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强 孙娜
东阿县人民医院,山东 东阿 252201
牙齿缺损是口腔科常见修复治疗患者类型,致病因素类型多样,牙体损伤、牙周组织疾病、龋病等均可导致牙体缺损情况的发生,牙体缺损发生后除可明显影响患者口腔咀嚼、语言等功能外,还可在牙冠、牙体缺损后受牙菌斑、咬合等因素影响,加剧牙体缺损进展,故及时的牙体修复对于患者口腔健康及口腔功能维护均有积极意义,但不同牙体修复方案所得修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1]。因此,为对比分析种植修复及残根保存修复治疗牙齿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患者满意度影响差异,特设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详述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口腔科接诊牙齿缺损患者共75例为研究对象,取患者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研究时间段为2018年1月-2020年4月。
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区间24~58岁,平均(41.05±4.29)岁;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区间25~57岁,平均(41.08±4.3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单牙牙体缺损者;患者均在接受治疗后自愿接受预后随访,提供研究资料。排除标准:先天性牙列缺失者;多颗牙体严重缺损者。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残根保存修复治疗:即在予以患者口腔局部麻醉后,进行根管制备处理,根管处理中需尽可能保留牙根组织,根管制备完成后置入金属桩并进行光固化固定处理,制作蜡模。其后进行口腔取模后制作修复牙冠,制作完毕后进行试戴、调整,待确认牙冠修复效果无误后,粘结修复牙冠。
观察组接受种植修复治疗:即在进行口腔局部麻醉后,于缺损牙体部位做牙槽切口,分离牙体两侧粘骨膜瓣后,暴露粘骨膜下骨骼组织后,定位及制备种植窝,其后经牙床种植前处理后,衔接种植牙及制备牙床部位,种植12周后接受牙冠修复及咬合调整。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不同牙齿缺损修复治疗后患者口腔功能恢复及治疗效果差异。
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牙体修复后,口腔功能复常,无牙体修复不良反应出现;有效:患者牙体修复后,口腔功能尚可,存在轻微牙体修复并发症,经就医处理后缓解或自愈,口腔功能无影响;无效:患者牙体修复后,口腔功能无明显改善或不适感明显,预后期间存在修复体脱落、移位等严重并发症。
口腔功能评价包括咀嚼、语言、咬合功能及舒适性四项,各项分值均为0~50分,得分结果与各项口腔功能呈正比例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结果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口腔功能对比 观察组牙齿缺损修复三月后口腔咀嚼、语言、咬合及舒适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口腔功能对比
2.2修复有效率及并发症率对比 观察组3月内修复有效率为100.00%,6月内修复有效率为97.37%,修复6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修复有效率及并发症率对比(n,%)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牙齿缺损修复三月后口腔咀嚼、语言、咬合及舒适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月内修复有效率为100.00%,6月内修复有效率为97.37%,修复6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种植修复及残根保存治疗修复治疗均是目前牙齿缺损主要修复治疗方式,均可在牙体修复后起到对患者口腔功能的多方面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显著。在实际治疗实施中残根保存治疗的实施虽可有效保留牙根,促进牙体上部残缺组织的修复,但残留牙根健康情况对于预后恢复情况具有较多影响,故在治疗预后期间易导致较多预后问题的出现,限制修复效果;而在种植修复治疗实施中,牙体修复种植牙形态较真牙存在一致性,故在修复治疗后,牙齿功能修复效果较好,且不存在残留牙根隐患,故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相对较好[2-3]。
综上所述,牙齿缺损修复治疗中采用种植修复法近远期治疗效果及口腔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常规残根保留治疗,可酌情选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