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再思考

2021-10-18 19:32方志新王树粤李世宏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认同

方志新 王树粤 李世宏

摘    要: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应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与层面来理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使命。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困窘以及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使命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在诸如“一带一路”、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以及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等一系列举措的助推下,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已出现了有利的新局面。由此,提出了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三段论”。只有寻找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相同的文化,才是中国武术从浅层次“走出去”直到深层次“融进去”的关键。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跨文化传播,更是武术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方式。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武术“融进去”并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要在相同文化的基础上,将已经传播开的中国武术文化“做实”“做深”才是形成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进去”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在受众中得到青睐并形成文化认同及渐进性地“融进去”。这无疑是中国武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行路径,更是在通过中国武术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掌控中华文化诠释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武术文化;文化认同;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 852          學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hinese culture“going global” is Chinas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t is imperative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of the times of“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from the height and level of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sort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Wushu from“going global” to “going to heart” and the era mission of Chinese Wushu“ going global”. It is believed that a favorable new situation has emerged in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under the impetus of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ushu becoming an official competition sport in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broad at present. The“three stages”of  “going global”of Chinese Wushu is thus put forward. Only by finding the common culture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s the key for Chinese Wushu to“go global”from the shallow level to the deep level.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is not only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representativ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way of exporting Wushu cultural products. How to integrate the“going global”of Chinese Wushu into the audiences daily life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the “going to heart”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make the spread of Chinese Wushu culture“solid” and “deep” is the foundation of forming 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common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remise of  “going global”Chinese Wushu. On this basis, the“going global” of Chinese Wushu is favored by the audience, forms its cultural identity and gradually “goes to heart”. This is undoubtedly a feasible path for Chinese Wushu to 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how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the key to control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Chinese Wushu.

Keywords:Chinese cultur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Wushu;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ushu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going global

中国武术“走出去”不仅在于武术技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要对武术文化进行“柔性传播”,构建武术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武术融媒体产品,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等在武术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1]。例如,通过电影或短视频展示“中国功夫”。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也是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重要载体”[2]。中国武术逐步形成了一套覆盖全球并且设有不同水平等级的武术赛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国已经达到140余个,相关武术组织与武术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例如:美东国术联谊会、中国—东盟武术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武术大会、欧洲国际中华武术节等。2020年,中国武术部分拳种被列入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同时,中国政府也为中国武术“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3]《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同样提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4]。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更为中国武术搭建了新的“走出去”的平台。

中国学术界也对中国武术“走出去”进行了广泛而持久的讨论。对于近些年中国武术“走出去”所面临的困境,蔡月飞 等[5]认为,中国武术国际推广中遭遇的文化误读等困境仍然是制约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主要因素。冉学东 等[6]认为,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强化“文化意识”、具有“世界意识”、高扬“创新意识”、恪守“标准意识”。还有学者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各自的见解,例如:邱丕相 等[7]提出了四大方略;王国志 等[8]构建了“政府推动、民间配合、贸易主导”的武术发展模式;于文谦 等[9]提出了四大保障。在中国武术发展道路的探索中,一些学者对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武术“走出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10-11],认为民心相通是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重要基础。胡凯等[12]、丁传伟等[2]以孔子学院为载体对中国武术“以点带面”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论证。此外,闫民[13]提出,应正确处理武术标准化与学校武术、大众武术、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塑造武术“走出去”的时代形象。金涛 等[14]认为,应充分使用互联网推动武术国际推广。总之,一些中国学者已经对中国武术的“走出去”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通过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分为3个阶段:“走出去”—“传播开”—“融进去”,即“三段论”。“走出去”是指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第一阶段,在多年实践中,中国武术“走出去”已取得一定进展,“走出去”的核心内涵是中国武术进入国际体坛,在国际社会得到普及,使世界各地人民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参与武术运动。所谓“传播开”是指受众普遍对中国武术文化及武术的价值理念能够理解,也就是中国武术“走出去”从武术技艺展示逐步到武术文化内涵的呈现。虽然目前中国武术在技术层面的“走出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同步传播。与此同时,中国武术的“融进去”则直接体现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目标上,即“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与当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15],也就是中国武术从认识论意义上的 “走出去”躍升到价值理念上的“走出去”[16]。目前,中国武术已经“走出去”,但是却难以“融进去”,已成为当前中国武术亟需突破的瓶颈。

因此,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目标,不仅要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在内,更要树立中国武术新形象、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将中国武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增进了解,从而在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中国武术“走出去”的现状作为研究切入点,查找中国武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走出去”的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中国武术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困窘

从文化传播层面来看,国际上对中国武术的认识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层面[17]。从中国武术的传播效果而言,一些中国学者认为,目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传播的中国武术不能完整地展现中国武术的全部文化底蕴,同时对于武术文化解读的偏颇是传播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6]。甚至有些学者直接将问题的矛头指向了武术文化,认为“深层次或价值观层面的问题依然是困扰中国武术‘走出去的难题”[18],因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冲突致使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效果“浅”“慢”“难”[19]。

虽然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武术“走出去”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在肯定中国武术“走出去”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国武术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没有深入人心——难以“传播开”和“融进去”。例如,我国为增进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在国际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在国外开设孔子学院,传播武术文化。例如,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自2015年建立以来,在中国武术推广方面形成了特色,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余场,并形成了学术交流互访机制,拓展了孔子学院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了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了武术跨文化传播途径,但是仍存在注重武术技术传授而忽视武术文化熏陶的问题[20]。这些问题说明中国武术的“走出去”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武术文化的“走出去”。因此,如何使中国武术从技术层面“走出去”转向武术文化的“走出去”,这将是中国武术“传播开”与“融进去”的关键步骤。正如凌云[21]所言,中华文化如何从走向世界转变为深层次地融入世界,是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这也是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武术“走出去”再次成为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

2   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使命

2.1  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要求

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文化强国战略,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格局”为时代背景的,其重点在于: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价值诠释认同[22]。简言之,就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构建起中华文化叙事话语体系。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有力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格局中,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要跨越不同地域和消除不同语种造成的沟通障碍,以文化共通性为基础进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要解决存在于中国武术“走出去”过程中的问题,应站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高度与层面来理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要求。虽然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学术界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要求的认识与理解仍存在分歧,但是,“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依旧是中华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的典范,因此,只有明确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要求,才能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使命。

2.2  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新任务

基于以上对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时代要求的分析,中国武术的“走出去”是指弘扬中国武术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其不仅是指进行武术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也是指中国武术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道德风尚的时代使命[14],在当下,中国武术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武术“好故事”、树立中国武术新形象的时代重任。但是,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从方式上来看,忽视了通过民间文化交流方式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武术“好故事”、展现中国武术新形象的润物细无声的柔性表达。中国武术“走出去”应从局部到整体地推进,并且不能否认中国武术“走出去”发挥的积极的外交作用,因此,在由我国政府主导助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同时,要强化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文化交流功能,消除受众因文化冲突而对中国武术产生的消极情绪。要以中华武术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基础,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中国武术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走出去”的模式。当前,在诸如“一带一路”倡议、武术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以及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等一系列措施的助推下,中国武术“走出去”已经出现了有利的新局面,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需要转变思想,从文化交流、精神文明建设等多角度不断推动中国武术“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只有促进中国武术“走实”“走深”,才有助于中国武术传播开和融进去。

3   循序渐进:中国武术“走出去”的“三段論”

中国武术“走出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包括:“走出去”“传播开”“融进去”3个阶段。“走出去”是中国武术“传播开”“融进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中国武术的“走出去”不能只将关注点聚焦于“走出去”的广度上,更多的还要兼顾“传播开”的效果,关注“融进去”的结果。中国武术“走出去”要建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融入结果,由此才能实现由表及里、由广度到深度的发展,从而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国际推广方式。

3.1  中国武术从“走出去”到逐渐深入地“传播开”

中国武术“走出去”是指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与普及,重点强调跨越中国武术原已普及的国家或地区,而“传播开”则是中国武术在未推广的国家或地区由点到面地逐步普及,从而筑牢发展的根基,是指受众对“走出去”的中国武术的内容和形式的接受。从传播学理论视角而言,中国武术“走出去”要立足于传播者的角度,而“传播开”则要从受众角度而言。例如,河南卫视开设的《武林风》节目自2004年开播以来,其就将“展现中国力量、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节目理念和宗旨。自2007年起,《武林风》节目组前往日本参加比赛,在此次首度走出国门之后,每年《武林风》节目组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比赛或活动。2008年,《武林风——少林功夫拉美行》节目在智利、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古巴、墨西哥等国家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武林风》节目组走进美国拉斯维加斯,登上世界搏击最高殿堂,内华达州政府更是将11月10日设立为“拉斯维加斯武林风日”,通过以搏击为主要内容的电视节目将中华武术“留”在了美国。这一现象的实质是武术文化完成了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传播者和受众形成了具有共同的文化符号意义空间。共同的文化符号意义空间意味着“传播者”和“受众”必须对文化符号意义能够正确理解,否则文化传播过程就不成立,或者传而不通,或者导致误解[23]。这就意味着中国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将自身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进行文化交流与互动为目的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互通的符号进行编码。然而,从受众角度而言,并不是 “你说我听”“你演我观”,实际上是一些国外受众在主观世界理解了中国武术文化符号含义以及形成了文化认同。但是,文化差异是制约中国武术“走出去”后“传播开”的主要阻障,因此,通过武术文化交流来消除文化冲突将是中国武术“走出去”后“传播开”的重要前提[24]。只有消除了制约不同文化形成相同性的隔阂和误解,才能使武术受众对其接收到的中国武术文化符号形成共识,才能促进中国武术真正地“传播开”和“融进去”。

从以往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历程来看,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多是以向受众进行武术文化“灌输式”的传播,过度聚焦于武术文化元素的普适性,忽视了不同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化的特殊性。在此过程中,中国武术“走出去”或多或少地存在无的放矢的情形。同时,又由于中国武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忽略了受众的主观感受,缺乏从受众本位角度的思考,从而造成一些武术文化作品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中国武术本身是一个能够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通的载体,中国武术“走出去”并不只是要实现单一的即时传播效果,而是要深入到受众的体育活动中,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在“传播开”的过程中,不能过度迎合某些受众的偏好,而忽视对中国武术蕴含的中华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解读与传播。中国武术 一直拥有大量的武术爱好者,但是如何使异国的受众认识与认同中国武术文化,才是“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也是中国武术国际推广在某种程度受阻的关键原因。如果说中国武术“走出去”是译介性的传播,那么“传播开”则是一个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在价值观方面形成一定的共识。基于此,“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传播开”不能局限于单向传播的思维模式,应该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受众的风俗习惯及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消除不同文化在武术文化传播中形成的隔阂和误解。在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找到“传播开”的文化契合点,是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武术文化求同存异的过程。文化契合点能够消除不同文化造成的隔阂和误解,而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会导致寻找不同文化的契合点的难度增大。但是,有学者[25]认为,相对于小范围的受众,文化传播需要有针对性;而对于更广范围的受众,文化传播要寻找其“最大公约数”。從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广度到“融进去”的深度而言,正需要知己知彼、精准施策,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再深入挖掘中国武术文化中的价值要素,增强中国武术“走出去”的文化吸引力与感召力,这才是中国武术“传播开”的关键环节。

解决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广武术的文化契合点的问题,关键在于传播主体传播的武术文化内涵在变与不变之间的转换。中国武术在国际推广过程中要将武术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改善传播效果。这对于解决“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将相同文化“传播开”的问题以及掌握中国武术文化在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上的变与不变的转换尤为重要。中国武术包括的拳种数量繁多、各成风格,但是,“走出去”的拳种蕴含的文化内涵势必是不能变的,而多种传播方式的组合以及受众的定位则是可变的。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受众的特点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武术“走出去”在形式上的变化要适应当地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并且要根据这些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精准施策来传播中国武术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做到精准施策则是不变的。因此,只有寻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文化,才是中国武术从表层“走出去”到“传播开”的关键。

3.2  中国武术从“传播开”到最终的“融进去”

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已经不仅是中华文化代表性元素的跨文化传播,更是武术文化作品的一种出口贸易途径。中国武术“走出去”“传播开”“融进去”实际上是一个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武术故事、树立中国武术新形象的渐进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走出去”的中国武术的“融进去”已经超越武术技术推广所具有的功能,而且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记[26],例如:其中的“精气神”学说就是中国武术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27]。不仅如此,“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进去”也可以称之为是中国武术的“自我之文化”与“他国之文化”融合的最终结果,这也是树立中国武术新形象的一种方式。

“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从“传播开”到深层地“融进去”是增进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桥梁”,是树立中国武术新形象的重要一环。所谓“融进去”是指“走出去”的中国武术所表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价值观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因此,中国武术“融进去”不能仅对武术技术动作进行译介性传播,应该将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与受众进行文化涵义连接,“融进去”的不能仅是一些武术套路,还应包括这些武术套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此,要以中国武术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切入点,面向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受众传播武术文化,促进其对中国武术形成文化认同。

“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在“融进去”的过程中,应该能使受众认识武术的本质特征,以及能通过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及武术的身体动作符号来表达个人意志[13]。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中国武术的新形象。放眼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美国的橄榄球、英国的板球,等等。这可以说是这些国家的体育文化符号,并广为人知。而对于中国武术而言,其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项目,更是中华民族的财富[28]。中国可以通过武术向世界诠释中华文化 [29],从而由中国武术文化展现出中国文化软实力。

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传播开”并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武术深层“融进去”且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武术技术动作的传播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受众淡化,但是文化认同则会深入到受众的思想中,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武术的入乡随俗。例如,可通过国际武联举办的武术比赛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使中国武术融入到受众的日常体育消费中。因此,传播中国武术文化、增强中国武术的国际认可度,有利于“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进去”。其次,在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如何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入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和人民日常生活中,是“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从“传播开”到深层次的“融进去”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通过中华文化“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来增进了解、促进中华文化融入世界,这是不同国家之间建立经贸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30]。有人类学家将这一过程称为“文化融入”,有社会学家将此称为“社会化”[31]3-4。对于“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要“融进去”而言,就是指中国武术要融入到当地人的文化圈层中,这是中国武术“传播开”的最佳状态。例如,可以根据与中国建交国家举办的国际性武术比赛使中国武术在举办地受众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并通过武术冠军人物广告来形成“冠军效应”。当然,在举行中国武术比赛的同时不可忽视比赛项目之间的差异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受众的差异,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同点,有针对性地促进“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传播开”,从而形成文化认同。此外,还可以通过在国外设立的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孔子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武术培训,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的“走出去”,形成中华文化传播的“武术模式”,使中国武术从文化表象呈现向文化内涵传播转变[31]32。唯有如此,“走出去”的中国武术才能“融进去”,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生存空间。因此,“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要在相同文化的基础上,将“传播开”做实、做深才能形成文化认同,这也是“走出去”的中国武术“融进去”的重要前提。

4   結束语

在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背景下,中国武术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武术故事、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使命。“走出去”的中国武术不能仅停留在武术技术表层的单向传播上,更要注重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由表层的“走出去”逐渐到“传播开”。在此基础上,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在受众中得到青睐和形成文化认同,从而使中国武术从“传播开”渐进性地发展到深层次的“融进去”。这无疑是中国武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行路径,更是传播中华文化和掌控武术文化诠释话语权的关键所在。正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中国武术从“走出去”直到“融进去”的过程,通过“三段论”使“走出去”的中国武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体育总局武术中心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函[EB/OL]. (2020-03-20)[2020-08-20]. http://www.wushu.com.cn/#/inform/informDetail?id=743.

[2]  丁传伟,张宁,梅汉超. 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以孔子学院武术项目巡演为例[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5):421.

[3]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2017-01-25)[2020-03-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

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21)[2020-03-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7-

12/21/content_5249241.htm.

[5]  蔡月飞. 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文化困境与理念转换[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34.

[6]  冉学东,王岗. 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 体育科学,2012,32(1):71.

[7]  邱丕相,曾天雪,刘树军. 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4):50.

[8]  王国志,张宗豪. 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6):61.

[9]  于文谦,戴红磊. 中国武术对外推广的战略思考[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77.

[10]  解乒乒,史帅杰,丁保玉. “一带一路”战略下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机遇与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17(6):1.

[11]  李凤梅,孟涛,杨凯利. “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武术“走出去”的路径探索[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6):737.

[12]  胡凯,王燕. 武术的海外传播实证研究——以武术在美国孔子学院的传播为例[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36.

[13]  闫民. 武术“走出去”的形象定位及哲学反思[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62.

[14]  金涛,李臣. 互联网时代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审视与思考[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4):139.

[15]  黄晓曦,苏宏元. 中国文化走出去:评估指标构建与提升路径探析[J]. 学习论坛,2020(1):72.

[16]  汪信砚. 中国文化走出去:意涵、目的和路径[J]. 江淮论坛,2020(3):5.

[17]  王岗,刘帅兵. 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3.

[18]  董刚,金玉柱.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理念迭代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4):364.

[19]  陆小黑,吴杰. “一带一路”: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武术发展的空间非正义[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6):540.

[20]  李刚,倪光睿. “一带一路”倡议下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41(3):72.

[21]  凌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到“走进去”之间搭一座“艺术之桥”[N]. 中国艺术报,2019-08-28(8).

[22]  田海平. 中华文化“走出去”与中国价值观的道德诠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5):1.

[23]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5,16.

[24]刘仲华.交流互鉴,亚洲文明谱新篇[N].人民日报,2019-05-15(6).

[25]  张颐武. 文化沟通从易于理解开始[N]. 人民政协报,2019-12-16(9).

[26]  解乒乒,丁保玉,吴文峰,等. 武术文化国际传播多元模式的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0):65.

[27]  杨明哲,殷晓克. 新时代开启中国武术文化传播新征程[J]. 新闻爱好者,2019(11):91.

[28]  王树粤.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武术的发展[J]. 武术研究,2019,4(3):15.

[29]  郭玉成,李守培. 体育强国视域下的武术发展方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54.

[30]  张志洲. 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因、问题与对策[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2.

[31]  祖晓梅. 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20-09-15

第一作者简介:方志新(197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E-mail:34305642@qq.com。

通信作者简介:李世宏(1971—),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E-mail:13801113696@126.com。

作者单位:1.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876;2.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00;  3.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3. Harbin Sport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8, China.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认同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