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强制使用ORCID是规避署名学术不端的重要手段
——Wiley出版社国际医学期刊的应用经验

2021-10-22 03:25尤嘉琮沈锡宾
天津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审稿人科研人员账号

尤嘉琮,沈锡宾,刘 谦,阮 继,刘 冰

(1. 中华医学杂志社Rheumatology & Autoimmunity编辑部 北京100052;2.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医学期刊知识挖掘与服务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52;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Cancer Communications编辑部 广东广州510060;4. 中华医学杂志社,北京100052)

在向期刊投稿和稿件发表的过程中,常出现作者姓名重复、歧义等现象,特别是对中国作者而言,因为向国际期刊投稿时姓名需要使用汉语拼音,导致大量姓名重复,难以区分。为了更好地识别作者身份,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ORCID)应运而生。ORCID 是一套免费的、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唯一的 16位身份识别码。ORCID成立于 2010年,是一个开放的国际性非赢利组织,旨在为包括研究人员、研究组织、研究资助者和出版商在内的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以解决科研人员与其科研成果难以精确匹配的问题。ORCID是研究人员唯一的、个人的、持久的身份标识符,它可以将研究者与其他所有重名者区分开来,并可将研究者的出版物链接到自己的唯一记录,确保其工作得到认可[1]。ORCID还可以使研究者在期刊投稿和科研相关活动中的操作简捷易行。截至2020年 12月 29日,ORCID有超过 1036万活跃ID,436万以上具有外部标识符的 iD(如人员、组织、资金、成果、同行评审活动),已经成为学术出版、学者评价、人员招聘等众多学术活动中重要的信息参考来源[2]。

近年来,在国际科技期刊投稿与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已被学界广泛关注。经常会出现作者署名学术不端的现象,例如冒用与伪造作者署名,伪造审稿人信息操纵同行评审过程,不当署名等,这些行为导致稿件真实性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给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造成了极大的困扰。ORCID可以与科研人员的整个学术生涯中的所有科研记录和学术成果进行关联,能够完整地呈现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和贡献,有助于对其发表的文献、学术成果、专利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 2015年,ORCID组织呼吁国际学术机构和期刊出版商将ORCID纳入采编系统,并将其作为行业标准。包括 Wiley、Springer-Nature、AAAS/Science、IEEE、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美国化学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PLOS、EMBO 等出版集团和学协会纷纷签署 ORCID 公开信,支持 ORCID 的发展与应用,并出台相应政策要求作者向旗下期刊投稿时需提供其ORCID iD号[3]。由国际出版社Wiley出版的Cancer Communications和 Thoracic Cancer已在稿件采编系统中纳入了ORCID,强制要求作者投稿时提供 ORCID 账号,在选择同行评审专家时也参考了审稿人的 ORCID信息。ORCID是科研人员与审稿专家身份互证、增强作者和审稿人信息可靠性、规避署名学术不端的重要手段。

1 ORCID的工作原理

如图 1所示,ORCID 的工作流程[4]主要包括验证、收集、显示、连接和同步5个方面。

图1 ORCID工作流程Fig.1 ORCID workflow

①验证。科研人员向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提供ORCID iD时,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的方式进行登录,不可以直接使用复制粘贴的方式进行登录,以此来证明该账号的所有权,确实为该账号所有者登录。

②收集。论文审稿系统或科研管理分析系统接收到经验证的 ORCID iD后,与后台的信息库进行匹配。

③显示。在元数据中添加科研人员的 ORCID iD,与基金资助项目、承担课题、出版物等并列,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显现出来。

④连接。相关机构的后台系统将科研人员的身份信息、ORCID iD及其科研相关活动信息,如发表的论文、承担的课题、出版的图书、注册的专利等进行连接。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可以将作者的论文元数据如姓名、单位等与ORCID iD、论文的DOI号进行匹配连接。

⑤同步。当ORCID iD许可被通过后,科研人员之后发表的论文或者学术成果都可以同步更新到ORCID的记录中。这样既可以对记录进行认证,增强可信度,又可以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这些信息还可以在不同机构之间进行流动,保证信息的精确匹配,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2 期刊采用ORCID投稿的流程

鉴于 ORCID具有的优势,目前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采用强制/鼓励作者投稿时提供或注册 ORCID iD的举措,来规避署名学术不端。如图 2所示,以国际出版社Wiley出版期刊的投稿过程为例,介绍采用ORCID iD投稿的流程[5]。

图2 Wiley出版社期刊采用ORCID投稿的流程Fig.2 ORCID submission process for Wiley press journals

当作者首次向期刊投稿时,需要在期刊的投稿系统注册一个账号,在投稿系统的注册页面会首先询问作者是否具有 ORCID iD,若作者已经具有 ORCID iD,即可点击“与存在的 ORCID iD 关联”,进入ORCID的登录页面,输入ORCID iD的16位数字或注册 ORCID iD时使用的邮箱,再输入密码,即可完成ORCID的登录,页面上显示作者的ORCID iD信息并询问是否与期刊投稿系统进行关联,然后点击“授权访问”,ORCID iD将会出现在邮件地址下方,点击“保存&继续”,即可完成 ORCID账号与期刊账号的关联。如果作者没有 ORCID iD时,则需要点击“建立ORCID iD”创建一个新的ORCID账户,然后填写注册信息如姓名、邮箱等,注册成功后,再按照前述步骤完成与期刊账号的关联。账号关联成功后,便可以在投稿系统中进行投稿操作。

3 作者ORCID信息在论文中的展示

如果作者向期刊提供了 ORCID信息,在文章发表之后便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到通讯作者在ORCID中的信息。如图3所示,以Wiley出版社出版的Cancer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的展示页面为例,点击通讯作者右上角的邮件标志,即可展示通讯作者的信息,其中包括一个作者的16位ORCID iD的链接,点击此链接即可进入作者在ORCID中的页面。如图4所示,在ORCID页面上展示了作者的学习、工作、论文发表、基金项目等很多重要的科研相关信息。

图3 作者的ORCID iD在发表论文中的展示Fig.3 ORCID iD presentation of authors in published papers

图4 作者相关科研信息在ORCID中的展示Fig.4 Presentation of related scientific information of author in ORCID

如果基金组织、研究机构、出版社为团体会员,则可以实现第三方自动授权更新信息,将科研人员的所有学术成果、基金以及科研相关的活动均更新到ORCID的记录中,无需个人进行维护,从而切实增强作者信息的可靠性,与此同时,也为科研人员节省了更新 ORCID信息所需的时间与精力。科研人员还可以向所在单位、出版社或基金委以ORCID iD的形式进行学术信息提供,机构可以通过读取科研人员的ORCID iD记录,完成身份确认和成果认定等工作[3]。在同行评审过程中容易造假的主要原因在于审稿系统与审稿人交流渠道存在单一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第三方机构只要控制了邮箱,就可以控制审稿权。将ORCID纳入稿件采编系统后,编辑在选择审稿人时,只要在采编系统中搜索专家姓名及其 ORCID账号,便可以很准确地找到得到认证的审稿人,通过ORCID iD唯一标识符,可以确认电子邮箱与审稿人之间的真实性[6]。

4 鼓励/强制采用ORCID投稿的优势

将ORCID纳入期刊的采编系统有助于期刊编辑部和科研机构自动提取作者信息,构建和完善审稿专家库,快速搜索审稿人和简化投稿流程[7-8]。期刊强制/鼓励采用ORCID投稿具有以下优势:

①作者在相同或不同期刊发表自己的论文时,ORCID iD具有统一性。

②科研人员更换工作单位、居住国家甚至姓名,都不需重新申请新的ORCID iD。

③从稿件提交到完成出版的整个过程中,ORCID iD可以伴随着作者论文发表的每一个步骤。

④无论选择哪家出版社的期刊投稿,都无需更改作者的 ORCID登录信息,作者文章发表后,出版社或期刊编辑部可以在授权的情况下更新作者 ORCID信息,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

⑤国际化的 ORCID iD,可以解决世界各地研究人员重名的尴尬。

⑥可以认证作者的论文发表、基金申请、审稿工作、专利注册等学术成果,全面展示研究者的学术活动,便于期刊编辑评价作者和审稿人的学术背景,便于邀请审稿。

5 讨论

在期刊的稿件采编系统中纳入ORCID可以解决作者姓名的混淆问题,在出版活动中的约稿、审稿以及规避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将 ORCID系统进行中国化,对于推动和扩大 ORCID在国内科技期刊及科研领域应用是非常重要和大有裨益的。2014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对 ORCID中的人名识别系统进行了中国化,并建立了 ORCID中国服务平台——iAuthor。iAuthor平台与 ORCID 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可以帮助中国科研工作者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进行沟通与衔接,并能够准确地识别研究者的身份和学术成果。iAuthor与 ORCID高度关联,并与 Web of Science、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互通,可以为科研机构提供包括被引频次、成果数量等在内的许多评价指标。国内的科研工作者也可以借助iAuthor平台更好地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推广[9]。

在ORCID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建立、扩充和更新遴选专家库、准确筛选审稿专家、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提高审稿速度和质量等方面均对ORCID的推广和功能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专家也提出,对审稿专家信息的过多披露,为专家带来了困扰。为防止审稿专家的个人信息泄露及造成专家的被动,审稿专家可以要求在填写稿件审阅情况的信息时,不填写具体的稿件评审信息,只记录评审的期刊名称及审稿数量[10]。

虽然 ORCID将与学术出版机构、高等院校、专利审核机构等科研学术相关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并且有助于进行跨系统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认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①科研人员登记 ORCID的意识还比较薄弱;②大多数期刊,特别是国内的期刊采编系统还没有与 ORCID建立合作;③ORCID注册过程不规范,对注册者缺乏审核[1];④还有很多的期刊编辑部、科研人员、作者和审稿人没有充分认识到ORCID投稿所具有的优势。

ORCID账号由于具有唯一性,同时包含第三方官方认证信息,可以切实增强作者信息的可靠性。如果在投稿阶段强制/鼓励作者提供ORCID账号,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专家被冒名投稿的可能性,继而减少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文章发表后同时可以展示通讯作者的 ORCID账号,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详细学术背景,同时更有助于科技期刊编辑甄选审稿人,避免伪造审稿人引起的学术不端。因此,希望更多的国内科技期刊也积极尝试强制/鼓励作者在投稿时提供 ORCID账号,并积极推广此项措施在全国的应用。

猜你喜欢
审稿人科研人员账号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彤彤的聊天账号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
2020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科技期刊如何利用ScholarOne系统高效选择审稿人
——以《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PST)》为例
特约审稿人遴选通知
2018年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优秀审稿人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