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宇
曾经的我也是一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心情有过激动、有过期待、也有过担心、还有着些许的茫然。我们的孩子即将进入人生这漫漫求学路的第一个阶段。在孩子数学的学习中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该准备些什么呢?1.2.3.4.5到100甚至有些孩子到1000都会数了,也都会写了。20以内、10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更大数的加减法有些孩子已经会算了。其实这些仅仅只是我们成人抽象出来的知识结论,孩子只记住了结论但不知道为什么。再比如你的孩子肯定知道3+2=5,那你问过孩子为什么3+2=5吗?孩子能回答出来吗?进入一年级了我们的孩子需要重构、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为自己搭建起数学思维的桥梁。
学什么?
那我们的孩子进入一年级,数学到底还要学什么呢?
我告诉你,我们还学1、2、3、4、5并且整个一年级上册整整一学期我们都只学到20以内的数字。我们还学3+2=5,我还告诉你整个一年级上册我们都只学到20以内的加减法,像17-9这样的退位减法都还不学。但请您一定一定不要单纯的以为你的孩子这些都已经会了,他是在重复学习这些已经会了的知识。其实真的不是。孩子进入一年级以后再次学习这些知识,是知识系统化的体现、孩子的知识结构已经纳入了正式的知识体系,孩子大脑里的知识墙就开始一层一层的往上垒了。重新学习这些知识是在让孩子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就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1、2、3、4、5这些数是如何抽象出来的,知道3+2为什么等于5,知道加法的含有,知道为什么要用加法解决问题。
怎么学?
比如:请观察这幅图?可能你在看太阳,在看树、在看鸭子、在看花...... 眼前的场景是不是有点乱?我们会告诉孩子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观察,用这样的方式你再看这幅图,是不是就更加有序了呢?通过有序观察,我们是在培养了孩子有序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在教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学习数学。
找一找图上那些东西只有1个呢?1个小孩、1个萝卜、1棵树、1筐萝卜,这都可以用1来表示,这些1都一样吗?一样但又不一样。单独的1个萝卜可以用1表示、很多个萝卜装在一起可以用1表示、大的东西可以用1表示,小的东西也可以用1表示。我们通过孩子熟悉的生活原型抽象出数字,帮孩子把抽象的数字还原于生活,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学习数学知识最终是服务于生活的。
做什么?
在这两个月的假期究竟在数学方面要做些什么,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呢?
我会数——数字感知能力的培养
亲子游戏:数花生
游戏策略: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数花生、数豆子、从1数到100,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5个5个的数,可以训练顺着数、倒着数。在数的过程中要一边拿花生、一边数、做到手口一致。刚开始慢慢数、结合实物一起数,做到一次数正确,熟练之后脱离实物,口头数数,数数的速度逐渐加快。最终能够熟练的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5个5个的数,顺着数、倒着数100以内的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我会写——数字书写能力的培养。
专注游戏:写数字
游戏策略:每天坚持在田字格上规范的书写0------10这11个数字,一次书写时间在15分钟左右,既训练了孩子书写的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入学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写字,数字笔划简洁,是训练孩子手部力量较好的方式,也避免了进入一年级孩子因为书写慢而跟不上课堂教学。
我会摆——促进孩子有序思维形成及10以内加减法是训练
动手游戏:摆小棒
游戏策略:拿出5根小棒,5根小棒可以分成1根和4根、2根和3根、3根和2根、4根和1根、5根和0根。这也是在通过实物帮孩子学习5的加减法。5熟练之后就练习6根、7根、8根、9根、10根、尤其是10的分、组非常重要,对后续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一些巧算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整个假期我们可以通过亲子活动,和孩子一起摆小棒达到10以内加减法的熟悉了计算。
我会说——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阅读游戏:数学绘本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用语言表达是孩子数学思维的外在体现,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体现孩子的思維是清晰的还是不清晰的。没有数学语言的表达,数学思维就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从现在起,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说完整的话,有条理的说话。当孩子没有说清楚时要帮孩子梳理一遍,然后让孩子再表达,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权力。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和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喻平,董林伟,郭庆松. 中学生数学品格与价值观的问卷设计[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0(4):12-18.
[2] 陆珺,胡晴颖. 论数学解题教学的教学[J]. 数学教育学报,2021,30(2):55-60.
[3] 章勤琼,阳海林,陈肖颖.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应用[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3):83-89.
[4] 陈巍巍,刘晓婷. 精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1(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