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华
摘要: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病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近视防控的第一步是预防其发生,而家长往往在其子女近视发生之后,才开始进行矫治预防。近视的发生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小学语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主要学科,占据了小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所以小学生近视防控,需要教师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阵地,引导、督促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保障视力健康。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就怎样帮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养成呵护眼睛的良好习惯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近视防控
一、关注日常点滴,培养良好学习行为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近视防控,加强对学生用眼爱眼方面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读写,注重引导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通过对小学生的视力发育和用眼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在用眼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仅是在学习上的问题,还受到当前智能设备普及的影响,都对于小学生的视力发育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阅读、识记字词和写作等占据着很大一部分时间,学生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参与语文的读写,导致用眼频率和用眼时间增多,加上近距离看书、不良的读写姿势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小学生近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阵地,关注读写,加强双姿的日常训练与督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
首先要“早”。就是“早下手、早指导”。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抓好学生的读写起始阶段,从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要规范读写姿势。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系统的讲解写字方法,利用图片以及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学生清楚形象的了解正确的读写方法。二要“严”。教师平时要把读写姿势纳入评价标准,严要求、勤鼓励、多督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三要“趣”。教师可以举办班级内部的比拼比赛,选出姿势最标准的学生作为班级的学习标兵,从而培养学生对保持正确读写姿势的兴趣。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在读写时注意不要只盯着一个事物,在学习实践以后适度放松,以此缓解用眼疲劳,保护眼睛健康。
二、结合故事内容,启迪近视预防理念
对于小学阶段的近视防控,小学相关负责人应该根据“健康中国”的指导思想,规划与设计本校的近视防控策略,要求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将近视防控融入到班会课程与各学科课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督促等,更好地保障小学生的视力健康,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保护视力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自觉坚持,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有效渗透防近视教育,以此启发学生爱眼护眼的意识,从而让近视防控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其常态化。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课内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眼睛的重要性,领悟到双眸的珍贵性。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优秀文章,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近视防控教育的主题,深入挖掘相关书籍和文章的内涵,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教育学生珍视双眸,让学生认识到双眸的珍贵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引入《二泉映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章或图书,通过文中的细致描述以及典型人物和主要事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等句子,指导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于光明的向往,认识到能够看到美丽的大自然是多么的幸运,认识到能够与家人对视和朝夕相处是多么的幸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书籍或文章,要求學生课后自主阅读。
三、关注户外活动,调节学生用眼频率
培养学生爱眼护眼的意识与良好的用眼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育与自由创作的时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语文阅读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祖国山河与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通过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可以更好地放松身心,享受名山大川与本地风光的美好,让眼睛保持放松的状态,对于近视防控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该根据小学语文具体的阅读内容,选择一些描绘大自然的课文,先阅读再开展实践活动,点亮学生的双眸。
在提高了阅读的深度与厚度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去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草鱼等,去亲自体会日月星辰、日出日落、天气气候的变化。教师可以先与家长联系,可以与家长一起带领孩子去周边郊区、田野、自然风景区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亲子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近视防控。
综上所述,近视防控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付出以及长期坚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将近视预防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参考文献:
[1]邵馨漪.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近视防控的有效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24(02):120.
[2]罗虹,付强,周陶.学生近视防控背景下学校教室视觉环境质量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普通中小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