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爽
[摘 要]通过对 “探究光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的装置进行改进,能准确地将数目相等的鼠妇(或黄粉虫)放置到明暗两种环境的中央,让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同时也能减少实验操作中对鼠妇(或黄粉虫)的惊扰,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关键词]鼠妇;黄粉虫;实验装置;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9-0095-02
“探究光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 是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中建议的探究内容。因为实验动物容易获得,实验装置简单,实验结果明显,所以是广大教师用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内容。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实验操作上的问题,因此尝试进行了实验装置的改进。
一、使用教材实验装置遇到的问题
在本课中,教材以鼠妇为例说明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实验装置是由铁盘、纸板、玻璃板、湿土等组成的(如图1)。实验时,要在装置的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静置2分钟后开始记录明亮处和阴暗处鼠妇的数目。
教学中,笔者发现要往装置的明暗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难以实现。因为在将鼠妇放入铁盘的时候,它们会受到惊扰,进而向四周逃散,在盖上纸板和玻璃板之前,它们已经四散到铁盘的各个位置,无法保证在明暗两侧中央各放入数量相等的鼠妇。如果在明暗两侧放入的鼠妇数量不相等,该实验就有两个变量,从对照实验有且只能有一个变量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实验缺乏严谨性。而如果要将散开的鼠妇(徒手或利用工具)抓回原来的位置,使明暗两侧的鼠妇数量相等,不但非常不方便,还可能会对实验动物造成更大的惊扰,甚至伤害,实验误差也将大大增加。另外,该实验中使用的玻璃板容易破碎,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及使用步骤
1.实验装置的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由铁盘(或塑料盒、纸盒)、2个去掉底的一次性纸杯、创新设计的面板三部分组成(如图2)。创新设计的面板取代了原实验装置中盖在铁盘上的玻璃板和纸板,设计方案如图3所示,设计思路是:减小实验操作中的动作幅度,在避免对实验动物造成过度惊扰的同时,又能准确地将实验动物放置到明暗两侧的中央。制作方法是:在一块略大于铁盘面积的硬纸板上开一扇窗,粘上透明塑料板,使得透光部分与不透光部分面积相等。在透光部分和不透光部分的中央开一个比纸杯底部面积略大的圆孔,在两侧的圆孔上方分别粘上可以遮住圆孔的小透明塑料板和纸板。在面板的背面边缘粘上纸板加高一些,使得面板可以扣在铁盘上固定好。其制作材料采用回收的包装盒(包括纸板和透明塑料板),既易得又环保。制作过程简单又有趣,可以作为劳动教育课外兴趣小组的手工活动课程的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进实验装置的使用步骤
(1)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滤纸(可用两三层厨房用纸代替),用喷壶喷洒少量的水,使滤纸潮湿(不可太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此处用潮湿的滤纸代替湿土,可解决湿土不容易铺平整、鼠妇容易钻入土中等问题,且操作更加方便)
(2)将制作好的面板盖在铁盘上,将去掉底部的纸杯放置于面板的两个圆孔中,使其与底部的铁盘贴合。
(3)在两个纸杯中分别放入5只鼠妇,静置一段时间,等待鼠妇平静后将纸杯拿开,立即盖上圆孔上面的方形纸板和透明塑料板,观察并记录鼠妇的活动情况。
该实验装置同样可用于“探究光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因为黄粉虫比较喜欢干燥的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在铁盘底部铺上干燥的滤纸。
3. 改进实验装置的优点
能准确地将数目相等的鼠妇放置到明暗两种环境的中央,实验过程更加严谨,实验结果更加可信,实验操作更加容易,操作时动作的幅度更小,从而减少对实验动物的惊扰,减小了实验误差,用塑料透明板替代玻璃板,实验安全性更高。
三、使用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教学建议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教材所示的材料用具,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发现问题:“鼠妇到处跑,不能停留在实验要求的位置,怎么办?”这时候,教师要把问题抛回给学生:“为什么鼠妇会到处跑?”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鼠妇受到惊吓会乱跑”的结论。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想到什么办法让它们停留在装置两侧的中央?”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实验方案或提出更高效的实验操作方法。
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再展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该装置做好实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操作的方法:借助去掉底部的纸杯将鼠妇通过面板上的圆孔加入到铁盘上,并让它们在纸杯圈定的范围内安静一段时间,使它们适应新的环境,然后轻轻拿走纸杯,立即盖上盖子,让鼠妇自由活动,观察并记录鼠妇的活动。
四、使用改进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利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做“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和“探究光對黄粉虫分布的影响”的实验,两者都在同一个实验室、同样光照下进行。实验小组等待鼠妇(或黄粉虫)平静后,将纸杯拿开,从第2分钟开始记录鼠妇(或黄粉虫)的数量,然后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或黄粉虫)的数目,共记录10次。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笔者发现相比使用原实验装置,此实验中实验动物的活动情况较为平静。表1和表3分别为两个实验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数据,表2和表4是以班级为单位统计的各实验小组第10次数据及其平均值。该数据与使用原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的数据(其他研究者所发表的)相比,离散程度更低,由此可以看出使用改进的实验装置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可靠。该实验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不管是鼠妇,还是黄粉虫出现在阴暗处的机会都多于出现在明亮处,说明光会影响鼠妇或黄粉虫的分布。而通过两个实验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相比黄粉虫,鼠妇出现在阴暗处的数目更多,说明鼠妇比黄粉虫对光刺激的敏感度更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秀红,朱丹.关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教学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6(12):35-37.
[2] 戚智河,罗伟萍.“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的改进[J].生物学通报,2018(11):47-49.
[3] 王娣英.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实验探究[C].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2014:789-798.
[4] 林慧.“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系列探究活动实例阐述[J].生物学教学,2013(8):67-69.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