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常玮
所谓易地扶贫搬迁,指的是将那些因生存地资源匮乏或资源开发困难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至拥有更好就业环境的地区进行生活,从地域根本上改善或改变这些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1)研究变量的选择
本文研究变量的选择,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基础上,以“易地扶贫”“易地搬迁”“农户意愿”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搜索出相关文献多达300余篇。郭建宇在农业产业扶贫效果分析——以山西省为对象,认为文化水平对易地搬迁的影响巨大; 宋玲在新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中论证了家庭人口数量对农户易地搬迁的影响; 王世明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本路径中指出收入水平最能够影响易地搬迁的意愿;代正光则在重庆市丰都县文汇村贫困现状调查与思考中讨论了文化水平对易地搬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的阅读与钻研,结合对镇巴县部分农户的实际访谈,以及自己对于农民进城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总结归纳了研究变量共计11项,具体如下:首先,是个体特征方面的变量,包括:农户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情况、婚姻状况;其次,是家庭方面的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承包土地数量;此外,还有社区特征的变量,如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城镇经济发展水平。
(2)研究假设
以上问卷中各个指标的选取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反应镇巴县农户易地搬迁意愿的真实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建立了一下理论假设,并根据问卷调查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假设1:农民进城的意愿不仅受到个体本身的影响,而且还需要受到家庭原因以及社区的影响。
问题一:设计问题如下:你的家中是否有承包土地?得到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承包土地情况
根据上表所反馈的结果,对三组受访者分别进行“是否选择进城”的问题调查,得到结果如表2。
表2 进城意愿
据以上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如下:农民进城意愿,是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是否承包土地),并且这种意愿随着家庭影响的深度(如承包土地数量)而随之发生变化。
假设2:年龄小、文化程度高、掌握一定技术、未婚、家庭人均年收入高、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少、与城镇的距离近的农户,其进城意愿更加强烈。
问题二:你的文化水平是?得到调查结果如表3。
表3 农户文化水平状况
据上表中所反馈的结果,对五组受访者分别进行“是否会选择进城”的问题调查,得到结果如表4。
表4 进城意愿
据以上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如下:农民进城的意愿,会受到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文化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假设3: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无技术特长、已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少、与城镇的距离远、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农户,其进城意愿较为平淡,更加趋向于留守在农村。
通过以上分析,初步总结出了影响农民进城意愿的相关因素,为能够确定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还需要通过分析计算的方法,来最终确定。
需要通过数字化计算的方式对以上11个指标进行计算与推导,首先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赋值,使其具备计算基础。各变量的具体赋值和设定。(见表5)
表4 进城意愿
将上文中所列举的10项因素与“是否愿意进城”的问题整合,制作一份关于农民进城意愿的调查问卷,对镇巴县农户进行实地的走访和问卷的发放。共发放413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问卷的比例为93.2%。
通过对镇巴县居民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数据:镇巴县愿意搬迁的农户占比为72.8%,其中,已经搬迁了的居民,对目前的生活满意的占83.4%,而留守农村的居民对目前生活情况满意的占98.26%。
(1)模型选择与数据计算
根据变量无纲话处理的结果,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有无迁移意愿(S)作为因变量,为了生存(A1)...等自变量全部引入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方程形成模型1.在此基础上,采用wald向后统计法,将进入和删除标准设为的0.05和0.10,依次将显著水平不符合保留要求的自变量逐一删除,直到所有变量都在既定水平上统计显著为止,最终得到回归模型。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pi=P(yi =1|x1i,x2i,…,xki)为在给定系列自变量x1i,x2i,…,xki的值时的事件发生概率,i为农民编号;βk 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k为影响因素编号;n为影响这一概率的因素个数;Xki是自变量,为第i个样本农民的第k种影响因素;σ为回归截距。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我们将是否愿意搬迁进城(S)作为因变量,将以上设定条件(即A1-A10)等作为自变量代入公式,最终得到回归模型,具体表示为:
通过以上分析,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未婚、家庭人口数越少、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家庭承包土地数量越少及离城镇距离越近的居民,就越倾向于接受易地搬迁,反之亦然;而这6个因素对于农民进城意愿的影响是最大的,而性别、年龄、技术以及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农民搬迁意愿并无实际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农民文化程度(A3)系数为正,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易地搬迁进城生活的意愿越强烈,反之,则更希望能够留守在农村。这种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青年学生进入城市的大学或高职类院校学习,对于城市生活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生活方式更适应,所以倾向于去往城市发展;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则多半祖辈生活在农村地区,没有进城生活经历,对于城市生活不了解以及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使他们不愿意搬迁。
调查显示,婚姻状况(A5)的系数为负,这则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未婚农民的进城意愿更加的强烈,而已婚农民则倾向于留守农村。这是典型的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拥有家庭的农民所能够承受的变化程度变小,进城对他们来说不止是简单的工作和生活地点的变迁,还要考虑生活成本提高及对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
调查显示,家庭人口系数(A6)为正,这就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人口越多的,进城意愿更加强烈。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农村父母出于对子女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考量,希望自己的子女们能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但是由于调查中,将农村家庭成年后代婚后另算家庭,使得调查结果中大都是三口之家,这就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存在了一定的干扰。因此,家庭人口数对农民进城意愿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调查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A7)的系数为正,这说明收入水平越高,进城意愿就越强,反之亦然。从一般逻辑的角度上来说,在农村地区收入高的家庭更愿意去城市地区生活,这是符合逻辑的;而收入低的家庭,不愿意去城市生活,根本原因在于城市的高消费负担,担心无法承受高消费而拒绝进城。
调查显示,家庭承包土地数量系数(A8)为负,说明土地越多的农民越倾向于在农村生活,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农民自古以来以食为天、以田为财的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中,土地就意味着财富、立身之本、意味着拥有美好的未来,拥有较多承包土地的人,往往不愿意放弃这种已有的“天然优势”,而承包土地少的人则不具备这种所谓的“立身之本”,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其他出路。
调查显示,与城镇距离系数(A9)为正,说明离城镇越近,越向往进城,反之亦然。这一点与受教育情况的影响类似,离城镇越近,去城镇的机会就越多,到城镇的频率也就越高,因此能够更方便地接受城镇生活的各种信息,更了解到城市生活的优势与便利,因此倾向性更强;相反距离越远,则这种了解的机会和程度越低,对于城市的不了解,使其并不愿意去往城市生活。
针对以上分析,需要采取针对化的办法和措施,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提升农户们的知识水平。教育问题是农村扶贫的又一大问题,当地教育相关政府部门应牵起头,调整好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进行改善和提高。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以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充实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实现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城乡范围的优化配置。其次对于农村学生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和帮扶计划,跟踪培养。教育是百年大计,越早抓起,越早见效,扶贫先扶智,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农民们的知识水平。对于城乡之间的交通问题要予以重视,在本文的调查结果中,距离城市远近也是影响其是否愿意搬迁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设施,大力加强城乡交通建设,为其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和选择,这需要城市相关政府部门给以合理科学优质的规划,从而将城乡之间的“相对距离”大大缩短,进而提高农户搬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