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锋 谢晶 张青 梁建国 孙晓琳 杨大章
【摘要】基于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创新人才培养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上海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生科创项目开展工作现状及指导科创项目的经历,对大学生科创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结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大學生科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 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学科竞赛
【基金项目】2020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能源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A1-2005-20-300349)。
【中图分类号】TK-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108-02
大学生科创项目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科创项目是教育主管部门或者高校为本科生设立的项目,旨在为学有余力、善于钻研且对科研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挑战自我的平台[1]。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科创项目一直受到上海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大量科创项目的顺利实施,激发了学生投身科研的激情,加深了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自主执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科研的魅力,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科创项目覆盖面是有限的,无法实现每个人都是项目负责人。大学生科创项目如何有限实施,有效与专业教育融合真正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能源动力类专业科创项目实施现状及研究团队对项目指导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解析了科创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以期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解析
多年来,大学生科创项目一直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并在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卓有成效。通过对 2012—202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动力类的大学生科创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部分老师参与度不高
对科创项目指导老师分析发现,有的教授、副教授连续多年指导科创项目,而有的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科创项目的指导。分析原因如下:一是教师工作繁忙,对科创项目关注度不够高。有的教授、副教授的工作重心在重大项目申报、高水平论文撰写、企业合作以及重大会议方面,科创项目的经费是有限的,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支撑[2]。二是对指导教师的奖励不足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指导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方面的付出是巨大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性会受到挫败。三是学校科创的名额是有限的。项目指标是非常有限的,还不能实现20%的项目负责人的覆盖率。
(二)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科创项目脱节
部分同学有很高的科创热情,天马行空的想法无法与专业相结合,即使申请了相关的项目,也无法顺利推进下去。第一种情况是选题与本专业相关性很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前两年没有接触到专业课老师,所以选题选择的是为他们的授课的工程学院老师的项目和曾经授课的食品科学老师的项目[3]。而选题后缺乏后续的指导,或者与本专业不相关,也很难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持续进行下去。第二种情况是学生自己的创意好,实施难。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科创项目,创意非常好,可实施性具有比较大的难度,一般老师也不愿意或者不熟悉,所以无法实时具体指导,项目很难有成果,更加难以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
(三)存在“重申请轻实施”现象
即使是选择了与专业有关的科创项目,也存在学生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科创投入精力无法满足的问题。参加科创项目的学生存在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及认真程度不同等因素,部分项目出现了“重申请轻实施”的现象。
部分与科研项目,专业联系紧密但是难度大的科创项目,学生申请后推进的压力大。大多数是老师拟定课题,在科创项目方案制定中尚未系统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现状,科创项目开展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度不高,造成了有的项目难度大、不易完成等现状,使得学生信心不足、压力较大,甚至失去了对科研的热爱,以专业知识指导科研活动、以科研活动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双向互动模式尚未形成。
(四)对学生系统的培养有待提升
科创项目中,本科生有研究生作为指导的,会出现本科生只是具体试验方案的执行者和操作者,缺乏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和系统化培养训练,通过科创项目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标未能实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结合从2010—2020年指导科创项目中的探索与思考,提出如下建议与措施。
(一)健全管理制度,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增加对指导教师的奖励规定,完善奖励机制,对指导大学生科创项目取得科研成果、完成质量好的教师进行奖励;将科创项目成果纳入指导教师年终科研考核及有关科研奖励的范围内,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此激发教师的热情、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对科创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成果登记等实现“学生申报—指导老师审核—学院审核—学校审核”等多级管理模式下的在线管理,实现过程监控和成果管理,让每一分钱花出去都有收获。对学生的创新项目结题或者推进项目中的成果给予创新学分认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证书,提高学生的热情[4]。
(二)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手段。所谓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是在入学后就让学生心里面明白,自己将来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围绕专业可以做什么样的毕业论文。一个高质量的科创项目,从方案设计、具体实施、数据分析和成果總结都需要教师大量的辛勤付出。可以说,指导教师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经费付出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教给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解决科研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对科研成果进行分析凝练,最终通过系统培养和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在面对新的课题和研究任务时,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可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不错的效果。同时,由于科创项目的开展过程涉及了问题提出、研究方法建立、数据分析等多个环节,在具体操作上,建议结合专业的特色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并进行针对性引导,将科创项目与课程知识体系相结合,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相结合。
(三)做好底层施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培养
1.早宣传,早接触、早了解、早动手,早培养
组织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解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实践条件,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互动机制培养对科研的热爱并寻求感兴趣的方向。
2.科创项目与专业有机结合
科创项目的研究内容与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在科研探索中体验乐趣,并建立专业使命感和专业成就感。
3.科创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
科创成果参与学科竞赛的申报。竞赛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学生在竞赛中可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竞赛展示能力。
4.科创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通过文献查阅能力、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软件学习和科创能力培养以及成果总结几个方面完成科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最终通过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科创项目的升华凝练。
5.过程监控
定期进行科创的小组会议,营造科创氛围,分阶段完成科创任务。
三、培养实例
结合2020年国家级科创项目指导经历,以课题实例展示以科创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思路。
(一)早培养
2017年3月份开始与有意向开展科创项目的30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邀请他们进入实验室学习软件和基础操作技能,督促学生尽快融入科研实验室。在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学习的同时进行文献查阅和文献翻译以及文献综述的指导。分小组进行科创项目的指导,培育后申请了2019年的大学生科创项目,其中4项被立为上海市级项目。
(二)综合能力培养,成果凝练与总结
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指导学生总结科研成果。共申请了8项专利和15项软件著作权,获批了4项专利和15项软件著作权,相应的科研成果参与了中国制冷空调竞赛,并且获得了二等和三等奖。4名项目负责人在2020年毕业论文答辩中成绩均为优秀。
四、结语
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人才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可以有效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展开,再与专业教育融合,为学科竞赛服务中得到最大的效能发挥。
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4]。期待让更多的本科生从科创项目中得到锻炼,综合能力和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蔡瑞,王周利,岳田利,袁亚宏,秦华,严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科创项目实施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1-5.
[2]齐勋,秦晓晔,徐杉,宋岩.基于大学生科创项目提高中医药科技成果及转化途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05):836-838.
[3]王洪才,汤建.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10-116.
[4]甘万洋,田全喜.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12):135-137.
作者简介:
王金锋(1976年10月-),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食品冷冻冷藏技术。
谢晶(1968年5月-),女,汉族,浙江省嵊州市人,博士研究生,教授/院长,研究方向:制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