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 刘姗姗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洛阳471000)
缺血半暗带(IP)是脑梗核心区域的低血流量组织,其难以进行正常神经元的电活动,却能一定程度上保持结构完整和离子平衡。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脑部IP 组织面积会不断缩小并逐渐发展为梗死[1~2]。有研究发现,IP 血流再通可帮助组织逐渐恢复正常,说明IP 区域存在一定可逆性[3]。但是,在临床上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发现IP,且血流复流方法极具风险,故如何发现IP 或观察IP 情况成为临床关注焦点。本研究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分析相关参数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IP 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DTI及DWI 扫描,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超急性期组(42 例,发病<6 h)与急性期组(44 例,发病 6~24 h)。超急性期组男 31 例,女 11 例;年龄 45~75 岁,平均(60.17±5.79)岁;体质量指数 20~30 kg/m2,平均(25.14±1.34)kg/m2。急性期组男33 例,女11例;年龄 45~74 岁,平均(61.23±5.16)岁;体质量指数 20~29 kg/m2,平均(24.78±1.52)kg/m2。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45 岁;(2)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3)既往未曾行溶栓治疗;(4)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肿瘤、血管畸形等;(2) 存在 MRI 禁忌证;(3)MRI 图像清晰度低、序列错误。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应用头部线圈及MRI 扫描仪。全部患者行T2FLAIR(设置参数:TR 9 000 ms,TE 92 ms)、T2WI(设置参数:TR 4 500 ms,TE 90 ms)、T1WI(设置参数:TR 209 ms,TE 4.76 ms)、DT(ITR 3 700 ms,TE 95 ms,同时设置层厚、层距、视野、b值、扩散敏感梯度和激励数,分别为4 mm、0 mm、22 cm×22 cm、1 000 s/mm2、20、2)、DWI(平面回波序列:TR 3 900 ms,TE 107 ms,同时设置矩阵、层厚、层距、视野和 b 值,分别为 192×192、65 m、1.5 mm、22 cm×22 cm、1 000 s/mm2)的扫描,同时维持头颅轴位。扫描结束后将数据全部上传至工作站,并结合DTI 和DWI 图像生成异性指数(FA)和扩散系数(ADC)图,勾出兴趣区,同时采用对称方法取得患者健侧镜像,得出 FA、ADC 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对比健侧与患侧的数据,并取得IP 区与健侧各参数的相对值,即rFA、rADC、rDCavg。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性脑梗死患者核心区、IP 区与镜像对侧区的定量参数对比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FA、ADC、DCavg 值低于对侧区域(镜像)(P<0.05);IP区的FA、ADC、DCavg 值显著低于对侧区域(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 IP 区的 FA、ADC、DCavg 值显著高于梗死核心区(P<0.05)。见表1。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核心区、IP 区与镜像对侧区的定量参数对比(×10-3mm2/s,)
表1 急性脑梗死患者核心区、IP 区与镜像对侧区的定量参数对比(×10-3mm2/s,)
注:与对侧区域比较,*P<0.05;与 IP 区比较,#P<0.05。
部位 n FA ADC DCavg梗死核心区IP 区对侧区域86 86 86 FP 0.324±0.057*#0.452±0.093*0.525±0.114 107.291 0.000 0.337±0.108*#0.673±0.116*0.799±0.153 300.227 0.000 3.163±1.037*#6.653±0.913*8.422±0.875 690.790 0.000
2.3 不同时期梗死IP 区的定量参数对比 与超急性期相比,急性期IP 区的rFA、rADC、rDCavg 值显著更低(P<0.05)。见表 2。
表2 不同时期梗死IP 区的定量参数对比(×10-3 mm2/s,)
表2 不同时期梗死IP 区的定量参数对比(×10-3 mm2/s,)
组别 n rFA rADC rDCavg急性期组超急性期组44 42 tP 0.783±0.093 0.937±0.029 10.466 0.000 0.799±0.046 0.926±0.033 14.762 0.000 0.747±0.050 0.888±0.053 14.677 0.000
DWI 可有效显示水分子在组织内弥散运动的特征,通过ADC 值量化扩散程度,显示脑组织内部水量形态及其病理变化[4]。DWI 图像还能识别脑部缺血病变,这是因为DWI 的ADC 图像及高信号区域异常反应可提示受损范围,且3 min 内即能高效识别急性脑梗死区域[5~6]。目前,IP 诊断的相关研究持续增多,DWI 已被证实是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弥散程度的有效指标,且ADC 值可有区分IP区、梗死核心区和正常范围组织并预测病程继续发展。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的ADC 值与对侧区相比显著更低,且与IP 相比差异显著,均提示ADC 值可有效区分IP、梗死核心区域及正常范围组织。
DTI 是无创检测脑白质活体形态及结构受损变化的一种手段,广泛应用于诊断神经相关疾病。DTI中FA 及DCavg 的定量参数较为常见,FA 能够反映组织异常扩散指标并呈现脑白质受损微结构,且其变化还与细胞受损及完整性密切相关。研究表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越久,梗死核心区的FA值越低,且DCavg 值下降水动力弥散将受到限制[7]。因而有研究认为,DTI 定量指标可有效推断急性脑梗患者的脑组织受损时间,以提供针对性治疗[8]。本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的ADC 值与镜面对侧相比显著低,且与IP 相比差异显著,与党保华等[9]报道一致。
DTI、DWI 的定量参数具有较大差异,易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细胞通透性、黏滞性等,故超急性期与急性期患者参数对比时多采用健侧作为参照,从而计算患侧rDCavg、rFA 及rADC 相对值,避免形成个体差异。本研究发现与超急性期患者相比,急性期患者的rDCavg、rFA、rADC 值显著更低,说明DTI联合DWI 的定量参数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分期具有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DTI 联合DWI 的定量参数对急性脑梗死早期IP 诊断有一定价值。DTI 取得FA、DCavg值,而DWI 取得ADC 值,二者联合可有效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域的低血流量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帮助或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