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我场域下个人健康信息组织实证与优化

2021-10-21 03:10张肖王文韬谢阳群等
现代情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手环场域界面

张肖 王文韬 谢阳群等

DOl:10.3969/j.issn.1008-0821.2021.10.003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10-0021-09

“量化自我”的内涵在于个体可主动检测个人数据并加深自我认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穿戴设备的日益盛行以及各类健康APP的涌现,使得人们获取自身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数据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可视化。利用这些方式获得的反馈数据,人们可以随时了解自身的状态,并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健康领域,量化自我技术的应用有日常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和诊断以及院外康复等作用。

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指出,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人们对自我的追踪和测量逐渐成为一个趋势,在量化自我场域下,民众可以记录和量化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上传云端,从而与他人共享数据、分析数据,促进健康状况的提升。

量化自我与智能手机APP及可穿戴设备的融合,逐渐改变传统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人们可以主动参与健康产业的开发,从依赖医生到依赖自己,参与自身健康管理过程。通过量化自我,个人的小数据汇聚成了信息网络,每一位用户在设备终端与平台交互的界面(如智能手环界面、智能手机与手环绑定的APP界面等)即是平台提供的针对该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的结果。但平臺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是否科学合理?在终端界面或应用推送中,何种信息更能够引起用户关注?跨平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否高效简洁?统计图表是否科学且易懂?是否能够起到刺激、劝导和促进作用?该种健康信息组织方式能否满足用户的健康需求?是否与用户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点?是否存在优化方式?诸如此类问题还需要解决。

因此,本文使用移动经验取样法,以智能手环为例,探讨量化自我场域下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以及平台优化策略,望为智能手环等量化自我设备平台面向用户的健康服务提供借鉴。

1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用户体验的概念最早来自体验经济理论,在量化自我场域下,用户目标是个人健康信息需求的满足及健康目标的达成,对用户的量化自我设备而言,单一的可用性指标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用户体验的概念不仅指物质产品的特征和可用性评价,还包括了用户对不同性质的产品在其各个方面的体验,包括主观感受、交互环境、技术操作等,如马鹏在探讨交互体验时着重强调了用户的感受。

美国用户体验专家Quesenbery W提出了用户体验5E模,该模型包括有效性(Effective)、效率(Efficient)、吸引(Engaging)、容错(Error Tol-erant)、易学(Easy to Learn)5个方面,5E模型在产品设计、用户行为驱动因素研究和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有了不少应用。用户的满意度通过其多个维度的体验构建而成,在量化自我场域下,本文将多次探测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体验,基于5E模型分析手环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结果的满意度,探析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通过分析用户的量化自我需求与行为之间的矛盾点,从而探索智能手环等量化自我设备平台在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思路和模型如图1所示。

在量化自我场域下,手环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结果的满意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①有效性。要求手环软件可用且能够准确实现用户目标;②效率。该指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操作速度:二是精确性,即手环能够使得用户在较短时间内准确达到想要的目标;③吸引。除要求视觉界面美观外,该指标要求设备能够使用清晰的语言和适当的术语,且具备一定趣味;④容错。容错是衡量防止错误和错误恢复功能的指标,包括将错误转化为替代路径、出现错误时出错易终止,以及操作易回溯等;⑤易学。在手环使用初期,该指标主要包括新用户易上手。在手环使用一段时间后,易学指标主要指深度学习无障碍。在结合经验取样法重复测量5E因素基础上,本文也将使用一定的质性访谈尝试探测结构化问卷较难获得的手环用户需求和体验数据。

2研究设计

本文以智能手环(以下简称手环)为例,研究量化自我场域下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人们戴上手环,几乎全天候都在进行记录步数、监测心率等量化自我活动,这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过程,并且需求与行为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获取更具生态有效性的数据,本文将使用移动经验取样法研究手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健康知识组织需求,分析需求与平台功能之间的矛盾点等。

2.1移动经验取样法

移动经验取样法(mESM)是采用移动技术的经验取样法(ESM),本质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情境下自然发生的行为与体验。该研究方法有3种取样方式,分别是时间抽样、事件抽样与混合抽样。时间抽样指在任意时间点或固定的时间段内发送实验信号;事件抽样是研究目标事件发生的瞬时反应,依靠实验对象及时反馈,无需实验者发生任何提醒信号;混合抽样是根据事件需要,将时间抽样与事件抽样相结合开展研究。

可穿戴设备的便携性也会导致用户量化自我过程的不易察觉性,即用户可能经常会忘记自己正在量化自我。考虑到在该种情况下若采用时间抽样,由研究者选择取样时间,可能会导致取样结果针对性不强。因此,为了捕捉更有针对性的用户量化自我体验,本研究采用事件抽样获取数据:虽然用户可能随时随地在量化自我,但他们对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产生需求的时间是有限的,诸如早晨起床时想看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情况、晚上睡前想看每日运动总结、运动前会打开跑步记录器,等等。在这种情境下,用户能明显意识到自身存在需求,在此类时刻取样,能够尽可能捕捉多维情境下用户基于智能手环的量化自我体验,尽量避免个人回忆偏差等因素对目标事件的影响,提高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2资料收集

2.2.1选取被试对象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本研究需要被试对智能手环有一定的使用经验且能准确表达相关需求,因此,要求被试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手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1个月;②实验期间可正常使用手环;③有较强的需求表达能力。研究最终选取了12名满足条件的被试。在参与人数方面需要说明的是,mESM通过重复测量获取密集数据,数据量较丰富,因此少量参与者(如5~10人)也可产生足够数据进行分析。

2.2.2实验流程

本研究要求被试使用个人微信账号进行作答,每一次测量实验者会对应记录取样时间以及被试的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量化自我需求如“想查看步数”“想测量心率”等;量化自我行为如“记录运动”“查看睡眠状况”等)。

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其中“1=非常不满意”“5=非常满意”。为了保证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题项均从已有文献中提取,在向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咨询后,邀请了3位同学进行预调查,根据结果调整语句。由于经验取样法需对每名被试多次测量,因此更加简短的量表可以更好地保证被试的依存度。每次取样后,实验者查看问卷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对被试进行简短访谈,询问其量化自我需求实现或行为过程是否存在问题。除被试主动联系实验者外,实验者依据经验判断,如在大概率可能出现量化自我需求时段(如早晨起床后),被试却没出现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可以主动联系被试进行简短访谈;当实验者从个例中发现问题,也可及时向其他被试发起同主题的訪谈。用户可自主选择访谈方式(如文本交流、语音交流等),访谈内容最终均标准化处理为文字形式。

本研究调查周期为1周,在开始前,了解被试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智能手环品牌及型号、使用时长等;实验者将会对被试进行简短的培训,告知被试“量化自我”的内涵、较为常见的量化自我行为(如记录步数、监测心率等),以及需要特别注意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内容(如表盘或手机与手环绑定的APP内的健康方面的内容)。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2.2.3实验数据

最终选定的12名被试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考虑到需要被试有较强的需求表达能力,因此选取的被试年龄较为集中,分布在23~37周岁,大多为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有较强信息素养;其中有6位女性,6位男性,男女数量持平;所有参与者手环使用时间均大于1个月,对手环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当被试超过24小时未联系实验者时,实验者会提醒被试注意自己的量化自我需求与行为,但对于具体每日取样数不作规定。去除重复问卷以及无效问卷后,最终有效问卷为109份,访谈共59次。每位被试具体问卷数量与访谈次数如表2所示,虽数量上存在差异,但由于个体所处情境的复杂性,其需求和行为存在不同属于正常现象,因此在确认问卷有效性后,不删除任何数据。

每一份问卷均对应记录了被试当时的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以实验第一天1~4号被试的取样情况为例,如表3所示。其中被试01的第1条记录“4睡眠数据*”,表示问卷编号为4,该问卷取样原因为“查看睡眠数据”行为,“*”表示该问卷有对应访谈;被试04的第2条记录为“20查看步数”,表示问卷编号为20,取样原因为“查看步数”。

3数据分析

3.1信效度检验

数据信度通过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和组合信度(CR)来检验。利用统计软件测量问卷总体克隆巴赫系数达0.910,KMO值为0.810,大于标准量0.5,显著性小于0.01,因此变量间的相关性强,原有变量可以做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

效度检验包括内容效度检验、收敛效度检验和区别效度检验。本文问卷题项从已有文献中提取,并向该领域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学者咨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因此,认为量表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通过平均提取方差(AVE)和组合信度(CR)检验,如表5所示,CR最小值为0.914,大于临界值0.7,AVE均大于标准值0.5,因此认为本模型具有良好收敛效度。模型的区分效度通过比较AVE与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评估,如表6所示,斜对角线上为AVE的平方根,均大于该潜在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3.2模型验证

根据Bootstrap分析,获取在量化自我场域下5E与用户满意度的路径系数如表7所示。

在量化自我场域下,效率和有效性是影响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路径系数分别达到了2.903和2.516,这说明用户存在量化自我需求时,影响其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能否支持用户能够尽快、有效地满足其量化自我的需求。与前二者相比,容错(0.709)、易学(0.432)以及吸引(0.098)与量化自我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依次降低。

3.3需求与行为特征分析

除对问卷数据的分析以外,在实验结束后,对59次访谈内容进行了单独处理,并导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 Plus,访谈材料编号由“R+被试编号+该被试的访谈次数编号”构成,例如,被试04共有6次访谈,则其访谈材料编号为R0401~R0406,其中R0403表示04号被试的第3次访谈内容。

平台为满足用户的量化自我需求,为其提供了面向个人的健康信息组织服务,具体表现为用户在设备终端与平台交互的界面显示。从显示界面角度来看,平台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主要包括:①手环界面;②手机与手环绑定的APP界面。从手环的人机交互方式考虑,则包括:①屏幕显示;②手腕震动。考虑到用户可能是主动产生量化自我需求,从而查看手环或手机,也有可能是手环或手机主动将健康内容推送给用户,用户在接收到提醒后再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量化自我行为。

综合以上,本文对访谈内容中涉及到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的体验数据进行了分类编码,分类依据:①手环界面体验数据;②手机与手环绑定的APP界面体验数据;③健康推送(包括手环与手机的推送)体验数据。在量化自我场域下,用户基于智能手环平台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结果如下:

1)智能手环界面是用户最常使用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界面,取样中用户使用占比67.0%。虽然大部分手环提供了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表盘的功能(R0301,括号中为访谈材料编号,下同),但由于手环首要功能之一仍然是时间显示,因此在本身就不大的屏幕上已被占据掉一部分。常态下用户在手环界面最经常使用的是查看实时步数,用户对该功能满意度均值达到4.23(满分5)。但当用户状态发生变化时,如当用户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如记录运动、查看心率需求时,满意度均值下降到3.7。提取出满意度得分较低的问卷对应的访谈记录,其中2位被试表示,在跑步时想要查看自己的心率是否在燃脂心率范围内(R0204;R0405),但运动界面上并没有心率显示,反而手环在常态下会显示心率,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手机与手环绑定的APP界面(以下简称手机界面)的取样数据占比为40.4%,取样原因多为查看比手环屏幕显示得更详细的数据,比如具体运动记录或睡眠记录等,即该界面主要是弥补智能手环界面屏幕过小的不足。但在多次探测用户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手机界面对于手环界面,与其说起到的是“扩充”作用,更贴切的形容反而是“捆绑”:从功能上看,以2号被试手环为例,手环本身无定位功能,如果想要显示运动轨迹,需要带上手机一起跑,可穿戴设备的便携性被这种捆绑大幅拉低;从平台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角度看,很多数据在手环屏幕上显示困难,于是全部都转移到了手机上,没有手机就完全无法获取对应数据,如3号和5号被试表示,手环上没有睡眠数据的显示(R0304;R0501),等等。如何合理利用、适当摆脱手机这“第二块屏幕”,是平台方需要考虑的问题。

3)健康推送占据总取样数量的15.6%,其中大部分推送采用了“手腕震动一抬手显示”的方式,推送内容主要为提醒站立、提醒运动、推送运动总结等。健康内容推送需要预测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合理满足需求,督促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健康目标的达成,因此,该部分应主要关注推送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推送功能能否起到作用,主要与任务模糊度(R0302)、任务难度(R0501)和用户实际需求与状态(R0302)有关。任务模糊度和任务难度越低,效果越好,如被试表示“手环中午提醒我.今天的运动量较以往太少,需要多运动,对我来讲就没有什么促进作用”(任务模糊度高,R0501),但是“如果我坐得太久,提醒我站起来1分钟活动一下,那我觉得不是很困难,就会照做”(任务模糊度低,任务难度低,110501)。除以上两个因素外,用户实际需求和状态是最终决定因素,如被试表示“如果我在忙,提醒我什么我都不会听”(R0302)。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三者权重相加并非100%,是因为用户有时在进行某种量化自我行为时并非仅使用某一个界面,如当用户运动后,手环界面会提醒运动结束,手机相应推送“已同步运动记录”(R0902),用户可能会进一步点开手机界面查看具体内容。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智能手环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功能出现了两种用户不持续使用现象:

1)推送功能的不持续使用现象。使用手环初期,用户大多会给自己设定运动目标,如每天消耗400大卡或每天走8000步等(R0302;R0505等),但部分用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关闭了推送功能,结果表示该现象与推送频率(R0803;R0104等)和内容(R0506;R1106等)有关。用户会由于手环推送频率过高而感到厌烦;推送内容的情感倾向也会影响用户决策,如被试表示,“手环会一直提醒我很久没锻炼了,让我赶快锻炼,我就会很生气,偏不锻炼”(R1106),该状态下不仅该推送无法达到督促运动的作用,甚至会引起用户反感,导致用户彻底关闭推送功能。

2)部分健康监测功能的不持续使用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对睡眠监测功能的不持续使用现象,该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一是操作的复杂性。如5号被试表示,若要看睡眠情况,在主屏幕找到“健康”图标后,还需要进行“点击一下拉一点击”3个操作,“很麻烦”(R0507),“如果像看步数一样抬手就可以看到,可能会更经常看”(R1001);二是吸引力的降低。在使用手环初始阶段,用户可能由于新鲜感关注自己的睡眠数据,但在熟悉自己的睡眠状况后,会觉得“不想再看了”(R1002);三是用户决策状态的影响。如被试表示,“最近没有打算改变睡眠时间,看了也没用,我不会早睡”(R0402),该因素也反映出手环对用户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督促作用不足;四是个人健康信息组织功能完整性,如部分手环本身不能显示睡眠数据,只能去手机里看,且“就算在手机APP中,也只能看到卧床和睡眠时间,没有深度睡眠、浅睡、睡眠评分等数据”,“太单调了”(R0507)。此类用户不持续使用现象的出现,是平台方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量化自我需求时段存在差异。依据日常作息时间以及预调查情况,本研究将每天划分为7个时段,以24小时计时法为准,分别为:①0:00~6:00;②6:00~9:00;③9:00-11:00;④11:00~14:00;⑤14:00~18:00;⑥18:00-21:00;⑦21:00-24:00,并统计了每天、每个时段的取样数量,以分析用户的量化自我需求和行为产生时间,如图3所示,纵坐标为取样数量,横坐标为时段。其中,第1天、第7天为周末,2~6天为工作日。

由图3可以看出,21:00~24:00取样数量最多,该时段是用户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发生的高频时段,此外,14:00~18:00、6:00~9:00也为取样较多时段。结果显示,用户通常会在固定时段经常产生固定需求,如8號、9号被试工作日每天6:00~9:00或9:00~11:00会查看前一晚的睡眠数据,11号被试每晚21:00~24:00会开始运动记录等。在对需求和行为按照主动性进行分类后发现,主动产生的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占比88.1%(98条记录),而被动需求或行为占比仅11.9%,这种差异主要是部分被试关闭了推送功能导致的。但健康内容推送是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对仍保留推送功能的用户被动产生的需求或行为的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动量化自我需求与行为都产生于14:00~18:00(38.5%)和21:00~24:00(53.8%)两个时段中。

考虑到个体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平台在提供面向用户的个人信息组织服务时,可考虑分析目标用户的量化自我行为时间数据,在量化自我需求和行为发生的高频时段,预测用户需求类型,更主动地提供合适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制定面向个体的健康方案和优化对策,以更科学频率和内容推送到用户终端,起到合理的刺激、劝导和促进作用。

4研究结论与优化对策

4.1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品牌及型号智能手环的侧重功能不同,用户量化自我需求产生的情境和频率存在差异,但是在量化自我场域下,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存在共性:

1)固定需求类型较少,部分固定需求产生时段较为固定。在量化自我场域下,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高频需求非常明显,主要有查看步数(34.0%)、睡眠监测(23.0%)、记录运动(18.3%)以及查看当日活动总结(8.2%),以上4种占比已达83.5%。此外,部分固定需求(如查看睡眠数据、记录运动等)大多产生在固定时段;需求高发时段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清晨、傍晚以及夜晚睡前。

2)突发需求容易出现。用户在特殊情景下会产生某些需求,如“感觉自己没睡好,查看了睡眠状况”(R1003);“跑步的时候感觉自己心跳很快很高,查看了心率”(R0504);“测量了一下熬夜后的心率”(R1104),等等。这些需求大都是在用户感到健康方面或多或少出现问题后,寻求手环提供的数据支持检测自身状态,用户主动检测个人数据并加深自我认知也是量化自我的内涵所在。

用户固定需求的满足是平台在为用户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时要考虑的最基本内容,从量化自我场域下的5E的角度出发,平台需要尽可能满足用户对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的要求;而对于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用户的突发需求,平台可以更多地探测用户状态,更主动地满足用户需求,如发现用户熬夜时便提醒测量心率,督促早睡,促进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针对用户需求满足状况,在量化自我场域下,手环平台面向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常用健康内容入口太深、常用健康功能操作繁琐。在用户主动产生的需求与行为中,关于看步数、睡眠数据和记录运动3种占比已达总数的83.5%,但被试反映会因为觉得“麻烦”而出现功能不持续使用现象。虽然手环品牌型号不同,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内容和方式存在差异,但大部分用户表示仍会有某些常用功能(如看睡眠、测心率、看步数等)操作繁琐(R0305;R1001等)。以Apple Watch Series 3为例,表盘虽然有多种可选,但若想看到实时步数,就算是表盘中最面向健康的“健身记录数字”主题,也需要进行“点击—下滑—下滑—下滑”4个步骤的操作才可以看到步数,具体显示如图4所示。如何让用户的这些少量且高频的需求能够被有效且高效地满足,平台方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时仍需考量。

2)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起到的刺激、劝导和促进作用不足。被试大多表示买手环的目的是“督促”作用,但后来手环却多为仅“记录”功能。手环使用一段时间后,“步数该走多少还是多少”(R0802);“可能刚买的那一周运动量比之前稍微有增多,但之后还是回到了买手环之前的运动量”(R0804)。在针对手环是否有“督促运动”“促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等作用对每位被试进行了访谈后,有83.3%的被试表示,手环对自己健康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多为“从1~2”,而非“从0~1”,即:手环的数据反馈可以给用户以动力,但并不能让用户从不想运动的状态跃升到想运动的状态,或是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在很多时候,督促运动的消息会引发用户逆反心理.这与用户初始想法背离(R0802;R1106等)。

4.2优化对策

基于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特征与其需求满足状况,在量化自我场域下,对手环平台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方面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1)减少用户固定需求的操作步骤,主动探测突发需求。除了应以最快速度有效地满足用户高频需求外,平台也需要考虑如何捕获用户的隐性需求,在其还未表达出来时便主动提供相应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如5号被试表示,“很多我感到紧张的时候,手环会震动提醒我深呼吸一分钟,同时测量心率,这能让我放松一些”(R0502),平台主动探测并与用户交流,是有效提高用户需求满足效率的方式。

2)以适当频率主动推送健康内容,激励运动方式应为正向激励。过量的推送可能会使用户反感,但手环平台不能将自己仅定位为“记录”工具。一方面,平台可适量设置一些任务模糊度较低且难度较低的目标推送给用户,如“站立1分钟”等;另一方面,在督促运动时可从负向刺激(如“您已1周没跑步了,来锻炼一下”,R1106)改为正向激励,如“昨天,您合上了活动圆环,今天继续努力吧!”(R0508),等等。关于督促锻炼方面,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仅仅鼓励用户多锻炼,如有被试表示自己某段时间“疯狂运动”,对身体造成了很多不可逆的伤害,但“当时完全不懂,以为多多益善”(R0203)。所以,手环平台不仅需要起到督促运动的作用,也应考虑在检测到用户已过量运动时提醒适度休息。

此外,平台可考虑适当增加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的吸引力。量化自我场域下的5E模型测量结果显示,用户的量化自我需求或行为发生时,“吸引”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较小;但对健康功能的不持续使用现象而言,“吸引力的降低”是重要因素。吸引力指标包括内容设计的美观,也强调内容的趣味性。Nintendo公司发布的Switch“健身环大冒险”通过“游戏”“冒险”“通关”等娱乐内容刺激用户,手环平台可效仿,如为每日活动设立更为有趣的关卡、更多样化的通关方式和活动奖章,并非仅设定“每天走8000步”等单调的数字目標;或考虑通过“量化社交”加强手环用户与用户间的联系,进而提升用户与平台的粘性。

智能手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不断延伸,其未来将会成为收集、整合和分析医疗保健数据的基础载体。在量化自我场域下,人们可以更为轻松地获取自身健康方面的数据,节约医疗资源,甚至颠覆医疗就诊模式。本文使用移动经验取样法,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平台提供的个人健康信息组织服务,而平台的健康信息组织对用户而言具体效果如何?是否存在更多优化路径?日后学者可考虑从心理学、信息行为学、人机交互等角度出发,使用量化、干预等方法,从更多维度探测用户的显性和隐性个人健康信息组织需求,优化量化自我设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发展。

猜你喜欢
手环场域界面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爱心手环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欢迎您的加入
学习监测手环
手机界面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