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敏,赵雪云*,樊会霞,闫 芬
(1.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石家庄 050024)
继2015 年国务院颁布 “双一流”建设方案之后,教育部又于2017 年发布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1]。“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有进有出、动态调整[2]。这对非 “双一流”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来说,是重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批 “双一流”建设,全国每所高校都提前准备、积极应对,认真填报“双一流”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数据[3],希望通过以评促建,切实加强建设成效[4]。特别是对非 “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来说,正好借此契机,选择合适的对标馆,分析对标馆支撑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学习并追随、找差并看齐,发现自己的短板、进而找到突破口,以推动本馆创新发展,并更好地支撑本校 “双一流”建设,是本文研究起因之一。
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2 所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5],师范类高校仅有两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占比4.8%。在首批95 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师范类高校有7 所(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占比7.4%。两者所占比例都不大,这显示了国内师范类高校在 “双一流”建设中的任务还很艰巨,但同时也表明师范类高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本文研究起因之二。
所谓 “对标”,就是对比标杆找差距,也称作标杆。对标来源于企业管理,就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等,通过与行业内或行业外的标杆企业作比较,学习、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从而改善自身不足,追赶或超越标杆企业,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6]。通常可以分为内部对标、行业对标、竞争性对标和特殊性对标4 种类型[7]。
对标管理,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 年首创,在欧美流行后,在亚太也得到迅猛发展。在中国,2005 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开展对标管理工作,将对标管理理念引入绩效管理。现今,不仅是企业,连医院、政府、大学也开始发现对标管理的价值,并越来越多地采用对标方法进行管理和提升[8]。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很多高校引入对标管理理念。例如:中山大学对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提出可比办学指标 “再倍增”计划[9]。郑州大学“聚焦一流,对标一流”,组织学工干部分4 个调研小组赴国内一流大学深入调研和学习[10]。
图书馆领域引入对标管理理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 年代。当时欧美国家图书馆引入对标管理,他们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组织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归架对标管理、威斯康辛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标杆分析,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从2000 年开始,荷兰有13 所大学图书馆实施对标管理项目,从资源建设、学习空间量、咨询台、到访人数等多个方面对参加馆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学习最佳实践来提升自我绩效[11]。
对标分析作为竞争情报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国内图书馆界的应用研究集中在3 方面:一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利用对标分析的案例。蔡屏以昆士兰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对高校图书馆实施对标管理进行研究,介绍了该馆1995 年以新南威尔士大学图书馆为对标馆,针对编目进行的对标管理项目流程,并从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实施内容、认识误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2]。二是探索图书馆采用对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邓艳明在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找准标杆、分析流程、设计指标3 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对标管理思路和方法[13]。三是将对标分析法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流程或服务实践。黄丹俞以南通大学图书馆为例,就信息素养教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进行了对标研究,提出了该馆的改进目标和实施方案[11]。
综上所述,对标分析在国内外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为本文奠定了研究基础。在 “双一流”动态调整背景下,普通高校图书馆更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定标、赶超,并通过比较使普通馆客观认识到自我的现实状况和在 “双一流”建设中所处的位置,从而通过学习,激发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对标分析方法应用于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提升上,对促进实践发展意义深远。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标目的十分明确——对标一流,整体性提高本馆支撑学科建设的服务能力。因此,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对标研究的一般流程,确定了本馆此次对标研究的6 个步骤:成立对标项目小组→进行前期调研与准备→确定对标研究对象→选择对标测量指标→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制定与实施提升策略,并将按照以上6 个步骤进行规划,按步实施。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对标项目小组,成员由主管领导、部门主任、学科馆员、信息素养培训教师组成,负责实施本次的对标项目。对标项目小组前期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调研计划,并通过文献研究、网络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和获取研究信息。
选取对标馆的基本原则有两点:①行业性。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用对标理论中的行业对标,所谓行业对标,就是把对标管理的项目与国内按通用标准划分的行业(如高等教育)中最优秀的单位的相对应项目进行对比与评价。其本质是同行业中相关,但又非直接的竞争对手[14]。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定位是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对标馆的选取便定位在师范类“双一流”高校图书馆。②地域性。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处地理区域在河北省,对标馆的选取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内,便于学习交流和资源共建共享。综合上述两点原则,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自己所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域特点,选取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唯一一所师范类 “双一流”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对标馆。
本次对标分析,以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空间、技术、人员五大核心要素为基础,形成此次对标的指标体系,主要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服务、空间与设施、技术支撑、人员这五大类进行对标瞄准,五大类扩展形成23 个指标进行准确评估和定标(表1)。
表1 师范类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pporting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in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ies
此次数据收集以网络调研法为主,辅以文献研读、微信等社交平台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主要是访问对标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研读 “本馆概况、组织机构、部门职责、电子资源、学科服务、科研服务”等栏目以及微信公众号推文,获取相关研究内容;收集时间为2019 年1—12 月,获得的数据比较客观和详细。对标瞄准的数据指标项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数据准确。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出表2~6 五份表格,与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现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清晰地反映出各项指标的实际状况。
4.2.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情况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更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信息保障[15]。无论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还是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都十分重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但根据对标结果来看,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纸质资源、中外文数据库、古籍及民国文献资源的馆藏数量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均存在着较大差距(表2)。
表2 文献资源建设情况Table 2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以2019 年两馆文献资源购置费和当年新增纸质文献量为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年度文献资源购置费的多少,是造成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在3 900万元左右[16],当年新增纸质文献量为81 180 册;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仅有1 094 万元,当年新增纸质文献量为39 240 册。文献购置费的多与少,必然会体现在馆藏文献资源的总藏量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如表2中所显示的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较大差距。不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也在想方设法拓宽文献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广泛搜集、整理、推荐和利用开放获取资源,来弥补经费短缺问题。
4.2.2 读者服务情况
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图书馆的根本要求[17]。本次调研围绕读者服务最基本的3 项工作借阅服务、科研支持服务和信息素养教育展开对标分析(表3)。
表3 读者服务情况Table 3 Reader services
(1)借阅服务。借阅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最基础性工作,对标分析之后发现两馆差距不大,两馆均能有效开展图书借还、续借和预约;借阅设备均启用RFID 自助借还机。两馆的差别在于“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归类不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把它当做基础性工作,归在借阅服务里,有五大传递系统;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把此项工作归在学科服务里,有三大系统。虽然归类不同,但两馆都开展了此项服务。
(2)科研支持服务。科研支持服务是 “双一流”发展战略部署之后,各高校图书馆蓬勃开展起来的创新型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通过科研支持服务,可以助力高校跻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行列[18]。从科研支持服务内容、资源与工具支持两方面进行对标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内容广泛而深入,资源与评价工具种类全面而且数量较多,其科研支持服务已经形成体系,可以为学校的人才引进和学科规划提供决策分析数据。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是短板,服务内容简单,尚未开展科研产出统计分析、科技查新查引等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支持服务;资源与评价工具少且单一。
(3)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基本任务[19]。从培训系列和培训内容对标结果显示,两家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均开展得较好,均针对不同层次用户,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养培训服务[20]。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微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专家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专家讲座,始于1990 年,每年举办10 余期,邀请国内外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主讲,讲座内容包含学科前沿、科技尖端及社会热点等[21];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专家讲座,始于2013 年,每年不定期举办,邀请的是校内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相比对标馆而言,在学科领域影响力方面略有逊色。
4.2.3 空间与设施情况
随着 “双一流”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空间与设施不仅仅是典藏文献、借阅文献的物理空间和设备,更是读者实现知识学习、检索信息、研讨交流的创新场所[22]。对标结果显示,两馆的空间与设施各有特点,差距不大(表4)。两馆都对各自的馆舍空间进行再造,引进了有助于读者学习体验的先进设施,如多媒体学习中心、影视放映厅等;引进了新的管理系统,如研究间和座位预约系统。微小差距在于无线网络,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全部覆盖,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局部覆盖。
表4 空间与设施情况Table 4 Space and facilities
4.2.4 技术支撑情况
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发展的利器[23]。虽然两馆都注重新技术工具在图书馆的应用,注重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24],但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技术力量更强大,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差距就体现在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不能自主研发业务平台(表5)。
表5 技术情况Table 5 Technical situation
4.2.5 人员情况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和促进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次调研选取了人力资源结构中在编总人数、年龄、学历、职称4 个主要方面作为二级指标进行对标分析(表6)。①在编总人数两馆相差不多,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只少10 人,对整体工作不会有太大影响。②年龄方面有一些差别,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15~34 岁为青年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青年馆员人数及占比远高于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年馆员两馆持平;老年馆员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高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③学历方面的差距比较大,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骨干力量是硕士,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骨干力量是本科;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博士人数及占比,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比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高一些。④职称方面差别不大,中级和副高级职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略高于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这也符合两馆的在编总人数及年龄特点;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初级和正高职称略高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人员偏于老化,高学历人数要比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少很多。人才差距是阻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深度的重要因素。
表6 人员情况Table 6 Personnel situation
结合以上一、二级指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对标馆的工作有不同、有差距,也各有所长,也清晰地看出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最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文献购置费和馆藏文献总量相对较少、科研支持服务欠缺深度和广度、缺少高层次人才等3方面。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所属高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经费、软硬件设施、师生科研能力及所在城市文化等方面都与对标馆存在着差距,这些都是明确自我定位的考量因素。因此,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借鉴对标馆最佳实践,针对本馆差距,制定了 “扬己长、补短板、能实施、可持续”的融合发展及提升策略。
目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购置费只有学校拨款一条来源途径,除了向学校申请追加经费购买文献资源以外,本馆还积极筹谋,从开源获取社会资源方面下功夫。①主动向校友访求图书。中山大学程焕文教授曾讲 “去找那些大学者,他们倾全力积累研究资料,很专深,很全面,捐给图书馆就是一个专藏或者特藏[23]”。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就曾按照这种思路,访求并收藏了著名校友中科院院士郝柏林先生、《诗经》 研究大家夏传才教授捐赠的宝贵资料,作为专藏组建了 “学者文化空间”。②依托京津冀一体化,主动寻求资源共建共享。京津冀资源共享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河北大学,3 所大学于2015年签署《京津冀信息服务协调创新共同体合作协议》[25],实现3 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互通共享。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借鉴上述3 馆的做法,正主动寻求京津冀可以合作的图书馆,来实现馆际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③继续加大开放获取资源的搜集、整理与推荐。④借鉴国外大学图书馆经费来源方法,积极争取校友、社会名流的捐赠或者各种基金的赞助。
“有为才有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确定了 “以优质服务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发展定位,把做好科研支持服务作为重点,从拓展科研支持服务的广度做起,逐步走向深度服务。
造成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短板的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源及分析评价工具;二是没有学科数据分析团队。有鉴于此,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调整了科研支持服务思路,采取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并举等方式,逐步深入开展科研支持服务工作。①自力更生,依托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读推广、资源评价、数据服务3 个创新工作组,利用现有资源和分析工具、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基本分析。比如,阅读推广组根据流通数据,分析撰写的《2019 读者阅读行为》,呈送给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为本科生培养计划提供参考;资源评价组所做 《2019 年河北师大图书馆资源分析报告》,从馆藏结构、入藏新书比例、馆藏-借阅符合度等多维度分析,为合理购置文献资源提供依据;数据服务组撰写的 《2019 河北师大科研数据》,利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对本校教师2019 年发文情况进行统计,呈送给学校领导和发展规划处,使学校决策者对教师们的科研情况有直接了解。②借助外力,委托数据库商对本校科研数据做全面画像。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只购买了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没有购买InCites、ESI、JCR 等资源与分析评价工具,不能对本校科研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对标、预测、学科竞争力等多维文献计量和情报挖掘。为此,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不定期委托科睿唯安公司对本校科研数据做全面统计,特别是对进入ESI 前1%的学科进行详细分析、研判,并为优势学科提供发文方面的指导和建议。调整后的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正逐步融入学校教学和科研,辅助学科规划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说 “人才是第一资源[26]”。图书馆专业人才更是推动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在综合分析在职馆员年龄、学历、学科背景、自我发展需求、事业发展需要等因素之后,制定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1)校招引进。从2015 年起,每年校招1~2 名硕士学历毕业生入职,学科背景主要为计算机、图书情报、理学等相关专业,加强技术和数据分析力量。从2020 年起,提高了学历要求,校招或引进1~2 名博士学历人员,增强科研支持服务力量。
(2)继续教育。在引进人才同时,加大馆员在职进修、教育培训,鼓励考取在职博士。对于考取在职博士的馆员给予报销学费、保留岗位脱产学习、读博期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物质奖励等措施。
(3)项目驱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曾以项目组形式参加学校国家级重大课题 “近千年来畿辅文化形态与文学研究”“明清正定府历史文化研究”和河北省智库 “长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数据平台建设。每个项目组由5 人组成,组长由正高职称或博士学历馆员担任,4 名组员由与项目相关专业馆员和技术馆员组成。以项目驱动来培训馆员,有针对性、实用性、内在需求性、学用结合性等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培养方法。
(4)科研要求。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正高职称和35 岁以下青年馆员在科研方面有硬性要求。以3 年为一个研究周期,研究馆员必须完成科研要求的任意2项:①主持或为主要参与人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 项;或主持厅级课题1 项。②独立或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图情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 篇。③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及以上奖项1 项。青年馆员则必须完成至少1 项科研要求。科研的硬性要求,不断促进着馆员们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在创新中找寻科研切入点,提高了馆员工作和科研能力,是一种扎扎实实的人才培养方法。
(5)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调动馆员自我提升的主动性。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完善的岗位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级别专业技术岗位,制定不同的岗位考核标准。如研究馆员四级岗位,需要完成5 项专业技术工作、2 项科研要求、3 项创新服务。3 年为一个考核周期,不合格的将会被降低岗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还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奖励主要体现在科研获奖等方面;精神奖励则是对工作突出的馆员优先评选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或者给予标兵示范岗等荣誉称号,让馆员在踏实工作中获得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立足于岗位需求和馆员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使人才用得着、留得住,有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中国 “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基调,高校图书馆也不例外。但通过对标研究发现,与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相比,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底子薄,在支撑学科建设中尚存在文献购置费和馆藏文献总量相对较少、科研支持服务欠缺深度、缺少高层次人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无法回避的困难。因此,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根据对标研究结果组织实施改进和提升策略,逐步缩小差距、弥补短板、迎头赶上,这对推动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引用对标研究方法,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对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资源、空间、服务、技术、人员五大核心要素进行对标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其创新点在于:一是研究方法创新。在此之前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也曾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参加培训会议等方式借鉴、学习其它优秀馆的实践,但缺少标准化的流程和步骤,实施效果不理想。本次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引用了对标研究理论,标杆瞄准数据客观、翔实,研究步骤系统、完整,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支撑学科建设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创新。本次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对标目的明确,即学习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整体性提高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能力。因此,根据对标研究结果所揭示的短板和差距,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逐步实施的改进、完善和提升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较为理想,对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虽然本次对标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掌握程度的限制,本次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标馆的选取数量单一、二级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尚未构建实施结果的评价体系等。未来项目实施中应尝试将对标指标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方案实施过程中也应建立起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对标指标,进一步对改进和提升策略进行发展和完善,不断推动师范类普通高校图书馆支撑学科建设的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升[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