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波,张军波
(湖北省宜城市中医医院,湖北 宜城)
在临床神经内科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中医学中,周围性面瘫属于口僻、口蜗范畴[1],周围性面瘫患者,会出现如下症状:口眼歪斜、面部瘫痪等。此病需要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那么疾病症状会发展为严重程度,甚至并发肌倒错、痉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常规西医治疗[2],西医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疾病症状,治疗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西医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同时也影响了整体治疗效果。所以,我们将目光转向了中医治疗方面[3],本次研究将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将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资料纳入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确诊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并且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同意书[4],随后,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40例。在观察组4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0例与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为20-68岁,中位年龄为(45.0±2.0)岁。病程为1-10d,平均(4.0±0.5)d。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25例与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为22-68岁,中位年龄为(46.0±2.0)岁。病程为1-12d,平均(4.5±0.5)d。数据检验显示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对患者水肿进行治疗,应用抗病毒、神经营养,改善患者微循环以及代谢等方法对症治疗。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实施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吹口哨、露齿、皱眉、闭眼、鼓腮等的训练,每次锻炼均要坚持5min以上,并且要定时为患者按摩面部[5,6]。
观察组:应用中医针灸治疗,以手足阳明经为主,手足少阳为辅,结合局部近取、循经远取得方式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7]。在前期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浅刺的针灸方式,通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后调整为透穴平刺。主穴选取太冲、合谷、凤池、错风、颊车、地仓,配穴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确定,唇沟歪斜患者增加承浆;面颊板滞患者增加巨谬、四白;鼻唇沟平坦患者增加禾谬以及迎香;眼睛不能合患者增加阳白、攒竹、照海;鼻中沟歪斜患者增加水沟。持续治疗半小时为宜。
(1)显效:通过治疗后,患者的疾病表现均消失不见,面部的肌肉活动恢复正常, H-B检测显示结果为I级;
(2)有效:通过治疗后,患者症状表现基本消失,面部肌肉活动明显恢复,H-B检测显示结果为II级到III级;
(3)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没有变化或者是加重了。
同时对两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评分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比较分析。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9.0,计量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数据比较应用χ2检验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描述为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描述为(%),若数据处理结果显示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值情况[(±s),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分值情况[(±s),分]
?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较为高发的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可出现面部异常等相关疾病症状,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及时缓解疾病症状,不让病情向深入发展[8]。而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水肿症状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抗病毒、神经营养[9],改善患者微循环以及代谢等方法对症治疗。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让患者做一些与面部相关的锻炼项目,例如吹口哨、露齿、皱眉、闭眼、鼓腮等,并且配合着面部按摩[10]。西医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缺陷是治疗过后疾病复发概率较高,这点就给整体治疗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次研究我们来探究一下中医治疗。在中医学中,认为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风热、风寒、脉络空虚乘虚导致面部筋脉受累,气血阻滞,造成经津失养而致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主要是能够发挥化瘀活血、通络疏风、调节阴阳的功效[11]。现代研究指出,针灸疗法能够使局部缺血水肿得到缓解,使周围面神经损伤得到修复和再生[12],改善面部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到的结果为:与对照组对比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对比显示,观察组的面神经功能分值改善情况较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病情症状,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使疾病治疗取得理想的疗效,因此,此治疗方法是值得广泛研究的[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