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会丰
摘要:为增强我国初中生的法律意识,使之拥有良好的文明守法行为,教育部为初中学段的学生开设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该学段的学生对社会充满好奇,但又不具备分辨能力,所以需要将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提升到其该有的重要位置,在初中生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护和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科目没能与学生的生活做到较好的融合,本文主要围绕该问题,研究了该学科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几點提升初中生法治意识的教学策略,希望对提升该科目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培养;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
当今时代,网络环境的净化工作在不断进行,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有必要加快对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因此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初中生的法治教育,如何让初中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探究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结合学生的情况,让法治教学达到其应有的教学目的。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由于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校园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上有所忽视,在各方面的宣传引导工作上也存在不到位之处,我从教师和教学方法上出发,总结了该科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态度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流于表面
在学校的任教老师,由于缺乏法治岗位的工作经验,在该科目的教学态度上更偏于说教。同样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在备课上比较形式化。在思政教师队伍中,新课改思想深入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学校给予的课时有限,对该科目的教学质量没有做好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科目的教学活动不尽如人意。
(二)教育方式较为传统,很难引起初中生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需要输入较多的条文内容,如果教师不懂得对其进行加工,课堂气氛就会比较低迷。教师所引用的实际案例与初中生的个人生活脱节较为严重,很难引起初中生的共鸣,渐渐地就会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枯燥的印象,失去对该课堂的兴趣,以至于对道德法治没有正确的认知,对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起不到助力作用,可见有必要在教学模式上做调整。
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改进方法
推动教育革新势在必行,初中生的法治意识教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任课教师就需要研究改进的方式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做的一些改进方式进行整理,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自身出发,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慢慢凸显,在这样的变动中,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思想,灵活运用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在改进教学方式上有着其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这一教学指导方针下,法治意识培养工作也就有了其突破口。
受限于工作环境,在校的任课教师不能接触实际案例,但需要意识到教师队伍的专业程度,也在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上足够专业,在课堂上传递的信息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所以对于法治教师来说,如何让自己在专业上能够比肩法律一线的工作人员,非常值得思考。在教学活动之外,教师可以参加专业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论坛,还可以参加公开的庭审、向法律专家请教等,都可以提升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教师,自然会以专业的姿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法治意识。
此外,在进行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上,还需要学校提供便利,在校园环境中做好法治宣传工作,给予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的资源支持。
(二)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多种趣味教学
虽然该科目不同于其他科目,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优秀案例。在备课过程中,将备课重点从条文说教上,更多的向活跃课堂氛围上倾斜。初中生对校园外的事物尤为好奇,鉴于此,我邀请了法律一线的工作人员,比如警察。与警察一起上课,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学生心目中警察更能代表法律。事先与邀请来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讲授比较符合教材内容的案例,结合他们的工作经历,引用的案例更加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在学生的意识里也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学生也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保护他们的强大后盾,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学生采取冲动的手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不能一味地灌输法律条文,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做到自觉遵守,体现其具备的法治意识。同时教师也需要意识到,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在帮助学生与国家同行,与社会和谐共处,在其今后的人生发展过程中懂得守法,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也是初中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花继典.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8(8):3-5.
[2]李志云.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学周刊,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