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升,刘忠玲,张志江,韦婧婧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白银 7309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早期实现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是救治关键[1]。AIS 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溶栓及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尽管当前AIS救治手段已经相对成熟,然而国内AIS 的急诊救治形势依然严峻[2]。无论是传统的静脉取栓或以支架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均具有严格时间窗限制,摆在医疗从业者面前的问题是,患者能否及时到达有治疗能力的医院,到达后又会否因院内延误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3]。受群众脑卒中防治意识薄弱、医务人员卒中救治观念落后、交通等多因素影响,大量AIS 患者错失治疗良机而致残或死亡[4]。如何提升AIS 患者救治成功率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自2019 年来,我院联合区域内7 家医疗机构,构建了本区域内AIS 中心网络,本研究对该中心网络建立以来收治的AIS 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AIS 中心网络建立对提升AIS 患者救治水平的效果,报道如下。
收集脑卒中中心网络运行前后在区域内综合卒中中心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救网络运行前共纳入280 例患者,年龄38~88岁,平均(68.15±7.12)岁,急救网络运行后共纳入340例患者,年龄40~85岁,平均(69.12±8.23)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关于AIS 的诊断标准。②有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指征。③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意见书。
排除标准:①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禁忌证。②发病时间不明,发病至溶栓时间可能超过4.5h。③有颅内出血既往史者。④合并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者,⑤合并恶性肿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以我院高级卒中中心为卒中区域救治网络体系牵头单位,作为高级卒中中心,联合周边7 家医院共同构建该区域的卒中急救网络,卒中中心给各级分中心提供绿色通道建设工具、配备移动式平板电脑,建立卒中远程协作微信群,卒中中心在该微信平台上全天24h 相应院间网络会诊,对分中心开展静脉溶栓进行指导,若发病时间不明可能需进行血管内治疗,则紧急协商院间转运,将患者尽快转运至我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脑卒中中心网络基本操作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就诊时对其溶栓及血管内治疗指征进行评估。对于有静脉溶栓适应证的患者,直接在分中心就地溶栓治疗,若分中心尚未开展溶栓技术或需进行血管内治疗,则将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上传至微信群,卒中中心专家及高年资医师开展远程会诊,决定是否进行转运,若需转运,卒中中心则开启绿色通道,包括临床医师直接接诊(随我院救护车接诊并转运患者)或院内急诊(分中心救护车转运者)、神经介入治疗医师立即进入溶栓室或导管室开机等候,专人代办入院,患者经急诊科由专科医师立即接诊评估,临床医师全程陪同,进行溶栓治疗或直接进入导管室或补充必要影像学检查后进入导管室进行血管内治疗。
(1)收集网络平台运行前1 年及建设后1 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进行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人数。
(2)收集脑卒中中心网络运行前后高级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对比两组DNT、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90d 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总分42 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6])、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对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评分≤2 分为神经功能良好[7]、出血转化率(脑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灶内或脑部其他区域出血的比例)等指标进行对比。
脑卒中中心网络运行后,高级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率均较运行前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网络平台运行前后静脉溶栓率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率[n(%)]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前循环梗死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运行后,综合卒中中心静脉溶栓DNT 缩短,溶栓后NIHSS 评分降低,溶栓90d后神经功能良好率升高,出血转化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网络运行前后综合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患者资料对比[,n(%)]
表2 网络运行前后综合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患者资料对比[,n(%)]
AIS 发生后,缺血时间与脑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尽早实现血管再通,恢复再灌注是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DNT 越短,患者获益越大[8-10]。而群众对缺血性卒中早期识别认知度低、院前救治能力不足及院内延误是导致患者救治延迟及错过溶栓时间窗的主要因素[11]。受地区经济发展因素制约,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在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脑卒中防治形势十分严峻[12-14]。相关研究称,我国AIS 患者中仅有21.5%能在发病3h 内去到急诊科,而具有静脉溶栓指征者不足13%,进行了静脉溶栓的患者不足2.5%[15]。我国首个脑卒中一体化急救系统于2016 年在北京启动,其纳入京津冀地区58家医疗单位共同构建了“京津冀一体化脑卒中急救系统”,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化脑卒中救治模式指明方向[16-17]。
以高级卒中中心牵头,联合邻近基层医院,建立起局域性的脑卒中急救网,构成医联体,实现院间联动,有利于提升区域内脑卒中的救治能力。2019 年本院联合我市周围7 家医疗单位,共同建立了本市脑卒中中心网络,对区域内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并制定一套识别、分诊、转运、救治流程,克服了既往分级诊疗模式中“转诊”和“联动”脱节问题。脑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与运行,提升了本区域AIS 救治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中心网络运行后,综合卒中中心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率均较运行前显著提升,而运行后静脉溶栓患者DNT 时间也较运行前显著缩短,随之带来的是患者溶栓后NIHSS 评分、出血转化率的降低及神经功能良好率的上升,提示脑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及诊治流程的优化有效减少了院前与院内延误,缩短了DNT,改善了静脉溶栓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区域性脑卒中中心网络的建设对提升区域内AIS 救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