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冬梅
摘要:当前阶段,多元化教学方法受到普遍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在初中教学体系中,语文占据重要地位,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初中生中考分数。但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法需要进一步创新以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在此背景下,多元化教学方法顺势而生。当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学通过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强化学生探究欲望,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而不断巩固学生学习基础,加强其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新课改的进行下,初中语文课本内容增加,知识点覆盖范围广,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极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任务必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元教学方法便是必然的选择。
一、树立多元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当前阶段,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更加倾向于考试重点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所处地位相对被动。而新课改后,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向着多元化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做出改变,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前结合学生学情,以此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开展多元化教学工作需要以多元化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多元而具有层次性又相互联系,共为整体的不同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来帮助学生巩固和发展,使其能够顺利完成过渡。
例如,针对《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需要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构建教学情境。其次,我需要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课文背景与具体内容,并研究文章中的写作语言,大致掌握课文中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心思想与主题。最后,我需要从写作中心思想与课文内容出发,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眼光分析问题。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在资本主义背景下,人们与金钱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此加强学生对课文的了解。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為什么于勒叔叔在最艰难的时候却拒绝向家里人求助?”,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在此种教学方案下,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在具有多元性问题的启发下,不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二、激发初中生多元化语文学习思维
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拓展语文思维。这其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态度,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例如一些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与学生间展开交流,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思考,以此在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如讲解《孔乙己》后,我可以提问学生:“若孔乙己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在离开传统的封建社会后,孔乙己会面临哪些问题,他会怎样生活?”,在提问后,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写下自己的想法。通过此种方式,学生会意识到封建社会不是造成孔乙己悲剧性人生的主要原因,其个人性格与处事方法才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进而使学生意识到坚强意志的重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此外,教师需要避免出现打击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应保留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通过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教师应给予学生多元化教学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当前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以此丰富语文课堂,增强教学趣味性,使学生准确学习语文知识,精确把握核心内容。
例如,讲解《桃花源记》时,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将《桃花源记》的大致内容翻译出来,随后根据相关问题研究作者主要思想,使学生扎实把握课文主旨。
四、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在初中阶段身心都是很活跃的,面对新的知识学生可能会有着更多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点特性,把学生放在对等的位置,和学生平等互动交流,让学生懂得自己设计的多元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一同开拓知识的疆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较之于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知识要高效不少,学生是思考着的学生,而不是机械的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是开放的教学,多元的教学形式只有与学生展开对话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索的主要力量,才能够让教材范文散发出文学之气,让学生感受美,其思想才能与学生的思想相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多元化教学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此,语文教师应结合教学情况,分析初中生学情与认知水平,可以借鉴上述教学策略,以此丰富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保持学生的活跃思维,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二林.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J].天津教育,202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