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

2021-10-16 17:11:00杨小军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5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学习习惯小学语文

杨小军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的大脑中所存储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乡村小学的学生因为地域的差别,虽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广泛,但眼界却比较狭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好语文,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有规划地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习性并长久地扎根在学生的心灵和行动上。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194

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習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语文科目是基础,成为养成学生良好习性的关键科目。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通过教育培养自身的良好习惯,乡村小学本身有教育资源短缺的弊端,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乡村学生只有在幼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并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才能形成一个固定的轨道,哪怕年龄在增长,但总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

一、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进行课前预习时,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这个过程中他们产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他们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正式开始时,学生也能带着问题,很自觉地来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如果没有进行课前的预习,当教师授课时,学生只好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老师让读课文就读课文,让勾画就勾画,大脑不会加以思考,缺乏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比如,课文《黄山奇石》整体篇幅和教学重难点较多,分为了2个课时来讲授。如果学生在课前不加以预习,这就会给本身较难的课文带来一定的教学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的艰难。如果学生对课文提前预习,及早着手认识文中的生字词,并熟读课文,理解大意;当教师上完第一课时,让学生熟知基本字词和语义的任务后,学生在下节课之前又加以预习,为第二课时深度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奠定了基础。这样一个完整的授课过程,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预习环节,无疑会给教师带来教学的压力,给学生也带来了学习理解的压力。

二、课上学习思考习惯的培养

学生光学习知识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用大脑思考,只有自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才算是一种比较高效正确的学习。很多学生在大脑中出现疑问的时候,就会着急地向父母和教师请教,其实这是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地去探索,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小学课文《槐乡的孩子》中,在进行到最终的课文赏析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学生在勾画的过程中赏析并理解这些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这个简单的动作进行的同时,学生的大脑也在飞速地运转,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这时,就会有学生因为某个修辞手法极佳而喜欢这一段,也会有学生因为这段的描写栩栩如生而喜欢。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多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扎实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阅读表达习惯的培养

小学的教育应当把孩子的兴趣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对阅读这件事产生反感的情绪,那么这种教育是不可取的。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仅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补充知识,还能积累词汇,提高写作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上课前一般会让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或者默读课文,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思考语言文字,感知整体课文内容。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会学知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文章这个步骤十分常见,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还会给出标段落序号、勾出不认识的字词的目标。这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习惯。课中,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给出问题,并让小组代表回答提出的问题,这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就会在课堂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四、书写习惯的培养

写得一手好字,往往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学识和气质。良好的书写习惯往往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这时候的学生刚拿起笔,学会一笔一画地书写。小学语文硬笔书法课上,教师首先要板书内容,在黑板上要写出匀称、工整的字,整体结构正确。这样的话,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让他们产生写好字的欲望,这样学生都会很踊跃地尝试和勤劳地练习。其次,教师要强调写好字的重要性,从握笔、写字姿势两个基本方面来教授。学生出错是难免的,在今后的任何一次书法课上,教师都可对学生进行督促和检查,让学生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技巧,勤能补拙,学生也就慢慢掌握了正确的书写习惯。由于小学生本身好动,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地集中,一个正确的姿势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容易感到疲劳。教师也可以创新性地放些节奏欢快的音乐,并且把书写的正确动作编写成儿歌。这样的话,学生书写也会显得轻松,也把书写规范牢牢记住了。

五、教师言传身教,品德教育为重

教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会对身边的学生造成影响。无论教师以怎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性,都应最终落脚到品德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师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到保留个性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为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本身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文采一流,这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口头表达上,朗读课文语气的转变,所传达出来的课文所想表达的真实情感,这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也会快速进入状态,与老师加强互动,理解课文中的情怀。

结语

小学学生的良好习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培养的,它体现在小学的整个学习当中,尤其是语文课程。良好习惯能够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重要阶梯。

参考文献

[1]王建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8(01):149.

[2]宗明铭.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6(12):235.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学习习惯小学语文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家长(2023年2期)2023-03-14 06:53:52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中国德育(2017年5期)2017-03-29 08:27:50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27:20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22:09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9:34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6:18:07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