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龙,张玉伦,薛 慧,孙 强,陈 伟,曾勇庆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鼎泰牧业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300)
母猪分娩产程即从分娩出第一头仔猪开始,直至胎衣全部排出所需的时间。产活仔间隔是指母猪产出两头活仔的时间间隔,一般用产程除以产活仔数得到的平均值表示。通常,母猪的产程约3~4 h,产仔间隔为10~20 min[1]。然而,当前集约化饲养条件下,母猪长期在限位栏内饲养,活动空间小,缺乏运动,导致分娩时产程普遍偏长,且死胎数较多。有研究表明,因产程过长而导致的死胎数占死胎总数的八至九成[2]。另有研究发现,产程在5 h内,窝均死胎数仅为(0.4±0.8)头,而超过5 h,窝均死胎数高达(1.5±1.8)头,且断奶后复配返情率高[3]。此外,分娩产程过长会消耗大量的体能,产生过量乳酸,不利于母猪的产后恢复;助产不及时、操作不正确,也会对母猪的子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母猪的再繁殖性能。影响母猪产程和产活仔间隔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胎次、环境温度、饲养管理等。生产中解决好母猪产程过长的问题,可以降低初生仔猪的死亡率,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母猪产程及产仔间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规模化猪场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山东鼎泰牧业有限公司原种猪场为试验地点,收集整理该场2014—2018年所记录的美系长白、大白和杜洛克猪的繁殖记录,剔除数据不全或明显有误的数据,共得到11 188窝有效繁殖记录,其中,长白猪2 203窝、大白猪7 464窝、杜洛克猪1 521窝。
1.2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收集的性状主要是母猪分娩产程、产活仔间隔和死胎数,分娩产程的测定是从分娩出第一头仔猪至胎衣全部排出所需的时间(min),产活仔间隔测定是母猪产出两头活仔的平均时间间隔(min)。
将整理好的有效数据按照品种、胎次、分娩季节3个因素水平进行分组,其中,分娩季节以正常季节划分,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利用SAS软件GLM过程对以上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通过Duncan氏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
2.1 品种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
不同品种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见表1。结果表明,品种因素对母猪产程及产活仔间隔有显著影响(P<0.05),平均产程是长白猪最长(270.06 min),杜洛克猪最短(242.61 min),长白猪显著高于大白猪和杜洛克猪(P<0.05),大白猪与杜洛克猪间差异不显著(P>0.05)。产活仔间隔是杜洛克猪最长(23.99 min),大白猪最短(21.59 min),3个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窝均死胎数是长白猪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
表1 不同品种母猪的产程、产活仔间隔及死胎数最小二乘均数(LSM)
2.2 胎次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
不同品种不同胎次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见表2。结果表明,长白、大白、杜洛克3个品种母猪产程、产活仔间隔及窝均死胎数随胎次增加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差异显著(P<0.05),1胎母猪的产程最短,随着胎次的增加,产程逐渐延长,6胎及以上组最长。3个品种6胎及以上的母猪产活仔间隔最长,分别为23.23 min、23.59 min和26.02 min。窝均死胎数随着产仔胎次增加而增多,随着产程延长,窝均死胎数也相应增加。
表2 不同胎次母猪的产程、产活仔间隔及死胎数最小二乘均数(LSM)
2.3 分娩季节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
分娩季节对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影响见表3。结果表明,长白、大白、杜洛克3个品种母猪产程、产活仔间隔及窝均死胎数随分娩季节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差异显著(P<0.05),3个品种母猪冬季的产程最长,分别为276.45 min、259.44 min和255.95 min,均显著高于春季的产程时间;此外,3个品种母猪夏季产活仔间隔最长,分别为23.16 min、22.53 min和24.97 min,产活仔间隔长白和大白母猪是春季最短、杜洛克母猪是秋季最短。窝均死胎数是夏季较多,冬季相对较少。
表3 不同分娩季节母猪的产程、产活仔间隔及死胎数最小二乘均数(LSM)
3.1 影响母猪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因素分析
品种是影响产程和产活仔间隔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猪种间表现为我国地方猪种的产程较引进猪种短1~2 h[4];吴同山等[5]研究显示,蓝塘猪的产程为152.16 min,大花白猪为165.65 min,而同场的大白猪产程高达194.9 min;曾检华等[6]研究陆川猪的平均产程为214.29 min,平均产仔间隔为16.09 min。不同品种猪的产仔数不同,产程长短略有变化,叶丽锦[7]的研究表明,随着产仔数的增加,母猪的产程逐渐延长;严静等[8]研究结果显示,大白猪产程为4.12 h,较长白和杜洛克猪长。本研究结果表明,长白猪的产程最长,显著高于大白和杜洛克猪,与品种的产仔数有较大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胎次的增加,产程和产活仔间隔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且死胎数也逐渐上升。一方面胎次越高产仔数越多,产程越长;另一方面,高胎次的母猪经过长时间高强度的利用,机体功能逐渐衰退,分娩时肌肉收缩力不足,往往会增加死胎数[9]。通常,后备母猪如果初配日龄及体重过小,则初产母猪的产程较长,原因是初产母猪生殖器官发育不充分,产道狭窄,子宫及腹部肌肉的收缩力小,导致产程和产仔间隔较长,且容易引发难产;而胎次过高的母猪产程也较长,8胎以上的母猪产程可达10 h以上[2]。
分娩季节对产程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变化对猪造成不同程度冷热应激有关。环境气温高一方面会降低母猪的采食量,影响胎儿的发育;另一方面,母猪分娩时会产生大量热能,为散发体内多余热量,呼吸作用增强,能量消耗加剧,因此在分娩后期往往会出现产力不足,产仔间隔延长,仔猪在母体滞留的时间延长,使得死胎数上升。孟庆利等[10]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对产程及产仔间隔的影响发现,长白、大白和杜洛克猪冬季产程及产仔间隔最长。本研究结果表明,3个品种母猪冬季的产程时间最长,而夏季产活仔间隔最长、死胎数较多,这可能与不同猪场的饲养管理条件不同有关。
3.2 缩短母猪产程及产活仔间隔的措施
母猪产程长短与饲养管理水平有关,在妊娠中后期一般会适当降低饲粮的能量水平,使母猪在分娩时保持正常的体况。能量水平过高,母猪体况偏肥,会导致分娩时收缩力不足,同时胎儿偏大,产程时间长;而营养水平不足,又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长期在限位栏内饲养妊娠母猪,其活动范围狭小,运动量不足,导致产力不足,产程偏长。此外,母猪繁殖性疾病、不合理使用催产药物以及分娩时受到外界刺激(如惊吓),也会增加母猪分娩的产程及产活仔间隔。
因此,制定合理的饲喂方案,适时调整饲喂量或饲粮能量水平,使母猪在分娩时保持良好的体况及背膘厚度。背膘厚适中的母猪,产活仔数和初生窝重均高于背膘较薄和较厚的母猪[11]。张志伟等[12]研究认为,母猪分娩前背膘厚保持在17~21 mm,其繁殖性能最好。由于胎次超过6胎的母猪产程长、死胎数多,肢蹄及生殖疾病多,因此为了缩短母猪产程、提高繁殖性能,猪场要结合生产目标,制定合理的淘汰计划,淘汰胎次过高、产仔性能差的母猪,适当增加群体内3、4胎母猪的比例,及时补充后备和初产母猪的数量,避免初配日龄过小。此外,为了避免冬季和夏季的冷热应激对母猪分娩的不利影响,规模化猪场应尽量配置猪舍环境温度控制设施,冬季注意防寒保温,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分娩舍应保持环境的安静,减少对待产母猪的惊扰。
现代养猪生产中为了控制分娩,常常会使用催产药物,如氯前列烯醇、缩宫素等。但催产药物使用不当,不仅会导致母猪子宫强烈收缩,胎儿脐带过早断裂,延长产程,死胎数增加,同时也会对母猪再繁殖性能产生影响。对于产程或产活仔间隔时间较长的母猪,应尽量选择物理助产,如按摩乳腺、按压腹部等。对于初产母猪、子宫颈口未开张、胎位不正等情况禁止使用催产药物[1]。罗晗等[13]在母猪妊娠后期添加适量复合功能性添加剂,分娩产程显著降低。通过饲喂一定量微生态制剂,可改善母猪肠道微生物环境,减少便秘,一定程度上降低母猪难产的概率。产后在饲喂时添加葡萄糖,也有利于母猪及时补充能量及机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品种、胎次、分娩季节因素对美系种猪的产程和产活仔间隔均有显著影响,平均产程是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产活仔间隔则是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各品种均表现为随胎次的增加,母猪产程、产活仔间隔及窝均死胎数随之增加;各品种母猪冬季的产程最长,夏季产活仔间隔最长,窝均死胎数是夏季较多、冬季相对较少。养猪生产中应及时淘汰低产高胎次母猪,保持合理胎次结构;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注重冬季和夏季猪舍环境温度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