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渭马营脊兽制作的传承与发展

2021-10-20 23:00王明霞
东方收藏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工艺流程

王明霞

摘要:脊兽是中国传统建筑房顶的装饰物件,因以兽型居多,故称“脊兽”。它们按类别可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数种,合称“脊兽”。通常正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安放垂兽,戗脊安放戗兽,而在屋脊边缘处则安放仙人走兽。脊兽由泥土烧制而成,高级建筑多用琉璃制品,其功能一是为了保护古建筑的木栓、铁钉,防漏防腐,二是对脊与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三是起装饰作用,四是有等级标识作用(不同等级的建筑所安装的脊兽数量和样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关键词:通渭马营脊兽制作技艺;工艺流程;传承发展

通渭脊兽制作技艺始于清末,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已被列为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通渭马营脊兽制作的发展背景

马营在明代以前名为“大华川”,因境内有华川水(今名牛谷河)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元大德年间,肃王府在今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代改为安定苑,后升为安定监,隶属静宁州。清康熙十四年(1675),又改为马营监,马营即由此得名。”清代诗人王秉宪《华川芳草》则咏之:“绿野晴川过午桥,翠微平接茂林遥。莺歌留得行人懒,按辔闻嘶系柳条。”在闲适的文人情怀之外,这首诗也形象地说明了马营牛谷河两岸林草丰茂,适于放牧。自唐宋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随着岁月变迁,牧苑那种万马奔腾、纵声长嘶的壮烈图景早已不见,马营在苑马寺悄悄落下帷幕之时,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山陕客商往返于晋陕甘川进行贸易,因此“民多流户、西尽客商”。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兴盛带动了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为民间建筑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流播的历史背景,给脊兽制作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据传马营镇的脊兽技艺最早是由北京民间艺人传来的,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形成造型独特的通渭脊兽。通渭马营脊兽制作的发源地马营瓦房村坐落于牛谷河支流上,河兩岸是红土坡,脊兽制作在当时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为脊兽制作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渭马营脊兽的特点

通渭马营脊兽造型细腻秀婉,装饰纹样品种繁多,龙、凤、鹤、雀、鱼、花草盆景、如意等无所不包。

通渭马营脊兽一般为五脊六兽,但其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各异,寓意深刻。一般来说,在房屋完工之时,在房脊的两头安置一种名叫螭吻的龙类神兽。古有“龙生九子”的神话,传说螭吻便是龙的三子,它能在狂风袭击下岿然不动,而且还面带微笑,又喜欢登高望远且善降水。所以,古代修建房屋时就在屋脊两头安置上这种名叫螭吻的龙头脊兽,以示在狂风袭击之下吉祥平安,更会瑞气祥兆、灵气通变,更能降水灭火。当然,古文化积淀异常深厚的通渭,此种习俗也不例外。在通渭马营脊兽中堪称精华的当数那些安置在屋脊正中的脊兽了。其中,一种名叫“老虎驮如意”的脊兽,俗称“老虎驮元宝”,其整个造型以老虎代表阳性、如意代表阴性结合而成,表示阴阳交接、天地平顺、人间安康、庄舍和睦,多安置在屋脊顶部中央。“狮子驮元宝”则是一头雄狮驮着宝塔,扬起尾巴,昂首阔步向人间走来,周围饰以铜钱、绽放的莲花,两侧还有凤凰戏牡丹与神龙出海等雕饰图案,含蓄地表达了祝愿人间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美好夙愿。而屋脊边角兽从右到左一般依次为吞口鱼、天马、天鹅、大象、盘龙等,象征着神兽降临、吉祥瑞气之意。此外,在民间传说中,“四值公曹”“张口神兽”等瑞兽都是驱恶的神人和神兽,若再加上“狮子滚绣球”和“梅花鹿”等瑞兽,则具有驱邪除恶的深刻寓意。更丰富的脊兽造型则出现在民间寺庙的建筑中。民间艺人们以其高超的技艺,按照自己的理解,展开奇妙的想象,使动物雕刻人格化,故雕琢而成的脊兽工艺精细、造型美观、神态逼真、风格粗犷,广受欢迎。

脊兽中的龙吻,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它是人们理想概念中最神圣的代表,其形是缩头卷尾张嘴吞脊的龙形装饰物且背上插着剑把,它和龙一样象征着皇权、威严、富贵,只能安放在皇宫、大殿、庙宇或御封钦定的特殊人家,一般平民百姓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的。龙吻背上的剑把有三把和五把之分。剑把的传说纷纭,有人说脊龙能降雨消灾,却不安心长期在此,常想逃走,故仙人便将剑插在它的身上以期永久固定;有的说这条吞脊的龙是海龙王的小儿子,他与哥哥争夺王位时,被哥哥用剑钉死在屋脊一端。从建筑角度看,剑把是出于对龙吻的保护,为了防止鸟雀在龙吻背上筑巢。三把的龙吻一般用在官宦人家或有功名的人家,现在龙吻的安放虽不如封建社会严格,但也是有讲究的。对于龙的用法,一般都用“双”,即“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并且只能用在正房之上。许多人在屋脊上安放龙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富足高贵。

民间视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者为住宅之神,在屋脊上装饰它们的形象,以示神圣、活跃、威严和吉祥,寄托保佑和降福的愿望。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龙短精简洁、雅拙可爱的形象。凤的形象源于商朝的图腾“玄鸟”。其形由小燕渲染,综合锦鸡、鹦鹉、鸵鸟、孔雀等多种鸟之特点并赋予它艳丽的五彩花纹和理想的高尚品德,使它成为象征吉祥、美好的神鸟。

脊兽的主要功能是镇邪求吉、扶正民宅。通渭许多老百姓的屋宅上都安放着一种被当地人称之“瞅”(“瞅”即“看着”的意思)的脊兽,常置于大门顶或屋顶正脊上。这种脊兽四肢站于瓦上,耳朵高竖,眼睛大而外凸,头顶刻有“王”字,怒目而视,龇牙咧嘴,外伸红舌头,显得十分警觉。通渭民间对“瞅”的神秘作用深信不疑:若某家大门正对着别人家屋角房脊,认为有邪秽侵入,须在自家门头安置一个“瞅”,以示吃掉这家屋角;某家大门向着田野,也认为野鬼幽魂会窜入屋内,必须在门楣或瓦脊上安放“瞅”,使之面向田野,镇住鬼魅,扶正风水。

三、通渭马营脊兽的制作技艺及特征

(一)技艺

1.选料。通渭马营脊兽制作的主要原料为红土,因当地红土黏性强,不易皲裂而成为制作脊兽的首选原料。

2.和泥。将选好的红土加工成粉末状,再加入棉花、驴毛、磷肥后加水混合搅拌,然后反复用泥槌敲击,以增加黏密度。特别要在合缝处,加上一些棉花丝,以防裂口。陶泥干湿要适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这样才易于制坯。

3.制坯。先将和好的红泥加工为要制作脊兽的大致轮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细加工,这些全部由手工制作,所制作成品的精细度完全依赖于艺人的艺术造诣。制坯所使用的工具为各式刮削器,所制作的成品主要有龙、虎、凤、鹤、雀、鱼、花草盆景等。

4.烧制。烧制是脊兽制作成败的关键。烧制坯体的瓦窑也叫罐罐窑,上大下小,上部收口,上面共有五个烟囱,中间一个,四面各一。在烧制过程中,先进行装窑,把捏制好的坯体一个个在窑内摆放好,然后进行封窑、点火,在烧制过程中,进行呛窑、放烟、渗水等过程。在正常情况下,烧制好一窑成品需要三到四天时间,主要环节是不能断火的,烧制温度一般高达800℃—1000℃之间,出窑的时机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靠观察窑内作品的颜色而定。

制作工具主要是泥铲、泥锤及木制的各类刮削器。

(二)特征

1.制作工艺复杂

通渭马营的脊兽制作不需要砂石等原料,只是采用当地特产的红土,再加入棉花、驴毛、磷肥等物。不采用模具,纯手工生产。先用泥坯做出大致的形状,然后用各种刮削器进行精细的刻制加工。最后还要在特制的窑中进行烧制,烧制过程全靠行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去掌握。

2.题材风格丰富多样

从手法来说,北方屋脊装饰中浮雕、平雕、模印花纹等平面手法居多;南方民居装饰注重轻盈、通透,以圆雕、透雕等立体手法为主。从构图来看。北方民居的装饰注重抽象的图案化效果,风格富贵、华丽,艺术变化大。而南方则倾向于大量立体写实的造型,工艺精细,风格细腻、典雅。但由于通渭马营地处我国南北与东西之间文化的交汇处,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构图都兼具南北两地的风格。

元明清时期,封建专政集权统治逐渐达到顶点,等级制度森严,并产生了高度成熟、严密的官式住宅规范,对建筑的等级限制更为严格。而陇右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使得通渭民风比较封闭、保守,民俗文化在民間的影响较大。因此民居脊饰的题材以经过程式化变异的抽象花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图案为主,且图案内容丰富,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几何形体等无所不包。主题则多表现福、寿、富贵、多子等吉祥愿望。

因此,脊兽制作技艺曾经造就了马营镇经济的繁荣,在新中国成立前,通渭全县境内都有上百家脊兽制作作坊,尤以马营镇最多。但随着老一辈工匠相继离世,以“言传身教”为特征的师承关系出现严重断代,制作者后继乏人,濒危状况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脊兽的传统民居逐渐被楼房替代,通渭脊兽的使用场所越来越少,市场不断萎缩。现在的脊兽主要用于庙宇装饰和仿古亭台楼阁的建筑上,脊兽制作在时间的消磨中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作者简介:

王明霞,工作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文化馆,群文馆员,学历:专科,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工艺流程
燃气管道非开挖水平定向钻施工工艺及管理
连云港港口30万吨级码头引入“直通装船”作业模式
采用串讲法讲评工艺流程题
化学工艺流程题型解题模型建构及教学启示
中考化学工艺流程题探析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