕文化的具象表现形式,代表了弹幕用户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与道德感。同时通过这一风格化符号,构筑了无形的群体屏障,划分出圈内与圈外的范围,进一步加强群体团结以及身份认同感,强化对于弹幕文化的认同感。

弹幕传播

弹幕即时性

互联网视频用户发送的弹幕并不是针对完整的视频内容,而是根据视频播放的某一具体时间点或特定画面发表的评论,并展示在视频的相应画面上,使得之后的视频用户也可以在相同的时间点看到其评论内容,达到意义上的实时交互。弹幕的评论往往是具有针对性——针对某一画面或某一特定时间点,其针对性通过弹幕的实时技术得以加强,使得视频用户在观看过程中可以得到的较好的交互观看体验。

弹幕的互动性

相比于电视、广播、书本等传统传播媒介,弹幕作为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的一个很大特点在于其广泛的互动性。传统媒介难以做到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反馈,其只能完成一种点对点,单向式的传播,互动受制于媒介传播的单向性。弹幕,其作为内容以及媒介的统一,借助互联网的网络连接能够做到信息传播的多方向性,弹幕与弹幕之间以及弹幕与弹幕使用者、视频制作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动;且传播途中的信息损失少,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介单向性传播的问题。

弹幕给庞大的群众集体提供了对初始视频解构再创作的机会。互联网视频用户通过弹幕发表的其对于视频某一时点内容的看法或情感表达,将覆盖在视频对应的画面上,形成了对初始视频的二次创作,视频生产者通过二次创作后的视频得到反馈。

弹幕的这两大特点使得其信息传播更具有效率以及视觉冲击性。

弹幕的互动特点

互动是一种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互动需要人们物理在场。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改变了互动的必要条件,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实现点对点连接,将物理在场转变为虚拟在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实现便捷互动,以满足自己对于融入群体、进行交流互动的需求。

以B站为例,弹幕视频用户的互动行为形式可总结为以下三类:与弹幕视频的互动、与其他用户的互动(具体表现为其他用户发布的弹幕)、与UP主的互动。在弹幕互动性以及即时性的特点下,这三类互动形式突破了传统方式下(例如贴吧、微博评论、论坛)按照发布时间顺序排列的单一互动模式,使得互动双方都可以得到较高水平的互动反馈与体验。

弹幕视频的信息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得到视频中传播的信息,另一方面弹幕同步在视频界面显示使得用户可以同时接收其他用户观看体验的相关信息。在这一特性下,用户不仅可以针对视频内容本身发表评论吐槽,也可以针对所获得的弹幕信息展开互动。弹幕是对于弹幕视频的二次解读,其他用户的弹幕评论与视频内容同时呈现使得用户能够获得实时互动的效果。

这一互动的过程具有自发性、群体性以及狂欢性。

互动仪式

仪式是一个被不断定义的词,王建民《象征之林》的译本前言中写道:“仪式是一种活动且这样的活动是与正式的非功利的地位有关的,仪式涉及所有人类活动的表意方面”。观看弹幕视频是一种互动活动,这一行为可被定义为满足自身欲望而进行的一种仪式,用户通过筛选进入某一具体弹幕视频便触发了互动仪式的开始。为获得相应的情感能量,用户从自己的关注点出发,做出观看的行为,仪式过程中表现的仪式感往往具象在大量同质的弹幕话语中,并通过弹幕技术展现在用户面前,从而加强互动仪式带来的情感体验。同时这些弹幕话语也是弹幕视频每一个时间节点的互动仪式的产物——文化符号,在一个视频结束后,会积累一定的文化符号,形成群体共识与道德感(“神圣物”),为下一次的互动仪式提供原始文化资本。

郭建斌与程悦在《“传播”与“仪式”》中对于传播的仪式研究理论可以应用于弹幕视频的互动仪式。所有人类传播活动,均具有“仪式化”的意义。弹幕视频作为现时代一种风靡的传播活动,在弹幕这一信息媒介的作用下,构成的互动也具有其“仪式化”的意义。在各类对仪式的定义中,都认为仪式是一种需要亲身在场经历的一个过程。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中也明确列出了“在场”这一构成要素,其通过婚礼与葬礼必须亲身在场这个例子指出,亲身在场是确定一个人群体成员身份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更大的程度体验到全部的情感投入。

但柯林斯未曾预测到互联网的诞生。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给使用者提供了拟同步在场的感受,突破了物理上身体在场的条件限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体无法参与而面临的情感能量缺失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足了使用者想象的发展空间。弹幕的出现发展了互联网“拟同步在场”这一特性。B站用户通过选择进入某一视频并参与一個具体的互动情境中,在这一个构造的虚拟互动场中,用户可以体验到弹幕技术带来的相近于现实的空间与时间同步在场,在观看过程中聚焦于同一关注焦点并共享彼此的情感能量,集体意识悄然而生。

猜你喜欢
柯林斯弹幕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良心手术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How Cats See the World
NEW WORDS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