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成因探析

2021-10-21 03:10张明赵颖
现代情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茧房编码内容

张明 赵颖

DOI:10 3969/j.issn.1008-0821.2021.10.00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1)10—O003—09

2020年4月,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报告显示移动阅读规模已显著超过纸质阅读,成为近年来人们获取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方式。移动阅读的便捷性和智能性打破了传统阅读的时空阻碍,极大提高了阅读效率,与此同时,各类移动阅读应用中的交互属性和个性化定制等功能不断迎合人们的兴趣与阅读偏好,催生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圈子化阅读现象,随之产生了阅读书目同质化、知识路径选择单一化、互动分享圈子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移动阅读中的“茧房效应”不断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担忧。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往往倾向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久而久之将自己禁锢在所构建的“蚕茧”中的现象,很多研究均指出信息茧房会强化人们的信息偏食和选择性接触行为,引发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给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移动阅读中亦存在着明显的阅读茧房效应,读者在巨量同质化信息环境中阅读量与日俱增,思维和认知能力却止步不前,最终在信息接收窄化、知识结构失衡、阅读品味区隔、封闭性认知固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因此,厘清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成因、探寻茧房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成为全民阅读战略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编码方法探究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成因,从而构建茧房效应框架模型,并尝试提出消解移动阅读环境中“信息繭房”负效应的路径和措施。

1国内外相关研究

1.1信息茧房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他在其所著的《信息乌托邦》中用“茧”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被网络同质信息包裹下的封闭状态。桑斯坦在书中指出“网络信息环境中,人们不断关注和强化感兴趣的信息,忽略且隔离不感兴趣的信息,将使生活变得程式化、社群分裂化、思维固化从而引发各种误会和偏见”。作为一种非实体性的特殊信息拟态环境17],信息茧房常与“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Expo-sure)”“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信息回音室(Echo Chambers)”等关键词同时出现,成为互联网诞生以来影响网络和社会健康生态的重要问题。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公共管理以及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社会学领域的学者主要关注茧房效应所引发的群体极化现象,如Borgesius F等探讨了过滤气泡现象和群体极化的相互关系;Bessi A将Facebook上关注阴谋论与信息科学的两种用户进行了观察和对比,指出社区偏好强化了信息茧房的发生。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更多从用户认知偏好、心理需求和动因等层面进行探索,如Barberu P等对Twitter上的用户进行分析,指出信息茧房会因用户意识认知不同产生不同影响;Tajfel H等从社会认同的动因出发,解析了群体认同对个体行为和茧房效应的影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则对茧房的传播效应以及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不充分流动、拟态化传播等特点进行了探讨,施安认为信息茧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流动,而团体的压力等是造成信息不充分流动的原因;张磊探讨了信息茧房所引发的拟态环境具象化对新闻生产、采集及传播等各个环节的影响。公共管理领域则更多侧重于对茧房效应所造成的公共舆论危机的影响和治理进行研究。如Flaxman S等研究了不同回声室中观点距离及其产生的影响;秦燕等提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茧房所产生的回音室效应的基层数字治理方案。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则更多涉及算法的适配性改进,如王益成等对内容智能分发平台中信息茧房的层次敏感性进行识别;严宇桥等则提出通过协同过滤和文本分析技术搭建复合型个性化信息推荐系统,从而对茧房效应进行技术回应和规避。

1.2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全民阅读战略的不断推进,移动阅读场景下的茧房效应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阅读书目同质化、圈子化现象严重和依赖个性化定制已成为目前学者们所关注的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典型现象和重要特征,如:在移动阅读场景中,读者应具有与其阅读需求相匹配的信息筛选和内容搜索等能力,然而有学者注意到,智能推荐及从众等因素使得读者信息检索和处理的能力不断弱化、阅读信息面窄化,进而引发了移动阅读书目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也有学者关注由各类移动阅读社群孵化所产生的虚假信息和极端性观点,并探索由此引发的移动阅读认知封闭和圈子化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研究了算法推荐环境下移动阅读素养的形成机理,并指出推荐技术遏制了读者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是造成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重要成因,亦有学者通过逆向思维提出零数据策略以应对智能推荐和个性化定制技术造成的阅读茧房现象。

综上所述,目前各领域学者虽然对信息茧房所引发的群体极化现象、公共危机事件和心理需求及动因等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专门针对移动阅读场景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虽然领域内目前已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从改进算法推荐技术的角度提出了规避信息茧房的若干建议,但显而易见的是,移动阅读茧房效应作为读者、知识内容、技术平台等众多变量互动的产物,其成因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深入探讨,而不应将技术纠偏作为唯一的归因和应对方向。同时,由于移动阅读环境中茧房效应“有态而无形”的特征,鲜有从读者视角出发,围绕阅读主体相关的移动阅读体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从读者的真实移动阅读经历人手,对移动阅读环境下的茧房成因进行探索,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规避移动阅读中茧房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2研究设计与分析

作为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成因进行探析,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是由Glazer和Strauss于1976年提出的从经验资料中归纳和析出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尚无成熟理论支撑的探索性研究。借鉴扎根理论的三段分析步骤,本文首先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数据,然后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最终从不同层面析出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成因。

2.1访谈设计与数据收集

“科幻书影聚集地”是一个科幻迷聚集的豆瓣小组,该小组拥有相当一部分坚信“科幻即现实”的科幻忠实粉丝。小组内绝大部分成员都具有持久的网络阅读习惯和移动学习经验,组内围绕科幻类书影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的氛围非常浓厚。笔者首先在该阅读小组公开招募了42位志愿者,在介绍研究目的、访谈流程并承诺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之后对其移动阅读经历、阅读书单和反科幻作品的接受程度等进行评估和测试,以确保正式访谈对象符合过往学者所提及的书目同质化、交互圈子化和依赖个性化推荐等移动阅读茧房群体的重要特征。依据以上步骤最终筛选出28位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半结构化访谈,其中,男性15人,女性13人,性别比例均衡,访谈对象年龄集中在19~27岁,符合我国移动阅读群体年轻化特征。访谈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并在取得受访者同意之后以录音、截图等形式进行保存,以确保访谈记录的真实有效。

2.2开放式编码

依照扎根理论中开放式编码的要求,随机抽取19位调研对象的访谈记录做编码分析,预留9份(访谈人数的1/3)访谈记录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开放式编码阶段,共提炼出384个参考点,参考点析出的初始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在范畴化的过程中做合并、剔除等整理工作后,共得到72个初始概念(a1~a72)和23个范畴(A1~A23),部分开放式编码过程如表1所示。

2.3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阶段,对开放式编码阶段所获得的23个范畴进行归纳聚类,最终形成了8个主范畴(B1~B8),分别为:心理动因、阅读素养、内容质量、内容获取、功能诱导、技术制约、平台转换、移动环境;将以上8个主范畴进行归纳抽象,最终得到读者、阅读内容、阅读平台、阅读环境4个维度,如表2所示。

2.4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阶段对主轴编码阶段形成的8个主范畴继续开展进一步的梳理和挖掘,得出核心范畴,即“移动阅读环境下的信息茧房成因”,并对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的1/3原始数据分析后未发现新的重要概念及范畴,由此认为本次扎根编码的理论模型达到饱和。

围绕核心范畴得出如下“故事线”:①读者出于不同的心理动因,受移动阅读环境的影响,在平台功能诱导及技术制约下获取了同质化的低质内容,最终会导致读者受困于信息茧房(茧房形成與无法突破茧房);②读者、阅读平台、阅读内容、阅读环境共同构成造成读者信息茧房的关键因素;③阅读平台会通过迎合用户心理的方式间接诱导读者形成信息茧房,阅读环境及阅读内容则会通过影响用户阅读素养的方式间接导致移动阅读用户无法突破茧房。

3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成因分析与框架构建

根据上述扎根编码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上述8个主范畴之间的典型关系,最终得到移动阅读环境下的信息茧房成因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3.1读者维度

读者作为移动阅读中信息的接收者,直接作用于信息茧房的形成。从读者自身出发析出心理动因和阅读素养两个主范畴,其中,心理动因要素主要涉及从众心理、群体认同和选择性接触3个范畴。社会认同理论指出效仿和认同是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已有研究证实阅读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和群体认同会对阅读态度、阅读兴趣及阅读倾向产生直接影响;选择性接触则是指受众依据自身经历和偏好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读者阅读过程中选择性地回避与自己喜好相悖的内容是导致阅读书目同质化现象进而形成阅读茧房的重要心理动因。

阅读素养是指读者对文本内容理解、运用、评价和反思的能力,它是读者有效参与社会生活、习得新知与发展潜能的重要基础,也是本研究框架中读者维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有访谈者提到:“#5:有信息受限的感觉,想接触一些除了科幻之外的别的类型的书,就是找着找着就放弃了,书单里虽然很多书但还是不停在科幻里打转转,我也迷茫啊,不知道这是真爱还是什么……”,可以看出对阅读内容检索与甄别能力的缺失导致读者无意识陷入信息茧房,低质量信息不断摄入和吸收进一步危害读者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读者受困于茧房而无法离开。

3.2阅读内容维度

阅读内容维度包含内容质量和内容获取两个主要范畴。其中信息杂乱无序等碎片化问题、版权缺失问题以及内容同质化问题是影响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9:我为什么会选择通过科幻博主推荐来获取?因为这样简单啊,直接在网上搜索信息太乱太杂了”,可以看出内容碎片化给读者获取信息带来了困难,催化和加剧了阅读茧房的形成。

内容获取是指人们在获取阅读内容时需要付出的费用、时间和精力,这是阅读茧房成因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主要涉及通过购买书币等方式获取可阅读章节(知识付费)、耗费一定精力习得新的内容(精力投入)以及付出时间以获取内容(时间投入)3个方面。虽然已有很多平台都通过与作者签订版权协议来完善高质量内容的知识付费体系,然而目前看来,绝大部分读者并未形成良好的付费心智,同时很多读者也没有不断筛选读物和转换平台的时间和精力,这就导致很多识别能力有限的读者特别依赖于系统的推荐从而不自觉地陷入同质性资源中。

3.3阅读平台维度

功能诱导、技术制约以及平台转换是本研究所析出的阅读平台维度的3个重要范畴,其中功能诱导包含界面设计、辅助社交和物质激励,技术制约则包含推荐技术、匹配技术和过滤技术。在调研中发现上述因素中社会化批注与评论、读者排行榜等各类辅助社交相关的功能设计和推荐过滤技术被提及得最多,前者主要迎合了读者群体认同和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使个性化阅读淹没在群体偏好之中,而后者则依据搜索行为定制偏好、推荐同质且单一的阅读内容等方式给读者突破茧房带来阻碍,进一步催化了信息茧房的形成。例如,“#3:看完书之后很想听到志同道合的人对故事情节的评价,尤其是那种细节的重点解读。#10:因为它毕竟是靠大数据搜集一下的一些搜索记录,觉得推荐的可能我不是感兴趣的.而且同一个时间就一直在推相同的东西。”

平台转换主要是指转换成本,即读者在尝试从一个阅读平台转向另一个新的平台时,在旧平台上建立和维持已有关联所发生的投资和成本积累(沉没成本)以及与新平台重新建立需求所要付出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建立成本),例如,“#7:用一个平台还不够吗?哪有那么多时间研究新平台啊,太麻烦了;#6:真心没考虑换平台,而且我是付费会员,再换其他的不亏嘛?”,可以看出读者往往会因为转换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力减弱,成为其受困于茧房的重要成因。

3.4阅读环境维度

阅读环境维度主要包含有别于传统纸质阅读的移动阅读相关特性,本文析出了阅读时空随机性、阅读载体多样性和匿名非公开性3个范畴:其中阅读时空随机性是指移动阅读不受时空拘束,可利用轻巧便携的设备随时随地开展阅读,该特点虽然为读者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但也为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创造了条件,影响读者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与吸收;阅读载体多样性则是指移动阅读场景中会有很多音视频等阅读内容,已有研究表明,动态音视频读物抢夺了读者主动思考空间,同时片面解读、泛娱乐化、非理性等内容特征,更易使读者陷入被动刷屏的同质化信息的漩涡之中,例如有被试指出“#8:我在抖音上看科幻电影解说和相同类型的书目解读,就容易停不下来,它不停地给我推送相似的短视频,我就会一直看。”除此之外,匿名非公开特性也催化了同质且极化言论的氛围,极大地增大了读者脱离茧房的难度。

综上所述,读者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读者的心理动因和阅读素养直接作用于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阅读环境则与阅读平台和阅读内容共同通过影响读者而间接作用于移动阅读环境下信息茧房的形成。

4移动阅读环境中茧房效应的规避策略与思考

4.1提升读者移动阅读环境中的信息素养

读者是识别和规避信息茧房的主体,因此对移动阅读环境中读者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育和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素养教育者应鼓励开放且积极的阅读态度,肯定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阅读偏好,引导和培育读者在移动阅读过程中的检索与甄别、整理与分析、整合与吸收等重要能力;平台方可通过开发各类与传统阅读相兼容的辅助功能帮助阅读者养成良好的移动阅读习惯,如“划线高亮”“自动导出笔记摘要”“标注式查询”等;平台方亦可尝试对不同移动阅读场景中阅读路径设置“思维导图”,以便辅助读者对新的搜索渠道、新的内容和观点及时反馈、思考和吸纳,增进读者阅读素养的同时亦可减轻路径依赖和同质化内容给读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4.2注重优质阅读内容的生产与保护

阅读内容是阅读的本质和价值体现,移动环境中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同质化、版权缺失等问题是移动阅读茧房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创造,鼓勵原创和系统性文章,对低俗的营销同质内容、片面曲解的碎片化信息等进行筛选和把关;同时,版权问题和知识付费也是提高阅读内容质量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依然有很多读者对此比较抗拒,例如有被试表示:“#8:我就会自己去一些网站上找这本书,它原本的pdf或者txt的文件.然后直接就用电脑或者是Pad自带的阅读器直接看,就可以一次下载还不用付费,虽然有的时候这种就可能出现章节重复啊、特别错乱的那种情况或者看着看着乱码”。因此,平台方不仅需要向读者公开显示如“内容创作方式”“来源渠道”“版权状态”等信息以帮助读者搜索和筛选高质量内容,同时需要强化知识付费意识、简化优质内容的获取路径,以降低同质化、碎片化和低质量阅读内容所带来的茧房风险。

4.3创建多元且灵活的阅读平台分发模式

阅读平台通过多样的内容分发模式实现不同内容和读者之间的对接,如,搜索使读者获得“想要的内容”、推荐使读者获得“感兴趣的内容”、屏蔽将过滤掉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等。分发模式的单一化和过度技术依赖是促成推荐书目同质化以及阅读茧房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有被试提到“#4:尤其是像很多科幻漫画像《卡徒》这种就比较小众。我偶尔只是想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结果搜过之后我不喜欢,它反而一直在给我推荐这方面的书,就很反感。”因此平台方应尝试从多元化、细粒度的视角出发,尽可能避免单一化的内容分发模式,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组合,避免“信息偏食”;同时平台可以通过各类功能设计给予读者更多的选择权,如通过交互式对话设计允许读者自主选择保持或关闭个性化定制,从而降低内容分发模式的技术依赖;还可以尝试标准化各平台之间的“一键导出书单”功能,使读者可以轻松对接不同平台上的书单和阅读笔记,降低读者跨平台阅读的转换成本,从而消解因技术制约而形成的茧房壁垒。

4.4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式阅读环境

信息茧房是一种特殊的信息拟态环境,移动环境的时空随机性、载体多样性和匿名公开性均为移动阅读茧房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有研究表明,线下的阅读活动可以让读者更加有参与感和视觉冲击感,给读者带来更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因此,移动阅读平台需要提供线上线下载体转换的入口,例如在电子阅读页面同时提供纸本书籍的购买方式,亦或在纸质书籍中提供线上记录、交流和讨论的渠道;同时阅读平台还可以通过举办形式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激励持有不同观点读者之间的开放讨论和碰撞,不仅能使读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还可以增加读者信息偶遇的可能性,以此来稀释匿名非公开等的单一线上阅读环境给读者带来的茧房风险。

5结语

信息茧房已成为当前全民阅读战略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单一的内容分发模式、泛娱乐的阅读内容、读者尚未建立健全的移动阅读素养等都给信息茧房的突破带来了重重阻碍。本文创新性地从读者视角出发,聚焦于移动阅读环境下的信息茧房,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半结构化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分析,最终从读者、阅读内容、阅读平台和阅读环境4个维度构建出移动阅读茧房成因框架,并探讨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从读者、内容提供方和平台方的综合视角给出移动阅读环境中茧房效应的规避策略。作为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探索性研究,本文尝试对每位被试的移动阅读场景进行深描和编码,因此在样本数量和覆盖面上都有所限制,未来可以采用不同方法、选择不同情境和人群对现有框架做进一步的验证、修正和应用。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茧房编码内容
信息茧房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轮椅总裁与“茧房”姑娘,十万公里的爱穿越生死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