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蓓蓓,武艳群,孙秀玲,葛顺
济宁医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生命教育,即关注生命的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生命为中心,探究生命相关的行为与思想,并以此唤醒受教育者对生命含义的正确认知[1]。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矛盾突出,尤其对于医疗资源比较匮乏的基层医疗机构,病患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医患关系紧张、恶化,医疗纠纷颇多。医务工作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拯救患者生命的重大责任,不仅要在技术上保障患者身体的安危,而且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也承载着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的期望。改善基层医患关系,使之变得和谐,不仅需要医学院校开展专业技能教育,更要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
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医学生认识、敬畏、尊重和珍惜生命,为医学生涯树牢生命意识、奠定医学人文关怀基石。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生命认知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
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首先应注重对生命的认知教育,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向死而生”是美国生命教育起源的最好写照。死亡作为生命的对立面,引跑生命教育并丰富为生死教育。生死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正确面对死亡,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3-4]。Chan等人首次提出了8A模型,利用专业医护人员向临终病人提供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并得到了积极的反馈[5]。8A模型不仅有助于安抚濒死患者,还有利于医护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6,7]。
表1 生命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教学路径分析
生涯,作为一个人生命价值的直接归处,是生命教育的直接体现。生涯规划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8],将抽象的生命教育具象化。生命教育下的生涯规划,更注重于人生发展的合理规划,通过领悟生命教育的内涵,改进生活方式,实现人生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升华。
人们对生命死亡的认知主要分三个阶段:异化和回避阶段、确认和接受阶段以及反思和实现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认知由浅及深,逐步递进和深化,且每个阶段的认知表现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重手段对学生的死亡认知进行干预,将生命教育的内涵融入干预手段之中,促进学生向更深层次的认知阶段转化,并最终完成生命教育的升华。同时,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贯穿于认知的各个阶段,验证生命教育是否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观产生质的影响。
2.1 异化和回避阶段 在中国,人们普遍回避死亡,认为谈论死亡会带来坏运气[9]。作为刚成年大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死亡是遥远的。因此,他们极少思考或谈论死亡,对待死亡漠不关心。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对于生命死亡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接受能力,教师生命教育干预目标应该是培养积极讨论的氛围打破死亡的禁忌,将生命死亡问题概念化,增强学生对死亡相关问题的敏感性,引起他们对这一话题的沉思。教师可以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相融合,从安全教育入手,利用多媒体公共教育资源,定期组织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研讨会、讲座等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增进学生对于死亡这一话题的了解和兴趣,让学生直面近在咫尺的死亡,不再回避死亡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1.2 确认和接受阶段 在认知的这个阶段,人们会经历如死亡焦虑和对先前损失的悲伤反应等常见的负面情绪[10]。Tomer和Eliason提出了死亡焦虑模型,认为死亡焦虑的程度决定于感知过去相关的遗憾和未来相关的遗憾的多少[11-12]。教师可以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具体分析案例,让学生看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直面死亡,正视生死,勇敢地接受这一生命的客观规律。生命是可以融合的,死亡只是自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并以此来安抚学生的的死亡焦虑。
2.1.2 反思和实现阶段 Chan等人认为死亡的经历会让人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并迫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13]。生命存在的意义要靠每天的实际生活来表达。这一时期,教师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认知干预。对于医学生,动物实验和临床实习算得上最直接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心存对动物生命的敬畏,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都应尊重动物的生命,绝不能容忍马虎、粗鲁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在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行医过程中深切同情患者,努力探索治疗手段,减轻他们所受的痛苦,并且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通过实践干预,让学生改变他们生活方式,重新调整生活的优先顺序,建立新的生活意义。
针对认知的前两个阶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成绩考核的方式来考察他们医学知识的储备、学习主动性和认知水平。在认知的第三个阶段的测评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具体的实习表现和就业意向等。
进行生命教育之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成绩普遍提高,知识储备不断加强。与进行生命教育之前相比,更多学生选择去医疗环境较差的基层(县、乡镇)医疗机构进行实习锻炼。学生在实习期内生涯规划详尽具体,工作过程爱岗敬业、关怀病患,与之前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的生涯规划敷衍了事、实习过程态度不端、无故缺勤甚至与病患或家属发生摩擦等行为产生强烈对比。在学生的就业方面,与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选择回家乡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方面,他们的回归可为基层医疗提供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将生命教育成果融入以后工作过程中,不仅对病患进行必要的医治,亦对病患施与适当的人文关怀,同情病患、加强沟通,从情感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基层医患矛盾的缓解,不仅要靠医疗物资的加强,也需要从情感需要出发,增加病患与医疗人员的信赖关系。
总之,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认知、深化生命价值观,使其在日后职业生涯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奉献社会,更好地服务基层,在医学院校服务基层的教育教学中值得深思与实践。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