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2021-10-22 02:37董薇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摘要:泥塑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也是我们美术教育有机组成的部分之一,学校开展了多门“非遗”课程,更是让非遗大师走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发展学生们的动手情趣,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模式;探究能力

传统的泥塑教学模式是学生跟着老师做,教师只注重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做的与范本相像,这是单纯模仿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单一的模仿思维模式,不愿思考,不去观察,不求创新。而学生制作出的作品多为无生命的作品,或简单呆板的造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课程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替进行,在获取个人成就感的同时学会合作精神。在制作面塑中,不仅传递传统人物的故事与精神,还可通过丰富的色彩增强美学鉴赏能力,更是在“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的面塑制作步骤中锻炼学生的耐心与细心。

一、通过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事物,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一切事物,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强调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真实形态,注意它们的立体关系,学会分析立体与平面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和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讨论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常常会听到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再通过掌握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加以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尝试多种技法,在实践求新中,触发灵感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要想创作一件优秀的泥塑作品,在想象的基础上辅以创造力,一件不可多得的作品就会应运而生。纵观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入手,再结合一些小故事、节日主题等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营造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有灵气。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常规的制作技法。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优秀的作品自然而然会诞生。作品有了寓意,才会有鲜活的生命。还要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最好能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也融入泥塑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创作的欲望,并通过这一手段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学会借势造型,妙用想象空间

泥塑的立体造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 造型能力。就像数学教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数学教师教学心得利用几何模型讲授几何问题,学生观察立体模型,展开想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较容易掌握空间立体概念。通过泥塑教学活动,学生对立体空间造型会有直接的认识,更容易掌握几何知识。许多学生创作初期对于凭空想象的事物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将一堆泥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于是常常失去了创作热情。针对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为学生构想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在一种可见的或是熟悉 的形态中自觉地“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把这种创作的方式称作“借势造型”。如在《献礼祖国70周年》一课的教学过程,由于主题鲜明,所以学生更容易创作,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建国70周年的这一主题表现出来,其中更有一位男生刻画得非常细致,包括国旗、和平鸽、主题背景,甚至还塑造了以学校学生作为人物通过走过天安门的场景。可见,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了许多明确的指向性,有了方向学生便不再感到迷茫,动手开始变得简单,随着创作热情的提高,灵感也不断涌现,优秀的作品也就随之而来。从以上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泥塑教学对于学生空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学生接受泥塑的学习,对于将来的创造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帮助。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为教育者所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和自觉意识,在此基础上,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进取和创造精神以及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用泥塑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创造能力。当然,如果能把握好难易程度,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技能,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在教学中做到真正意义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其学会创造并克服惰性,促使学生产生创造的热情和欲望。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和敢想、敢尝试的心理及创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个性,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产生积极作用。

泥塑课程实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传统文化、传统人物才是该课程教育的根本。传统人物在于写实,因而学期二在现目前学生已知的传统文化学识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内的人物如唐僧、穆桂英等进行还原。传统人物制作,讲求头身比例协调,面部五官精致有神,衣着图纹细致考究。这需要对传统的人物在文字阅读基礎上把握其精神状态,才可制作器传神的形态;也需要学生研究不同时期古典人物的衣着图文,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度和文化底蕴。通过这些内容,面塑不仅仅只局限于材料的运用,手艺的练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综上,面塑课程需要在结合目前市场对其的需求上创新,并根据学生基础进行阶段化的教学,在提升技艺的前提下,夯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美术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作者简介:董薇(1985年7月-)女,汉,北京人,北京市商业学校,本科/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数字媒体。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