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保庆 刘丹彤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文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艺术屡遭破坏,无论是从人们的思想上还是从时代背景上,那些曾被我们视作瑰宝的文化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中华之光”,守护那抹绚丽的色彩。本文中以徽剧题材,以非遗纪《徽剧传承》为案例,旨在突破运用互联网传播和弘扬徽剧,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年代的代入感,保护和传承“中华之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文化结晶,却在时代的发展中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着实令人痛心。徽剧作为“京剧之源”是中华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是就是这么充满魅力的戏曲从曾经的万人空巷到现在无人追捧,实在遗憾。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也发生了变化,徽剧也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等的一系列问题,现下通过摄制非遗纪录片并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使之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徽剧的由来,特色,发展等回归徽剧本身,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徽剧的发扬与传承。
一、徽剧的起源与发展
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徽州发展一带,与徽州地方声腔及民间传统音乐教育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逐渐形成拨子,徽剧得到进一步发展。乾隆时期,从拔毛子中脱胎而出的吹腔与四平腔逐步合并,也就是双簧腔的形成,其又与江汉地区的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形成了与黄梅戏、鲁剧、泗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1] [2][3]
徽剧是徽州文化沉淀下来的瑰宝,这种古老的剧种犹如成材之木,其凭借不息的生命力散枝发叶,越发强盛,不仅孕育了京剧,更是发源了地方戏剧。徽剧是徽州文明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镜子,映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谱写出了华夏儿女的优秀国风。兼收并蓄,博采众腔之长是其表演中的亮点,以此来表达剧中的人物情感,用多种扮演技巧塑造舞台人物形象。自徽剧诞生以来博得了广大群众的热爱和追捧。其演出内容题材广泛,不论是历史文化题材大戏的沉稳炽烈,还是农家生活小戏的细腻都能够演绎得栩栩如生,恍若穿梭千年。特点丰富饱满的徽剧在清代中叶传播甚广,对中国古代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徽剧面临的挑战
虽然徽剧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进程下,徽剧的剧目,传承人的老龄化等等都面临巨大威胁,尤其诸如流行音乐市场等是加剧徽剧挑战的现实因素。当下,应加大在青年一代人群的着重培养,为徽剧注入新鲜血液,否则徽剧文化的流失将会给我华夏文明造成巨大遗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有责任让地方戏曲得到发扬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护地方戏曲,让地方戏曲重回大众视野。
三、徽剧影像保护研究现状
在各国都加强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大时代潮流下,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发扬的力度也不断增大。安徽省黄山市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古居民保护工程,对徽剧,目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空间提供资金支持,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让徽剧走进校园,走进广大百姓家中,培养人们的戏曲爱好,在徽剧以及地方戏剧的保护方面,党中央和地方政府从多个维度大力宣传,以寻找接力传承人,发扬徽剧文化,记录徽剧故事,拍摄有温度的纪录片等。
四、《徽剧传承》项目介绍
项目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概念的萌发。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越来越少,以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以徽剧纪录片形式,既能保留徽剧的原汁原味,又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在全国寻找喜欢徽剧,爱好徽剧的传承人,并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大众喜爱的平台进行传播来扩展徽剧的传播层次,使观众被其沉淀的千年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所吸引,延伸到对更多中国地方戏剧的喜爱和关注。
国内外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许多国家在经济快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忘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当今世界日本、韩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深入民心,这源于日本、韩国等政府的宣传教育,加强了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安徽省黄山市也在加强宣传力度,让地方戏曲——徽剧走向社会,走到百姓的心里,让传承人开展专题教育课,学校开展地方戏曲专业,这样加强了地方戏曲——徽剧的普及力度,也戏曲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里,以至于延伸到其他地方戏曲,让社会人群更加喜爱和关注地方戏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徽风皖韵进高校”系列活动,这无疑是为传统徽剧注入新鲜血液。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渴望与徽剧碰面,去探索它沉淀百年的光辉;并期待创新,期望它能够融合我们青年一代的活力,让我们有机会为徽剧的发展增添一抹色彩。
参考文献:
[1]《辞海》:徽剧,旧名“徽调”或“二簧调”,流行于安徽、江苏等省。相传系徽州腔和青阳腔于明末清初与乱弹、吹腔交流融合而成。在成长过程中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主要腔调为吹腔、高拨子和二簧,也唱西皮、高腔、昆腔。
[2]梅花奖”得主王丹红吁关注中国徽剧濒危现状.中国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0-12-19]
[3]戏曲文化:以“变”求“活”方能老树新芽.中国经济网 [引用日期2020-12-19]
基金项目:皖江学院2020年大学生研究创新基金项目(编码s202013617037)
作者簡介:指导老师:周感平,1985年7月,女,汉,安徽芜湖,硕士研究生,讲师,专业方向:美术学及动画方向、创作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41000;尹保庆,1999年4月,男,汉,安徽亳州,本科在读,专业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41000;刘丹彤,2000年5月,女,汉,安徽亳州,本科在读,专业方向:经济学,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41000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省 芜湖市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