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芳
一、议题确定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经典的文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其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形象——别里科夫。关于契科夫,其实学生并不陌生,初中的时候接触过《变色龙》,里面的奥楚蔑洛夫也让人印象深刻。在课后的阅读中,学生容易接触到《胖子和瘦子》《一个文官之死》。有了以上的阅读基础, 学生会有一个模糊的感悟,契诃夫善于塑造人物,其笔下的人物鲜活有趣,但并不是生活中的英雄,身上都有缺陷,契科夫是带着嘲笑的态度来塑造他们的。哪怕是《哀伤》中那个悲惨的旋匠,契诃夫也极力表现他的愚蠢可笑。
其实在俄罗斯的艺术长廊里,有一系列作家很喜欢选择“普通人”“小人物”作为他们的描写对象,比如普希金、屠格涅夫、契诃夫等。“小人物”这一概念起初是源于普希金的《驿站长》,在这个作品中,“驿站长”维林的女儿跟军官私奔,让维林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他去寻找女儿,却遭到了无情的奚落和侮辱,最后一个人孤寂而死。叙述者“我”以三次见到的这个人物的变化,来描述他的经历,塑造了可怜的底层官吏的形象。在契诃夫早期的作品《苦恼》中有一个名叫姚纳的马车夫,他的儿子死了,非常需要人倾听一下他的苦恼和哀伤,于是他说给他的客人听,但是却受到嘲笑和鞭打,他说给其他的车夫听,可是他们却睡着了,最后他只好说给他的马听。这部作品通过姚纳的悲惨命运,让人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不仅体现在不同阶层的人之间,也体现在同阶层人之间,它深刻地反应了人世间的冷漠。这些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引人同情,作者把批判的目光放到了当时的社会上。
然而契诃夫作品中“小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了一个转变。到了后期,他热衷于塑造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他们不光引人同情,还令人厭恶、让人发笑。这些人物散落在他的很多文章中,比如《醋栗》中的尼古拉·伊万内奇、《在流放地》里的明白人谢苗、《哀伤》中的旋匠等。这种人物的身影,甚至出现在了中国作家的作品里,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等,我们也发现了他们可悲而又可笑的一面,这些人物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这些大作家如此热衷?这便有了文学探究的价值。
在群文阅读的准备过程中,首先需要确立的便是一个议题,围绕议题寻找文本。以上便是这节群文阅读课议题的确立过程。
二、选材过程
一堂群文阅读课所选的材料当然可以有很多,比如契诃夫后期的短篇小说都是可以关注的篇目。但是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选择他们熟悉的篇目,更能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鉴赏的环节,大大缩短了前期需要的时间,像《胖子和瘦子》《一个文官之死》这些作品篇幅短小,阅读难度不大,学生在之前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几篇文章中的人物表现是十分鲜明的,所以我选择了这两篇课文与教材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作为这次群文阅读课的群文本。
三、内容分析
1.感受荒唐
先从《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看,别里科夫的可笑荒唐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作品中的叙述者是“我”——别里科夫的同事、一个中学教员,不同于纯客观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我”常常直接介入文本,对人物进行评价,比如“他也真怪”“他居然结婚了”,让我们看到了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即作者是带着笑意来写这个人物的。其次,在人物描写中,我们注意到的首先是他的外貌,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在生活中显得如此不真实,战战兢兢,唯唯诺诺。这种极度夸张的手法,称作漫画式的笔法,一个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漫画式的形象便呈现在大家眼前。文章中别里科夫夸张的言行,如看到华连卡和科瓦连科骑自行车后,吓得脸色苍白,嚷嚷:“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的思维逻辑同样让人不可思议。别里科夫的死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因华连卡的笑声而死,他的死也极其滑稽。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荒唐的色彩。
在《胖子和瘦子》里,作者所呈现的原本是一幅老同学见面的欢乐画面,然而在得知老同学胖子的身份之后,瘦子从语言到表情,从表情到动作,都有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比如“瘦子突然脸色变白,呆若木鸡,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顶畅快的笑容,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这部分夸张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滑稽的小丑,“多承大人体恤关注……有如使人再生的甘霖……这一个,大人,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的妻子路易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新教徒……”又如从“你”到“您”到“大人”的转换,从先前连贯的表达到后来断断续续、唯唯诺诺的表述,显然在瘦子的眼里,面前的不再是自己的同学,只是一个上级,他眼里没有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周围的环境是如此格格不入,因此显得如此另类和荒唐。
而《小人物之死》这篇课文因为篇幅较短,可以让学生总结。小人物的可笑体现在他的命运首先很可笑,因为打了一个喷嚏就恐惧而死。其中展现的主人公反反复复的心理描写,更是将其可笑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2.寻味深刻
学者钱歌川在他的作品《人类独有的笑》中如此评价契诃夫的作品:契诃夫是带着笑来工作的,但是笑中含泪,他是这么说的:
“有的人不愿意,也不敢看见阳光。如果他安分守己,虽则于人无益,也对人没有多大碍,偏偏这些人不安分,自己不敢见阳光,又不让别人跨出门槛,自己的思想发了霉,偏不让别人前进一步。明明他一双脚已伸进棺材中去了,却不惜使出最后的残喘,把木架弄翻,连同自己那可笑的尸骸一齐暴露在道路上。他们企图用这种方法,去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契诃夫认为这些人是多么可笑呀。”
“他们固然可笑,但更可笑的是产生这种败类的时代背景。”“我国诗人不是老早就说过‘邑有流亡愧俸钱吗,契诃夫是抱着同情来看这些人的,所以他的笑声中饱含着泪水,泪水中漂泛着笑的影子。”
这些人物是可笑的,但是却隐隐地让人在笑过之后,有股悲凉之意。具体来说,从《装在套子里的人》来看,契诃夫将别里科夫塑造成沙皇专制制度的一个维护者,他被思想的套子牢牢地控制住了:“只有那些刊登各种禁令的官方文告和报纸文章才是明白无误的。”政府的禁令便是他的行为准则,作品里有句意味深长的话:“至于文告里批准、允许干什么事,他总觉得其中带有可疑的成分,带有某种言犹未尽,令人不安的因素。”为什么连政府的禁令也让他不安呢?恰恰说明了这个政权让人害怕,在它的统治之下,人们只能也只会因循守旧地过日子了,体现了它对人的钳制之深,也体现了别里科夫的可怜之处。
此外,作者着意描写了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结婚,这意味着与人的结合,别里科夫惧怕人群,在上文与我的“共宿”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可以算是守旧的别里科夫的一个转变,这原本可以是变化的开始,可是没想到这样的一个转变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厄运,从漫画到骑自行车,最后因为一个笑容而送命,这个让人觉得可笑的人,恰恰最怕别人的笑声,仿佛这个笑声揭穿了他的真面目,让外强中干的别里科夫原形毕露,惊恐而死,而这何尝不是他所维护的政权的真面目呢?它的灭亡就等着人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就等像科瓦连科一般的人勇敢地拆穿他们可笑的本质。作者告诉我们别里科夫的生活无法改变,他走不出他的套子,钳制之深可见一斑。从这个意义上讲,别里科夫又是一个最可怜的人。
契诃夫拿着他的解剖刀,对这类最可笑的人做着灵魂的揭破,让我们看到可笑之事是他们的表层,灵魂的可悲才是实质。
《胖子和瘦子》中的瘦子何尝不是如此,他的表现如此滑稽,在他看来,此时没有了正常的亲情与友情,只有等级秩序,他牺牲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可见,这种等级制度对他钳制之深,哪怕是胖子本人并没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可是瘦子仍然是不由自主地卑躬屈膝,摇尾乞怜,这让人看见小官员身上根深蒂固的奴性。 这种奴性因其根深蒂固,所以深入了主人公的灵魂,让人觉得他滑稽可笑。也正因为其可笑,才显得那样的社会无可救药。
如果说马车夫姚纳、驿站长维林,让人觉得可怜,是因为那样的一个冷漠、冷酷的社会让他们可怜的话,那么契诃夫告诉我们这個专制社会的维护者,其实也是牺牲者。他们不仅被这样的社会影响了生活,无法得到幸福,更悲惨的是,这样的社会环境甚至扭曲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逃脱不开。
这些人物不同于维林、姚纳式的人物,让人可怜、让人同情,它引导读者在同情中加深了对那个社会的批判和否定。而别里科夫式的人物是让人发笑,笑过之后,读者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这些可笑的人,恰恰是命运悲惨者,他们的悲惨好像与社会无关,是因为自己咎由自取,也许无法直接引导读者对那个社会进行批判和否定,但是他们呈现出的荒唐的一面却是那个社会的产物,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对人的心灵和灵魂的钳制,才有了这些人物灵魂的扭曲和命运的悲惨。从这个角度来说,别里科夫式的人物,对那样一个社会的揭露是更为深刻的,对那个社会的鞭挞也是更为有力的,这个笑是带着眼泪的,他体现了作者对这类人物更为深刻的同情。
从“感受荒唐”到“寻味深刻”,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到文章的主题表现,通过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地引导学生感受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独特魅力和文学价值。也希望通过对这类“小人物”特点的领会,能够触类旁通地延伸到对其他作家笔下“小人物”的感受和体会。
四、延伸拓展
其实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在鲁迅的作品中何尝没有发觉呢?鲁迅作品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最底层的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社会是冷漠的,因为我们看到周围的人,包括一个仅有十二岁的伙计“我”对其毫无怜悯的嘲笑。但是孔乙己自己呢?他的名言“窃书不算偷”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迂腐,不是吗?阿Q 的形象亦是如此,乡里谁都可以欺负阿Q ,于是他就去欺负庵里的尼姑。被处以死刑,大家都来看他,他竟然有了自得之意,其可悲又可笑的样子,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物形象对于社会的鞭挞,比仅仅塑造一个可怜之人是更为深刻、更有有力的。这也是“契诃夫”式的小人物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