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阳欣 丁怡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程猛。图/本刊记者 梁辰
在教育与社会流动紧密联系的中国社会,高考被视为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对于农家学子来说尤其如此。恢复高考后,农家子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一度占据相当比重。而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领域的农村学生不断减少,不平等趋势出现增长。
“寒门难出贵子”的社会讨论背后,指向的是人们对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焦虑,以及对于“阶层固化”的担忧。在当下的语境里,“贵子”不仅仅意味着进入重点大学,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城市里立足。因此,这样的议论不局限于农家子弟群体,也不局限于是否进入高等教育,“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等名词的出现,都源于一种社会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匮乏感和无力感。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程猛的博士论文《“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正与此相关。他关注的是农家子弟进入精英大学过程中的文化生产,探究这一群体在阶层处境不利、社会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何以进入精英大学,并试图揭示他们在跨越城乡边界,突破地域、身份、阶层等结构性屏障过程中的复杂情绪与自我重塑。
近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了程猛,就城乡发展差异下的农村教育、农家子弟需要的社会支持、农村出身的代际性伤痛以及理想的社會上升通道等问题与他进行了对谈。
人:人民周刊 程:程猛
人:你认为相比于城市孩子,农家子弟缺乏的是什么?特有的又是什么?
程:这要看文化情境,也许他们原本什么都不缺乏。之所以“缺乏”,是因为到了一个新的情境。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教授家的孩子到了田间捉蚱蜢,“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乡下孩子则“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城里的孩子到了农村会发现自己的“缺乏”,他不适应那样的生活和文化情境。而农村的孩子到了城市,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会变得“缺乏”。所以说,“缺失”和“富足”都是情境性的。如果失去了情境,直接认为农村的孩子好像是有某种缺失甚至缺陷,就忽略了他们所处的生活情境对个体的独特淬炼。
人:但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所以这个情境也是必然的?
程:对,这涉及到由什么样的农村进入到什么样的城市。中国城市和城市之间差别非常大,江浙地区的农村和中西部的农村差别也非常大。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人口不能自由进入城市。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城市往往会遭遇歧视和种种限制。人总是受益也受限于他生长和熟悉的生活情境。
人:你论文里写到农家子弟所拥有的底层文化资本,让人感觉这个群体缺失的是很多外在的东西,可是他们独有的、促使他们能够进入精英大学的其实只是一些主观的情感因素。
程:有情感的因素,偏心性的因素,其实最重要的还是那种特别的生命遭遇。在不断向外求学的过程中,原先乡村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经验与一个又一个新的情境相遇、碰撞,这个过程会撞出来很多东西。心性和情感因素可以是一种动力,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化资本,但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会帮助他们,有的时候也会限制他们。所以很难说这些情感因素一定能让他们取得高学业成就,只能说这些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
人:农家子弟需要如何重建自我,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
程:融入城市的过程不是一个把自己的底色抹掉、把自己原先的东西全部抛弃掉的一个过程,这里面布满了冲突和碰撞,也有交融和并行不悖。
人:那我们换一种问法,那些已经取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农家子弟,他们具有什么特性?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程:如果以高考为标尺的话,那么我研究的这些农家子弟在学业上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至少在大学以前,他们原先的家庭经验和学校经验交汇所碰撞而生的底层文化资本是能够起作用的。他们的学业获得与他们的出身、成长体验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他们不是真的是字面意义的“读书的料”,不是天赋异禀。
但是在上了大学之后,哪些人能够继续保持比较主动的状态,能够融入到新的情境,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一帆风顺的人应该是比较少的。可能大家在某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痛苦和挣扎。那些显得比较成功的人,或者说比较能适应新的情境的人,往往是能把旧的东西和新的东西,以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平衡、结合起来的人,是把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地连接在一起的人。这样才比较有可能以更平和、更宽阔的心态面对人生,积极地吸纳各种有益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变成一个封闭、自我限制的人。
人:你刚刚也有提到这些情感因素是双刃剑,既会带来动力,同时也会感到压力、孤独、缺乏安全感等等,如何去化解这些?
程:农家子弟成长中的伤痛,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性的,源于不同社会情境剧烈的差异。要适应这种差异,对个体的身心适应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他们体验的落差,还是遭遇的歧视和排斥,都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在内心留下印记和隐痛。一些时候,你可以把这些情绪压下去,再扬些土掩起来,看起来风平浪静,一切都没有发生。但是这些东西总是会冒出来,需要一个疏解,甚至是疗愈过程。我们都需要重新面对自己的过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统合成一个连续整体,能够把不同社会情境的复杂差异以一种比较平衡的方式连接起来。他能够和各个情境里的人交往,融入到不同的世界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适和疏离感,像两栖动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