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凯,郭 鑫,唐小惠,胡红兵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黄冈师范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当前中国旅游业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仅2019年旅游总收入已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05%,旅游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及“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其中,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杠杆。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一类旅游活动[1],是关联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新型消费业态[2]。2019年,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公布建设,这是实现我国乡村地区通过旅游发展实现振兴的重要举措。因此,展开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参考。
乡村旅游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关注的焦点。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且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3-4]、影响因素分析[5-6]、空间关联效应研究[7]以及开发模式[8]等方面。就国内研究进程来看,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兴起于2005年[9],最初主要涉及有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内涵[10],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演进[11-13]等方面;随着乡村旅游进程的不断深入,其活动开展需根据各乡村现实状况进行逐步调整与完善,其空间分布状况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聚焦了更多讨论,亦引起了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策略[14-16]。如王松茂等[17]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北五省乡村旅游模范村空间分异进行分析,讨论了其分布的影响因素;鄢慧丽等[18]探析了中国最美乡村示范点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王新越等[19]研究发现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等等。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探讨,也为本文分析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但仍略显薄弱。一是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经济区域与各省份,对全国层面的相关研究较少;二是对研究对象的选取,因重点村提出时间较短,以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析鲜见诸文献;三是多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展开理论探索,而定量研究的内容仍需丰富补充。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第一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2软件之相关空间分析法,结合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选取乡村旅游重点村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优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后期重点村建设发挥一定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空间分布密度。空间分布密度(D)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数量的聚集度,是客观描述、比较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聚集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其计算公式为:
D=n/S
(1)
式中:n为各省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个数,S为各省份的地域面积。
(2)
(3)
3.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以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均衡度为研究对象,并计算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集中程度的地理指标[19]。其计算公式为:
(4)
(5)
式中:G表示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i省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个数,T为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总量,n为省份数目。G取值为(0,100),G取值大小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集中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省份分布越集中,G值越大;反之,G值越小。设GO为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均匀分布于各省份时所得地理集中指数,且当G>GO时,表明分布较集中;而G 4.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意通过计算点状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来估计发生概率的高低[2]。当事件发生的概率高时,点状要素密集分布于该处;事件发生概率低的地区,点分布与之对应亦较稀疏。其计算公式为: (6) 式中:Si为待估计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位置,h为带宽(h>0),n为带宽阈值范围内的点个数,d为点个数的维度值。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来源于2019年7月30日文化与旅游部公布的名单(网址:http://www.gov.cn/fuwu/2019-07/30/content_5416558.htm),借助相应数据分析工具BIG E MAP得到各乡村旅游重点村的高程数据;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常住人口数、城镇化率及地区生产总值等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旅游景区数目来自于2018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各省份占地面积来源于2018年各省份统计年鉴。 (一)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 1.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数量。运用ArcGIS 10.2软件对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其在多维度空间呈点状分布特征。分析可知,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新疆分布数量最多,为15个;浙江分布有14个,位居第二;江苏、云南均分布有13个,数量分布并列第三;安徽、四川、贵州、甘肃、江西分布有12个;河北、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有11个;黑龙江、山东、广东 、河南分布有10个;分布最少的是上海,仅为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集中分布于新疆、浙江、江苏、云南等几个省份,且秦岭—淮河线以南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分布较多,约占到重点村总量的52%;而以北方则相对较少。可能原因是,新疆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秀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风情,独具一格的民宿建设,且乡土气息浓厚,与中东部地区差异较大,故对旅游者具有更强吸引力;浙江和江苏等省份主要得益于其便捷的内外交通,发达的区域经济,雄厚的产业基础,优越的自然区位,旅游设施齐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故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数量也较多;而上海因土地面积有限,城市商业经济发达,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其更加重视国际旅游的发展,故乡村旅游占比并不高,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数量也较少。 2.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可将分布类型归纳为随机型、聚集型、均匀型[19]。通过上文公式2、3可以求得γE为112.93km,实际最邻近距离γi为74.69km,最邻近指数R为0.666<1,故第一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呈集聚型分布。重点村主要于东部沿海地区为聚集型分布,这反映了该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较成熟。这种分布可能与东部地区较强的经济辐射力,及“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溢出效应紧密相关;加之该区域文旅资源开发充足,内外交通方式多样,部门区域联系便捷等优势,进一步加速所在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发展。 3.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运用空间分布密度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数量进行获取,其数量多少反映了重点村在该空间内的聚集程度。本文通过ArcGIS 10.2软件对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核密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1)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征,尤以东南地区多而西南地区分布较少。可能原因是,东部沿海各省为较早进行国际旅游的窗口,开发历史悠久,拥有航空、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囊括了“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环太湖”旅游区,区域旅游形象优,综合竞争能力强;而西部省份深居我国内陆地区,对外联系较少,地理位置欠佳,旅游产业投资欠缺,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与知名企业入驻,故乡村旅游发展较困难,第一批重点村的建设压力较大;中国南部各省份经济发展速度快且收入水平高,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市场前景较好;相较而言,东北三省因其距离主要客源市场较远,气候寒冷且开展旅游活动不便,故重点村的分布密度偏低。(2)沪宁杭与京津地区为两个高密度极核中心。其中,沪宁杭区域主要形成了以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状态,密度值由中心向外围逐次递减,且密度值与距离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其分布密度受沪宁杭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影响;而京津地区为“核心—边缘”结构,呈由内向外分散分布特征,不存在明显的距离导向。(3)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为低密度稀疏分布区,尚未形成高密度极核区。内蒙古因疆域辽阔及生活习惯的原因,致使村落分布稀疏;新疆分布受制于自然地形地貌、交通不便;西藏主要因青藏高原阻隔,旅游资源分布较分散,重点村分布与资源分布稀疏密切关联,故为稀疏分布。 4.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均衡性。运用公式4、5,可得G=18.3,GO=17.9,故G>GO,表明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省份分布的实际距离大于假设均匀分布时的理想距离,故呈集中分布于部分省份且整体分布不均衡状态,也进一步印证了上文聚集型分布类型。由表1可知,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平均密度为0.33个/万km2,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黑龙江7个地区的分布密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密度最小的为西藏,仅0.07个/万km2;其余24省份的分布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密度,且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上海,为9.52个/万km2,并居全国之首。整体而言,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异质性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乡村旅游最初起源于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聚散程度强、区域协调能力优的地区,又因上海、北京、天津等多个省份的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功能促使其与周边区域的交流更加顺畅与频繁,拥有更充裕的资金进行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开发,从而提高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水平。 表1 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 旅游业具有极强关联带动性,其发展受多因素共同作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1-25],本文主要从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基本物质保障。乡村旅游重点村,因要保证重点村良好的可进入性及游客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故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整体上大致集中分布于平原地区及沿江沿河地带。可能原因有,一是该类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生产生活方便,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良好;二是乡村旅游重点村本身独特的地形地貌景观亦为其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旅游吸引物本身,如:河北省的王硇村,其本身就位于鸡冠山风景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依托该山岳型地貌发展观光旅游。 (二)自然资源禀赋 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乡土性旅游活动,自然资源禀赋状况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资源丰度与品味度直接决定着乡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2]。高质量景区的数目可表征该地旅游发展水平,本文选取各省5A级旅游景区个数代表其旅游资源禀赋质量与数量。由表2分析知,就5A景区的分布数量来看,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目与5A景区数量成正比关系,即5A级旅游景区较多的省份,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数量也较多。主要原因是,5A级景区拥有较强吸引力,便利的交通和齐全的基础设施,为旅游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乡村旅游重点村环绕在其周围,可与5A级景区共享游客;同时利用其本身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为后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表2 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与各省份5A景区状况 (三)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较好发展能够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通过分析2018年各省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各重点村所在省份GDP两个指标(表3)知,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密度基本呈正相关。整体来看,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对乡村旅游的投资相应较多。具体来看,广东省的GDP居全国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其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目也相对较多,为15个;北京、浙江和江苏地区数量也较多,因其区域经济发达,可用于乡村旅游建设的财政投资较充足;部分省份重点村分布数量与地区经济发展为负相关关系,如新疆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个数为15个,占据第一,而其GDP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较落后,究其原因可能是新疆地区资源独特性与吸引力较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反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提高。 表3 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状况 (四)政府政策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支持与政策扶植也必不可少。政府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主体及控制经济运行的主体之一,在推动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与旅游部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成立乡村振兴局并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指导,提供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同时,“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重点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更多关注。特别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因地制宜,编写规划方案,积极推动重点村进一步发展,营造乡村旅游有序发展环境。 (五)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旅游活动均在特定乡村开展且地点不可转移,旅游者只有进入乡村才能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重点村的客源主要来源于附近城镇,故对重点村所在省份的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进行分析具有重要价值。结果(表4)表明,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与其客源市场城镇化率具有较强关联性。一般来讲,城镇化率较高省份,其乡村旅游重点村数目相应较多;此外,客源市场的偏好变化亦对重点村发展产生影响;客源市场的人口密集程度、消费能力、年龄构成等对重点村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引导重点村的产品设计与营销。 表4 中国各省份旅游客源市场状况 (六)交通通达度 交通在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联系中发挥着纽带作用[26],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必要载体,是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凭借,是旅游业经济收入的组成部分,且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开发,需以便利交通为前提。旅游交通包括:大交通、小交通、景区特殊交通,其通达度直接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发与建设的可能性。但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位于农村地区,因此公路交通发挥着更直接的作用,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布局影响更深远。本文为直观反映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与交通区位之间的关系,将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与中国公路交通分布图,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叠加处理发现,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多分布于交通干线上,且东部交通线密度大的地区重点村分布数目也较多。这反映了交通通达使游客进出更便利,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成本,可促进重点村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进而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中国第一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并通过最邻近指数法、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继而对其影响因素展开探讨。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各省份的分布数量极不均衡。具体来讲,乡村旅游重点村在新疆分布数量最多,数量达15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云南、浙江、江苏分布数量相等,均为13个;而上海分布数量最少,仅有6个。此外,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呈现出聚集型分布类型,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重点村数量最多,且尤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次之,而西南地区重点村分布数量最少。 (2)中国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密度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核密度指数分析知,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为高密度极核中心,呈现高集聚分布特征;在西北、西南地区则形成了低密度稀疏分布状态。由此可见,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整体表现为东密西疏的不均衡分布状况。 (3)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与其所在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的地形地貌、发达的经济水平、完善的政府政策、充盈的客源市场及高度通达的交通条件等呈现基本一致状态。故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并非某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还需各影响因素共同配合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最终达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交通,提高地区可进入性。便捷的交通方便游客的聚散,对东部地区而言,应继续保持自身交通优势,并进行线路优化,节省旅游时间成本,提高旅游满意度;中西部地区交通仍需加强,为旅游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注重高速公路及铁路建设,有利于增强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从而均衡区域发展,缩小分布差距。 (2)突出特色,强化形象,提升重点村的旅游服务质量。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发展需进一步挖掘其独特性,充分发挥特色,形成专有的乡村品牌,增强地区吸引力并提升旅游经济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需结合主要客源市场的状况,了解游客真正需求, 吸纳专业人才与科技进入重点村,提供更优质服务,打造近郊区旅游目的地极具前景。 (3)政府在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强规划与把控。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建设发展工作,需由各级政府联合负责,加强政策引领以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发展;同时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方针,严谨把握标准,合理进行职责分工,促进措施有效落实,实现长期有序可持续发展。二、实证分析
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