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分析

2021-10-21 08:37李尚影申礼玮刘琳任维存康明驰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21年1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民办意愿

李尚影,申礼玮,刘琳,任维存,康明驰

1.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健康管理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2.淄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 淄博 255022;3.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呈现城多农少的局面,大多数医学生选择到大医院就业,基层人员数量少且流失严重。2017年龙苏兰等[1]在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的调查发现74.5%的大学生不愿去基层就业,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就业于农村地区。城乡医疗就业选择差距大,绝大部分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地区就业[2]。更多大学生就业于基层医疗机构将有助于改善其人才队伍结构,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3]。民办医学院校的招生条件相对公办院校较低且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到基层就业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现实需求。因此,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民办医学院校为例,了解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分析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于基层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民办医学院校在校一至三年级学生。以河南省某民办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共调查660人,回收问卷652份,有效问卷为625份,有效回收率为94.70%。

1.2 研究方法

参考《国家基层就业项目》[4]和《医专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5],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临床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每个年级调查220人。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户籍、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学历、经济压力和政治面貌;第二部分为基层就业意愿,包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知和就业意愿;第三部分为对外部因素影响程度的感知(表1),包括个人发展因素、工作性质和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每个问题的答案均采用Likert方法被设置为1~5的5个等级(1表示没有影响,2表示有一点影响,3表示影响程度一般,4表示影响程度比较大,5表示影响程度非常大)。自制问卷的Crobach’s α系数和结构有效性指数均大于0.800,信效度良好。

表1 医学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外部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进行组间比较。同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就业意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总体认知和就业意愿

一至三年级中对基层医疗机构认知程度较好(了解或非常了解)的学生分别占各年级总人数的8.50%、11.33%和11.71%。毕业后愿意及非常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共有9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68%,总体占比不高。见表2。

表2 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认知程度和就业意愿

2.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就业意愿得分情况

纳入研究的625名民办院校医学生的基本特征分布详见表3。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评价总体得分为2.60±0.943,一、二和三年级学生就业意愿评价得分呈递减趋势(F=10.734,P<0.001)。女生的基层就业意愿高于男生(t=-2.246,P=0.025);母亲学历为专科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相对较低(F=10.944,P<0.001);党员的基层就业意愿高于政治面貌为预备党员、共青团员和其他的学生(F=6.590,P<0.001)。户籍、独生子女情况、父亲学历和个人经济压力不同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的基层就业意愿得分比较

2.3 自感外部因素影响程度不同的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在所有外部因素中,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力锻炼和家人意愿没有影响的学生就业意愿相对较高(3.33±1.167,3.28±0.980,3.13±1.046);认为工作强度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和医患关系与离家距离对自己有一点影响的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相对最低(2.37±0.998,2.37±0.989,2.37±0.953)。认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对自己发展空间、能力锻炼、价值实现、工作强度、医患关系、离家距离、家人意愿和国家政策等的影响程度不同的学生,其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意愿不同(F=9.042、3.691、5.757、4.472、2.496、4.492、4.714、4.535,P<0.05);认为专业对口和就业机率对自己的影响与就业意愿无关(P>0.05)。见表4。

表4 外部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学生的基层就业意愿得分比较

2.4 民办院校医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表3和表4的分析结果,结合现有其他医学生就业基层就业意愿研究结果,以医学生是否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为因变量(将不太愿意、不愿意和一般赋值为0,愿意和非常愿意赋值为1)。以年级、性别、母亲学历、政治面貌、发展空间、能力锻炼、价值实现、工作强度、医患关系、离家距离、家人意愿和国家政策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赋值情况见表5。

表5 变量赋值情况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党员是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的有利因素,高年级和对工作强度的关注度大是就业意愿的不利因素。母亲学历和就业发展空间、能力锻炼、价值实现、医患关系、离家距离、家人意愿和国家政策对自己影响程度的认知与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就业意愿无关(P>0.05)。见表6。

表6 民办医学院校校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仅15.68%的民办医学院校学生愿意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与国内梁敏虹[6]、范大成[7]等的研究相一致。来自农村地区的329名学生中仅有63人愿意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与陈希娟[8]等的研究相符合。同时,随着在校期间对基层医疗机构了解增多,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人数呈减少趋势。这表明医学院校要根据国家医疗改革发展趋势与政策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顺应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需求状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开设相关基层医疗机构就业课程,让基层就业意识从课堂中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实践中。

在不同外部因素中,认为到基层就业对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力锻炼和家人意愿没有影响的学生就业意愿相对较高,认为工作强度对自己影响非常大和医患关系与离家距离对自己有一点影响的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相对最低,表明学生更为看中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重视自身能力锻炼及家人意愿,同时也关注工作强度、医患关系及家庭距离等现实问题。因此,一方面国家要制定更多基层就业激励政策[9]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进修培训机会、拓宽人员发展空间、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培养六位一体[10]的医学观念,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的社会宣教活动,增进人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了解,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阻力。高校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布相关就业信息和政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不断自主、自发地去学习和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真实的就业、发展状况。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政治面貌和对工作强度的关注是影响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一至三年级学生呈现基层医疗就业意愿下降的趋势;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去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可能与女生比男生更多的来自农村生源地有关[11];是否是党员及对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强度的关注是影响学生毕业时是否选择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重要因素[12]。学校需要着重注意这一现象,应重点针对高年级非党员男生多举办服务于社会基层的公益性医疗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改变对基层工作的普遍看法,从而提高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民办医学院校学生基层医疗机构就业意愿总体不高,其就业意愿主要受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和对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强度的关注等因素影响。学校应重点针对高年级非党员男性学生开展基层医疗机构中工作强度、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晋升渠道等的宣传以提升学生基层就业率。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样本量较少且来自于同一所民办医学院校,在后续研究中应随着我国民办医学院校数量的增加进一步扩大范围,增加样本量。

利益冲突无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民办意愿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