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冰
摘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眼界,知识吸收也更加广泛。但是大量视觉信息的充斥,对于心智能力还不稳定的初中生而言其实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视觉素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构建完善的审美思维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初中绘画欣赏课程教学的构建模式,对如何提升学生视觉素养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来说明视觉素养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所具有的践行意义。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视觉素养;绘画欣赏教学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审美能力形成培养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从心理乃至生理都在慢慢接受着成长带来的巨大变化,敏感心理凸显、成熟生理形成,对学生自我意识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中学生思维意识觉醒的时期,教师要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辨别图像的能力,能夠利用视觉化信息中获取所需要的正面积极的文化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视觉素养。
一、初中绘画欣赏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是直观化的,这也意味着,在观者面前,绘画所能给予的,是来自于创作者个人本身具有的文化艺术修养,这是艺术家们将对生活的情感转化成一种感性的语言性质,以此和观者进行一场心灵上的语言交流,是美术文化的代表之一。绘画作品以视觉图像作为承载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观察和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涵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学生积极稳定的人格。此外,通过对绘画作品的欣赏,还能从潜移默化当中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视觉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能够将所掌握的视觉表达能力转化成为独属于自身的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想法,更好地培养学生面对人生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强化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欲望。
通过对绘画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一种成效非常好的手段。美术绘画作品类型流派多种多样,比较传统的有国画、插画、水粉画以及油彩画等,不同材料的应用使得绘画作品内涵意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益于学生视觉审美和解读图像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中国画和西洋画,尽管其在材质的使用上有所差别,但是这也是因其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观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现如今美术门类的多姿多彩。并且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是的绘画作品能够多方面地表现出广泛的人文传播功能,而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些绘画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视觉化信息的文化意义。
二、初中绘画欣赏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策略
创建体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
通过教师构建良好的体验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对于绘画欣赏的兴趣。情境营造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以生活体验、大自然的事物来加深学生对客观对象的感知能力和自主寻找本我意识的能力,从深层次当中强化学生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审美情趣,并在课堂当中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学习“借物寓意”这一课时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采集自然当中所有的花朵或者蔬果,也可以利用绘画、剪纸的方式来表现“物”的形态,以贴近生活的取物方式来拉近学生与书本材料提供的图画作品的距离,感受这些作品当中所寄寓的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内在所具有的独特人文气息。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此过程让教学内容的清晰印象深刻的记录在学生的脑海当中,使学习活动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成就感,形成学生良好的视觉素养。
三、重视问答环节,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每一个学生个性气质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他们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思考能力。为此教师也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促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自主对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如果存在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以反问或者诘问的手段来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来发掘问题。
例如教师在介绍唐宋时期比较出名的山水图画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第一在唐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都有哪些?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作品?你欣赏的这幅作品当中有哪些元素让你感触最深?这些问题的引入方式都需要由浅入深来引领,从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作品的流派、构图的技巧等美术知识来深入。中国山水画是更多是写意的作品,其传达的情感并不直接,需要通过教师结合背景知识来让学生能有所触动,同时在多方比较当中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创作风格有所明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所理解,与作品传达的感情产生一定的共鸣,用自己的感受来识别绘画作品当中的语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良好的视觉素养,需要在中学美术绘画欣赏课堂教学中做好引导,强化学生对视觉信息的理解能力,才能将其转化成为自我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在自我认识的过程当中获得成长。同时,美术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需要通过教师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方法,来协调中学生的视觉思维习惯,在探索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和不足。
参考文献:
[1]赵楠.初中美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情境式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