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彦会
摘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精神支柱,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重要的任务。由于对传统优秀文化宣传力度不大,导致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模糊。想要提升我国国民全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旨在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099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岁月的长河中反复洗礼,禁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为全中华人民民族的文化精神支柱。通过初中语文课堂对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学习,让初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古代优秀的文言文,从中了解当代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古人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闪光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探讨。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课堂兴趣,更要求教师学会结合当下的科技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积累语文知识,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现状
学生们的认知感和归属感模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提高语文素养,以及开发文化智力水平,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水平。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因素,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民族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接触甚少,被电子产品占据了许多的课外时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先前社会的探讨,以及社会生活的揭露,更是数千万年来,人们智慧的总结,通过古代诗篇诗词,文言文所凝练的语言,呈现出了当代人民的生活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激起学生的历史认知,以及肩负传承历史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所以,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的,应该认知清楚,肩负责任,传承下去。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學的措施
2.1加强背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在古诗的学习中学习古诗意境,背诵古诗诗句。
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古文时,体会作者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对当时政治的抱负,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引导,朗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的情感。学习古文时应按照流程,首先分析文言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所传达的感情基调。以及“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等句子,对于景色的描写,最后总结全文,让学生描述作者当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及豁达的胸襟,爱护人民,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内涵,学习才能充满探索性,充满兴趣。
2.2开展传统文化探究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好课下时间,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才能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充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这些古诗词,传承了古人对待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学生可从中感受到古人与家人团聚的渴望,与此同时,了解当代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同样可举办中秋节相关活动互相写诗,作画,为家人购置月饼,提升语文学习的实践趣味性,传承中秋节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
2.3打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充分教授中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才能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在打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同时,也可以加深课外阅读的引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拓展课后文化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比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片段,主要是对刘姥姥这一人物进行生动有趣的描写,反映出了当代背景以及贾府上下兴盛衰败的现象,不只是描绘出了贾府的特征,更是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暖,让学生感受到四大名著的文学底蕴,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以及文章的深度。同时,对于写作方面,也有帮助。通过文章中的描写,对写作中人物的定位更加明确,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至今都要求各位教育者积极探究高效的,适应当代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古诗篇文言文等形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教育意义。有利于初中学生语文教育的提升,有利于构建完整综合性的语文教学体系,为之后的教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轶惠.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王晓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