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凯
摘要: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儿童化的呈现方式和儿童的建构体系而造成的。儿童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基本维度,语文教学应当亲近儿童、关注儿童、立足于儿童,多拣孩子趣中行,让孩子乐在自由的氛围中,乐在游戏的世界里,乐在缤纷的想象间,乐在探索研究时。
关键词:儿童;自由;游戏;想象;探索;快乐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许会有这样的困惑:无论我们如何强调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兴趣还是远远大于对语文的兴趣,我们认为很有价值、深受感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反复教授和启发,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脸茫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儿童的需要是课程发展的基本维度,语文教学应当亲近儿童、关注儿童、立足于儿童,多拣儿童趣中行,让孩子乐在自由的氛围中,乐在游戏的世界里,乐在乐在缤纷的想象间,乐在探索研究时。
一、营造自由空间
解放儿童就是要让儿童回到本来的自由中去。语文课堂上要为孩子营造自由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放任儿童,而是要在遵守一定课堂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自由和选择自由,鼓励他们讲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允许他们自由想象、联想和谈论,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实现新知构建,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有效发挥。
以下是“书”字教学的片段:
师:(出示带拼音的识字卡)这个字怎么读?
生:shū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学这个字,分组讨论,然后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样记住“书”这个字的?
(分组学习后进行交流)
小组1:这是语文书的书,一笔横折,两笔横折钩,三笔竖,四笔点,四笔写成“书”,语文书的书。
小组2:我们有书法课,我们的课程表上就有“书法”两个字,我们每天都会看课程表,所以就认识这个字了。
小组3:我叫“陈书”,这个“书”字同我的名字一样,我爸爸说,选这个字作为我的名字,就是希望我能成为一个读书人。
小组4:我们学过汉语拼音,看看汉语拼音多读几遍我就认识了。
师:我们要注意听小朋友想出的办法,选择一种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住“书”这个字。
师:举起小手,跟老师写一遍,注意在写“书”这个字时,这一点不要忘记了。哪位聪明的小朋友想出好办法记住这一点?
生1:我在看《美人鱼》这本书时,掉眼泪了,“书”字上的一点就是我掉的眼泪。
学生2:我在书上擦错字时,橡皮屑掉在了书上,“书”字上的一点就是我的橡皮屑。
学生3:每本书上都有字,这个点就代表书上的字,所以不能忘写。
在这则教学案例中,老师始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氛围,自由地畅谈和选择记忆方法,自由地开启和表述自己的想象。這样的教学不仅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积极吸纳了儿童的自身经验,更给予了儿童表现自身文化的自由度,激发和培养了创新精神。
二、搭建游戏乐园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生活,“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媒介。”儿童需要游戏,正如需要安全和食物一样,他们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除了指具体的游戏活动外,还是儿童的一种精神和状态,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游戏不等于是儿童的外部活动,更确切地说,他是儿童精神态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的标志”。语文教学应该顺从儿童的游戏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走进语文丛林,在游戏中体验出生活的韵味、语言的醇美、成长的欣然。
国标本第三册中的《小动物过冬》一课是一篇知识性较强的童话故事,文章不仅介绍了动物过冬的相关知识,更体现了互相关心的人文精神。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大胆地设置成一个游戏,老师和学生都戴上漂亮的头饰,成为森林王国中的小动物,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在互相交流过冬方式的游戏活动中展开。游戏中学生纷纷进入角色,通过交流,他们不仅轻轻松松地了解了不同动物独特的过冬方式,还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课文中提供的语言范例,更体会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和真挚的关爱。游戏中洋溢着童真、充满了童趣,相信他们也会将森林王国游戏中的获得的认知和交往方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是美丽的,活跃着童真、充满了童趣的语文课同样是精彩的。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
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嫩芽,儿童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就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中的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就能变为现实。语文课堂上要是不失时机地为孩子们创设想象机会,让他们放飞想像翅膀尽情翱翔。
一位老师在上春天一课时,问学生桃花为什么开了?有的学生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打个哈欠,开了。”有的学生说:“桃花有耳朵,想听我们小朋友唱歌,所以开了。”有的说:“桃花想看看有没有人折它,小朋友是不是文明,所以开了。”……书生们众说纷纭,老师最后大加赞赏说:“桃花看到小朋友那么聪明,仰起脸,笑了。”多么绚丽而又奇特的想象!多么精妙而又诗意的评价!放飞想象的翅膀,童心方能尽情展现,创造方可自由迸发。
四、引领探究之旅
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探索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儿童就是科学家”。语文课堂也应顺应儿童乐于探究的天性,创设探究机会,引领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形成感悟、享受快乐。
《梅兰芳学艺》一课的教学中,体会梅兰芳学艺的刻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以探究活动代替了空洞的说教,事先制作了鸽子教具,课堂上让学生先紧盯静止的鸽子,再注视飞翔的鸽子,随后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感觉眼睛非常酸,有的说觉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还有的说一直这样做感觉非常枯燥……特定情境中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梅兰芳练眼神之“苦”有了真切的体验。
探究即学习,关注探究过程,指导探究方法,鼓励大胆尝试,孩子们定能乐在其中,收益无穷。
如果说教育是一片花园,那么用快乐之水浇灌的花朵,不仅愉悦着人们的眼睛,而且会沁入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心怀儿童,多拣儿童乐处行,带着快乐出发,去收获一个个快乐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人教网》:《提高教师素养,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作者:裴曙辉).
[2]《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作者:朱瑛).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