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鲁
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与临床使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纳入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60例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解热镇痛的患者,每次用量在0.4g,每天3次。控制血小板聚集患者,每次用药150mg,每天使用1次。治疗血栓疾病的患者,每次用药0.3g,每天1次。1个周期用药后,3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例患者肝损伤、2例患者肾损伤、1例患者血细胞水平异常,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23.33%。结论:阿司匹林具有镇痛及退热、抗血栓、治疗关节炎等功能,患者服药后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及肝肾损伤等,医师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应当合理指导患者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作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0--01
阿司匹林是临床常见药物,常用畸形为片剂、胶囊、散剂等,具有解热镇痛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同样具有抑制血栓、缓解疼痛效果[1]。在临床疾病治疗中,阿司匹林主要针对心肌梗塞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等疾病效果显著,患者服用药物后,产生抗血小板聚集反应,降低血栓发生率。但部分患者在临床应用后,发生过敏及头痛、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对疾病治疗整体效果产生影响。针对此类问题,临床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把握患者用药量,提升疾病治疗有效率。本研究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纳入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患者用药后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纳入的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总计6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45.64±4.31)岁。其中,心梗患者22例、心绞痛12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预防肺栓塞11例。
1.2方法
对患者所用处方单进行整理,记录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类型及药物剂量。分析患者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临床常见的阿司匹林用药不良反应是过敏、肝肾损伤、胃肠不适、血细胞水平异常。
2.结果
60例患者用药治疗过程中,解热镇痛的患者,每次用量在0.4g,每天3次。控制血小板聚集患者,每次用药150mg,每天使用1次。治疗血栓疾病的患者,每次用药0.3g,每天1次。
1个周期用药后,3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例患者肝损伤、2例患者肾损伤、1例患者血细胞水平异常,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23.33%。
3.讨论
阿司匹林在临床广泛应用,临床药师应当掌握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明确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从而规范用药。
3.1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①阿司匹林药理: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是临床常见的解热镇痛药物,该药物在1899年生产,治疗感冒、头痛及发热、关节炎、血小板聚集具有显著的效果,也能用于防治心脏病或者心绞痛、心梗等。阿司匹林是最早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经成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典型药物。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增强COX-1活性,阻断AA转化为血栓烷A2,从而抑制血小板凝聚。COX作为一种限速酶,COX-1及COX-2两种形式,COX-1是血小板中固有的。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应当对高危群体展开分析,掌握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的反应,明确阿司匹林预防心梗及脑卒中的效果[2]。临床经过多年研究,已经认识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但在药物用量等问题研究上依旧存在问题。②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治疗感冒及发热、牙痛等效果,也能治疗心脏病及心肺梗塞。在镇痛及退热治疗中,针对牙痛及神经痛等患者效果显著,但该药物只能缓解疾病症状,无法治疗疼痛、发热的发病原因,对此,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在抗炎、抗风湿治疗中,阿司匹林是治疗风湿疾病的常见药物,患者在用药后能解热及减轻机体炎性反应,使关节症状有一定的恢复,但无法去除风湿病根,也无法预防心脏损害。比如,患者已经发生心肌炎,临床常见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待风湿得以控制后,使用阿司匹林治疗,降低患者在使用激素后的反跳问题。在抗血栓治疗中,对抑制血小板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阻断血栓,对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效果显著,也能预防心梗及人工瓣膜手术后的血栓凝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
3.2阿司匹林用药不良反应
在阿司匹林用药过程中,需要合理把控药物用量,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可能发生出血及穿孔。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使用阿司匹林容易发生严重肝损伤,或者低凝血酶原血症,若患者发生严重肝肾损伤,容易在用药后出血不止。部分患者合并哮喘,口服阿司匹林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常见荨麻疹及哮喘、喉头水肿等[3]。患者不宜大量服用,以免发生中毒,从而发生头晕、恶心、听力及视力减退,部分不良反应严重患者用药后,容易发生酸碱平衡失调及精神错乱、昏迷等,病情持续加重容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在治疗疾病中,应当合理把控药物用量,在本研究中,60例患者1个周期用药后,3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反应,5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3例患者肝损伤、2例患者肾损伤、1例患者血细胞水平异常,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23.33%。自整体上看,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旧较高,发生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及药物与人体存在排异反应等相关。
综上所述,在阿司匹林用药过程中,应当把握药物作用机制,明确该药物对不同疾病的作用,分析药物使用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相关,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需及时停药,或者缩减药物用量,保证患者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定浩,邢志华,李兴杨,王琪琪,包然,程美池,张凤阳. 阿司匹林衍生物药理活性研究概述[J]. 药学研究,2021,40(02):103-109.
[2]刘欣,饶明月. 丹参协同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理作用研究[J]. 湖北中醫杂志,2018,40(03):58-60.
[3]崔小丽,李志伟,蒋锋,赵瑞,王莉,袁婕,吕桦. 阿司匹林干预癫痫大鼠的自发性发作药理机制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10):62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