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丽铧
摘要: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主题图,主题图的色彩和趣味性深受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识图后,自己去想象、分析,使大脑更加的活跃。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会让学生们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识图提问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识图提问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4-441
前言
伴随新课改的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的学习中,数学是一项要求准确率、思维集中的学科,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数学中逐渐的增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而且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
一、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特点
(一)具有趣味性
小学数学主题图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境设置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通过识图可以了解图中的信息,并且主题图的色彩一般比较丰富,营造的环境也比较的愉悦,学生通过主题图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具有思想教育性
小学数学主题图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主题图的观察可以明白一些道理和知识,例如一年级下册第3页的看图说话,以公交车为例,图中一些乘客从前门上车,一些乘客从后门下车,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前门上,后门下的文明礼仪,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具有合作交流性
小学数学主题图很多都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话被动为主动,开拓学生思维,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对于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主题图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数学信息
目前低年级小学数学主题图中,文字占得比重较少,要求学生要根据图中的内容真确的归纳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寻找学生信息。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第40页原来有多少个桃?在课上问学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时,有的同学说看到了两个小猴子、一棵长满桃子的桃树、地上一筐桃子、蓝蓝的天空等等,学生们说的热火朝天,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技巧,例如一般低年级主题图的数学信息比较的醒目,文字中也会涉及相关的信息,大多数字呈现,因此学生在看主题图时,要将主题图和文字相结合,准确的寻找数学信息,从而能够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回答和提问。
(二)对数学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主题图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有规律的归纳和总结,这样掌握的数学信息才会比较的完整,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中,有的信息对于解题和提问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重点的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心,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對学生能力的积累。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师的授课中要不段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时进行讲解,回答道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一年级下册58页试一试中,文字信息有王大爷养着35只白兔,20只灰兔,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也要积极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能力,一些学生提出白兔和灰兔一共多少只?有的学生提出白兔比灰兔多多少只?有的学生提出灰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在得到正确提问后,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知识进行延伸,在生活中你可以提出哪些类似的数学问题呢,这时同学们会进行思考,例如班里学生一共多少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多多人等等数学的问题,会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不断地积累,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
想要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对主题图和信息进行观察和分析,学会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里用一年级下册的第61页提问题并解答进行举例,图中信息鞋子35元,外套60元,裤子20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有的同学提出买一双鞋子和外套一共要花多少钱?有的同学提出100元可以买那些物品?有的同学提出花50元可以买一双鞋子和裤子还剩多少钱?最后提问明显是不合理的提问,因此对于提出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确定问题是否合理,从而达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总结
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不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认真的观察相主题图、分析主题图的数学信息,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进行数学提问,并且举一反三,掌握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高霏云. 读图时代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主题图有效性教学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7.
[2]秦丽娜.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放大数学教学效应——刍议主题图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