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 南阳473000)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是指动脉血管壁出现膨出,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颅内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起病隐匿,瘤体一旦破裂,易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死亡[2~3]。针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有血管内栓塞与显微手术夹闭,但显微手术夹闭需要开颅进行,对患者损伤较大,易造成脑部组织损害[4]。宽颈动脉瘤病情较复杂,目前仍是治疗难点[5]。基于此,本研究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以提高患者整体获益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涉及的医学伦理相关问题均严格遵照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选取我院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 56 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8 例。对照组男 18 例,女 10 例;Hunt-Hess分级:0 级 5 例,Ⅰ级 2 例,Ⅱ级 15 例,Ⅲ级 5 例,Ⅳ级 1 例;年龄 45~78 岁,平均年龄(61.52±4.85)岁。观察组男 18 例,女 10 例;Hunt-Hess 分级:0 级 4例,Ⅰ级 3 例,Ⅱ级 15 例,Ⅲ级 4 例,Ⅳ级 2 例;年龄42~75 岁,平均年龄(61.59±4.91)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2)符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手术指征;(3)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本研究方法后,患者及家属自行选择手术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多发性动脉瘤;(2)伴其他动脉瘤,如夹层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等。
1.3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全麻成功后,双侧股动脉置管,将球囊置入动脉瘤口处行微导管置入,向球囊内充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植入成功后,使球囊缓慢放气,此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弹簧圈位置及判断是否稳定,再次将球囊充盈后解脱弹簧圈,解脱成功后,缓慢放气,将球囊撤出。观察组开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前3 d 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气管插管行全身麻醉,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确定并检测病灶大小、形态、位置及瘤颈宽度等,严密观察病灶及载瘤动脉之间的联系,当病灶出现造影剂阻滞或弹簧圈输送阻力较大时,立即停止栓塞;术毕,拔除导管鞘,血管封堵器使之闭合。所有患者术后3 d 开始给予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3021883)与氯吡格雷(注册证号H20150258)联合治疗,并给予抗头痛(镇静止痛类药物)及抗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20013328)]治疗,除阿司匹林终生服药外,其余药物连用3 个月。
1.4 评价指标 (1)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2)栓塞情况:术后3 个月根据临床造影检查结果判定栓塞情况,分为完全栓塞(病灶未显影,表示动脉瘤填塞牢靠、致密完全)、近完全栓塞(部分造影剂进入病灶或瘤颈部,病灶已完全达到致密状态)、不完全栓塞(瘤体大部分显影)。(3)并发症:观察并记录两组是否出现急性血栓、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移位及缺血性脑卒中。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经Shapiro-Wilk 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对比()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观察组28 28 tP 100.23±24.21 75.61±16.56 4.442 0.000 18.25±7.52 8.32±2.10 6.730 0.000 18.42±3.24 12.34±2.12 8.309 0.000
2.2 两组栓塞情况对比 观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栓塞情况对比[例(%)]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7.14%(2/28),略低于对照组 10.71%(3/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例(%)]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疾病。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临床诸多研究表明,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优越性,但单纯开展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效果并不如意,此时支架辅助技术应运而生[6~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完全栓塞率略高于对照组。表明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显著,且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为,利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作为支撑帮助胶原纤维向上攀升,支架不仅能够将弹簧圈妥善固定,还能够使瘤腔内的血栓形成速度增快、强度加强[9~10];此外,支架技术还可为血管内皮在瘤颈处的生长起到依附作用,帮助其在短时间内将瘤颈处封堵[11~12];将支架作为辅助,能够显著改善瘤腔内的血流情况,帮助新生内皮血管的爬行,弹簧圈固定牢靠,显著减少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而发生意外事件[13~14]。随着临床越来越多的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后的并发症也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如急性血栓、弹簧圈移位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其中尤以急性血栓发生较多,主要因为在操作过程中,支架导致载瘤动脉发生闭塞,术后出现支架移位等[15~1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该类并发症也会逐渐减少。支架对机体来说属于外来异物,易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17],对此,围术期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因支架引起的血栓形成,使血管壁受到刺激,致使平滑肌、内膜增生,诱发载瘤动脉发生慢性狭窄,有效降低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18~20]。
综上所述,对颅内宽颈动脉瘤者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能够显著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疗效显著,且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术期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