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菊,张建伟
(1.燕山大学 期刊社,河北 秦皇岛 066004;2.贵州财经大学 学报编辑部,贵州 贵阳 550025)
学术期刊与智库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与保障[1]。就二者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具有相对充足的学术资源,内在价值承载着智库功能。据此,二者融合互补将有益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并完成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使命。如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学术期刊在实现智库化转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学术共同体与学科为依托,明确自身定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网络平台、特色栏目建设、办刊团队工作转型等路径,及时、全面、系统地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疫情防控工作。
学术期刊为报道科技研究前沿领域成果的出版物,具有学术性、严谨性、专业性、科学性、权威性与前沿性等特点,在整个科研复杂系统中处于成果产出与评价平台的位置,随着科技的发展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学术期刊是载体,记录人类的学术探索活动和学术交往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成果;学术期刊也是工具,传播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包括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与新信息。智库是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智库的核心目标为生产思想产品、产生政策建议,最终目的是为了影响决策[2]。发展中国智库,有助于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对内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对外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和软实力[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服务决策,为中国智库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3]。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7年《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将智库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当前,全国各地各部门的智库不断涌现,并蓬勃发展。作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之一的学术期刊智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必要性 新时期,学术期刊若仅以知识生产与传播为己任,服务领域窄化并脱离社会服务功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的智库也存在概念过于泛化、表面欣欣向荣与实际建设情况存在矛盾等问题,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丰富了智库范式,使其属性从出版机构转向科研机构、内容从知识生产转向知识服务、对象从服务学术转向服务全产业链,通过搭建多渠道的信息平台,既解决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弥补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不足。学术期刊作为科研复杂系统的子系统,拥有大量的学术资源,而这些资源为期刊实现智库化转型提供了必要条件,比如,大量编委、作者、读者,尤其是高校学术期刊具有母体大学的学者与学科优势。学术期刊可以通过选题策划、设置焦点议题等方式探索新的模式,实现向智库化的转型,以提升自身在媒体变革中的适应能力与影响力。一些代表我国业界最高研究水平的学术期刊已经进行了智库化转型的尝试,比如科技智库期刊《中国科学院院刊》自2005年以来就明确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2017年以来,基于期刊核心资源,打造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平台,形成多圈层立体化新媒体传播矩阵,使期刊成为对我国科技和发展战略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播平台[4]。
(二)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的急需性 一方面,提高我国基于本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具有急需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存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5]。同时,对我国本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需求不断增加,这需要创造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融合发展的条件,加快我国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学术与决策的世界影响力。
另一方面,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具有急需性。半数以上学术期刊由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办,呈现出“弱、小、散”的现状,亟须改变以适应经济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提出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希望[6]。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打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国际学术传播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据此,实现智库化转型这一新模式与新思路,恰恰顺应了学术期刊在专业化与集团化等方面的改革需求;亦可利用5G时代新媒体的特点,满足打破数字出版瓶颈等的现实需求。
2020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学术期刊以智库化转型服务社会发展热点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术期刊自身生存、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学术期刊以智库化服务疫情防控的框架构建 学术期刊建设与智库建设具有本质目的上的一致性,应具备前瞻意识、发展意识与服务意识。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智库化转型的有益尝试,起到了促进学术繁荣,引领科技前沿发展的作用。比如,《教育研究》(由以教育智库之称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由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国科学院主办),通过开设专题研究的专栏、对相关领域发表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性文章,凭借自身顶端科研的影响力,服务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以解决实际问题,很好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智库作用[7]。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学术期刊应积极发挥智库功能,不仅服务于自己所在行业,也应着眼并处理现实问题,提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与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术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实用性(见图1)。
图1 学术期刊以智库化服务疫情防控的框架构建
1.保持前沿性、专业性与系统性。学术期刊要实现智库化转型,首先要以保持刊登前沿性、专业性与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为主要目标,进一步保证成果发布的平台作用、权威性与严谨性。这就对学术期刊的办刊人与所拥有的学术资源提出了较高要求。就办刊人而言,主要是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等,通过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等工作,深入挖掘与刊发有价值导向的学术论文,保证学术期刊“最高”“最新”“最前沿”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学术期刊的定位,要实现从科研成果发布者向生产者的转变,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承接相关部委、企业的项目与课题,通过学术桥梁的作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服务科技发展。学者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一致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凝聚成的各种组织、机构团体等。既包括显性的也含有隐性的学术共同体。”[8]学术期刊应对学术共同体资源进行整合,并定位与发文范围相关的选题与领域,以实现智库化转型。
2.以知识服务,拓展服务范围与链接。智库为科学知识与公共政策间的桥梁,是专业知识库与人才库。研究成果可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与对策性研究3种。学术期刊智库化,就要拓宽自身的服务范围与服务链接,使其完成由出版机构向研究机构的转型,实现对不同主体、不同层面的影响。学术期刊向知识服务转型,通过编辑与读者、编委和专家等的互动,注重用户需求与体验,以挖掘社会更深层次的需求,对底层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其运行模式也可采取付费课程、辅导讲座等形式,以丰富智库收入形势,实现智库间的互补,并构建良性竞争的环境。数字出版时代,随着5G呈现出高速度、低延时、万物互联等特征,学术期刊可通过覆盖国内外的信息传播渠道(纸刊、官网、自有微信公众平台等),推送产学研等信息服务地方需求,以实现各方信息的“点对点”耦合。对区域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予以调研、整理,并统一进行多渠道推送,在最大化利用创新资源的原则下,促进不同主体间的“1-1”“1-N”“N-N”的立体化全方位合作。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应明确自身定位,避免选文的倾向性。学术期刊的服务领域相对较窄,受众对象多为本专业相关人员。鉴于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一些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各种数据与指标,扼杀了科学研究对学术自由与学术个性的追求,回避学术争论的热点与难点,对论文的选取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更热衷刊发一些容易被二次转载的综述性文章,这也使一些有实用意义与创新价值的学术成果难以发表与传播[9]。学术期刊应主动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实现智库化转型。一方面,对各级投稿作者都予以足够关注,发布具有实际价值与学术价值的选题,并鼓励更多学者关注并参与,而不是囿于评刊指标的条条框框;另一方面,对于领域内资深专家,可通过约稿与设定选题范围,甚至“命题”的方式,发挥其顶端科研的优势。学术期刊要及时关注所在领域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承接相关部委、企业的项目、课题并搭建研究平台,实现与业内专家的深度合作,夯实智库形成的基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共同体。
2.坚持以问题导向,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智库期刊是智库的重要传播平台,灵敏的问题发现能力和持续的政策供给能力是其立足之本[4]。学术期刊的智库建设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以实现事半功倍。问题导向使学术期刊对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研究更有针对性,进而提出政策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智力优势,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公信力与竞争力;最新研究成果的刊发,也有助于智库相关学科的体系建设。智库为学术期刊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新平台,也为知识服务与增值服务拓展了空间。学术期刊既可立足主办单位的学术资源,也可以通过本市、本省学术共同体与辐射各地的编委、作者等资源,就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讨与策略建议,如目前在疫情防控中就可以发挥较大作用。
3.以创建或已有特色栏目为依托,推动智库建设。学术期刊要实现智库化转型,首先应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可以作为特色且不能被轻易替代的资源优势,进而结合自身优势,将相关学术成果融入已有特色栏目中,或者创设新的栏目,以吸引更多学者与读者投入到相关的领域研究中来,使特色栏目与智库对接;以通过第三方学术平台、论坛会议,建立行业数据库,提交政策制定部门和融媒体等方式传播智库的研究成果,预测行业发展趋势,实现智库功能,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4.进行精准的内容策划,转变办刊团队工作的内容。学术期刊的智库化转型对学术期刊的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智库期刊团队具备敏锐的信息判断能力。其中,精准的内容策划是应急政策供给的核心部分。办刊团队需要提高选题与策划能力,不断地向一线专家学习,深入高校与科研院所,了解最新研究动态,与专家学者交朋友,从而提高团队对信息的敏锐程度。编辑是学术期刊办刊思想与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需要由单一型专职编辑向多元型专家转型,一方面,要具备编辑行业的基本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成为专家团队的打造者,通过学术期刊这一平台组建涵括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团队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常态化的制度建设。
5.由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向生产者转型,丰富智库成果的展示形式。学术期刊具备领域内权威性的专家资源,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共同决策、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策划选题、专栏、专刊引领相关研究方向;也可以使用自媒体宣传,通过新媒体快速传播和碎片化阅读的特征,实现由科研成果的发布者向生产者转型。学术期刊智库成果的展现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传播效果有限,应依据自身的办刊层次与水平,对学术成果进行筛选与展示,充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如采取多路径媒体融合的形式推送,引发相关领域的大范围关注与认同。
本研究以学术期刊智库化转型服务于疫情防控为例来探讨智库化转型的作用与效果。2019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导致工厂停产、停工,也给各个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在中国知网,笔者以“新冠疫情”且“学术期刊”为主题关键词搜索,截至2021年4月11日,共得到相关研究13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3篇。这表明,一些学术期刊已经开始了相关尝试,但对本主题尚未予以足够关注。学术期刊具有记载、评价、引领与传播四大作用,为目前时效性最强与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成果展示的方式与交流平台,具有大量由编委、作者、读者、专家等构成的学术共同体资源优势,面对重大疫情要完成使命与担当,应积极响应党与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以资源优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的医药卫生科技战线的精英展开了全方位的公关,一些医学学术期刊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并采取多种措施宣传最新的“抗疫”科研成果。比如,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联合中华医学会共建了“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这是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疫情期间的积极尝试[10]。医学类学术期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题征稿、约稿、组稿活动,刊发有利于战胜疫情、值得交流的研究成果,收稿包括影像学研究的《输入性新型管状病毒肺炎的高分辨CT表现》、病毒的基因组学述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变异与诊断》、疫情管理策略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急诊手术手术室管理策略与建议》等论文[11]。这些都为疫情期间各地区医务与科研工作者间互通有无、了解最新的科技动向提供了路径。
(二)以网络出版缩短学术成果发表周期,增强编读互动 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行流程与时间较长,需要作者、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多主体、多环节协同运行。相对而言,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可大大缩短科研成果见刊的时间,也便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领域最新学术成果的传播。比如,一些医学类学术期刊实现审稿实效与质量并举,以确保最新研究成果快速且高质量地发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在第一时间刊载了国内首篇新冠病毒病原发现与鉴定的研究论文,2020年1月25日接到投稿后,1月30日即实现了全文在线预出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利用网络平台,高效部署传播流程,与中国知网OA网络首发及万方数据库相关人员沟通,以确保研究成果第一时间上线传播。为缓解医务人员的焦虑与紧张情绪,该期刊还刊载了医护人员的诗歌、书法等作品。非医学类学术期刊,比如《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围绕“重大疫情防控法治化”开展征文活动,除传统投稿方式外,作者也可以采取通过关注期刊公众号投稿的方式,在手机上随时查阅审稿进度。疫情防控期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学校授课方式以线上为主,为教师与学生带来了很大影响。笔者约稿《疫情之下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刊载于《教学研究》,为教育从业者提供了教与学的新思路,联合公众号推送后,半天即达到6 000的阅读量。
(三)提前布局与深度策划相结合,办刊团队发挥职业的敏感与敏锐性 学术期刊出版属于信息与知识传播的大类,相对于新闻出版行业,面对重大事件的反应速度明显不够。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海量知识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学术期刊抓住热点,从更宏大的视野就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疫情做深度策划与长期研究。为抗击疫情提供借鉴,为决策者与目标受众提供政策供给与科学分析,彰显智库期刊的社会价值、使命与担当。比如,已入选国家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国科学院院刊》,凭借深厚的智力积累与畅通的多圈层新媒体矩阵,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地传播专家的思考与对策,策划组织了“智库战‘疫’”专栏,并联合微信平台、“学习强国”号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内容覆盖了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生物安全、心理服务建设、经济与数字化建设等不同研究领域。《探索与争鸣》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抗击新型肺炎研究”为主题联合征文,以问题为导向,使读者围绕疫情防控中社会、经济、政治、人文与传播等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等做有深度、前瞻性且独立的研究;不仅限于疫情防控,而且进入有深度、长时段的文化与哲学的反思。这体现了学术期刊在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策划范围从“疫情防控”拓展到对“人类灾害现象的文化和哲学反思”的更宏大主题,充分发挥了学术期刊的优势与作用。一些学术期刊编辑还主动出击,敏锐地从多种渠道捕捉最新的学术动向与科研成果,比如,《人民教育》团队看到朋友圈作者对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感悟,认为具有启发性与创新性,便第一时间邀请作者将朋友圈内容整理成文,并予以刊发。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学术期刊应利用自身学术资源相对丰富的先天优势,明确自身定位,及时捕捉疫情防控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与难点问题,以创建或已有特色栏目为依托,精准策划内容以提升应急政策供给能力。除此之外,办刊团队也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实现由科研成果发布者向生产者转型,通过创新我国智库形式,推进疫情防控领域研究,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自身办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